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把多年来的计划经济冲向了市场经济.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们的心理意识、道德、观念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也就是说,由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给社会、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那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素质究竟是提高了,还是下降了呢?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也是社会上要解决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素质问题,同志们之间经常议论社会上也众说纷云。无论怎样说,归纳起来,无非…  相似文献   

2.
一、开展主体教学是现代素质教育发展大趋势“主体”是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然性、意识性(主观能动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有意识的特殊客体。因此,当我们把学生当作被认识被教育对象时,千万不要忘记了我们面对的不是消极被动的纯客体,而是同样也属于主体的特殊客体。既然学生也是主体,那么,学生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接收器”,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发射器”,学生获得信息(知识)是通过交互式实现的。在我…  相似文献   

3.
“俭约”即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各民族共同的价值标准。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开始,伴随着成长,生活工作,一直都受到“俭约”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都具有俭约精神和俭约行为,但也有一些人,丧失俭约精神、缺乏俭约行为。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俭约精神有所淡化,奢华之风渐渐蔓延,有必要大力倡导俭约精神、鼓励俭约行为。  相似文献   

4.
罗时法教授在所著的《消除贫困》一书中,对贫困地区人的思想意识特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贫困意识陷阱”一说,阐述了“贫困意识陷阱”的主要表现和形成机制——贫困地区的人们,祖祖辈辈在贫困地区生活,客观存在着的贫困外部环境(包括各种致贫的自然条件、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因素以及祖先的贫困史、眼前的贫困现状等)长期地反复地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形成各种感觉、知觉、表象,并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就产生了关于贫困的意识或观念。意识或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再经过世代相传,产生了相当的顽固性并形成一种习惯势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的价值观念、效益观念越来越强,竞争意识、自我意识越来越浓。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也强烈的要求人们的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精神需求与物质满足的统一;奉献与索取的统一;荣誉与实惠的统一。如果我们冷静地正视现实、分析现实,就会发现,物质利益和精神作用,两者之间的“量”,已经发生了向另一方面的倾斜。这就是一些人,只强调主观的愿望,而忽视了客观的实际;只强调物质的满足,而忽视了精神的需求;只  相似文献   

6.
今天,当网络化趋势席卷全球,从而极有可能把人类未来的生活世界及其相应的生存方式都通通纳入到一个齐一的数字化、虚拟化场域之中的时候,一方面,人们的确获得了一种通过建构网络世界这一“新现实”来极大地伸延人类的生活世界并更好地把握未来与塑造未来的契机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吴文藻示爱     
吴冰 《人事天地》2008,(6):37-37
父亲和母亲相识,说起来还和清华有关。他们是同船留美的,母亲上船后,托许地山去找她中学同学的弟弟、一个姓吴的清华赴美留学生,结果阴差阳错地把父亲给找了来。二人闲谈中,父亲听说母亲想选修一些英国19世纪诗人的课,就列举了几本著名英美评论家评论拜伦和雪莱的书,母亲却都没有看过。父亲还说:“你如果不趁在国外的时间,多看一些课外的书,那么这次到美国就算是白来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老好人”和“老实人”这两个概念分得不是很清楚,往往把“老好人”当成老实人。把老实人说成“老好人”。这一含糊.人们对“老实人”就不能真正地喜欢起来,让老实人吃了不少的哑巴亏。对“老好人”也较不起真来,使“老好人”借着老实人的光环,得了不少的便宜。  相似文献   

9.
“物感”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但自唐代兴盛的诗境理论实际是在佛禅思想影响下对传统物感说的改造,这一演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思想交融的结果;而清代王夫之则在借鉴改造佛理的基础上回归传统并拓展了传统“物感”说的内涵,这一贡献主要体现于其“现量”说:除了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王夫之的“现量”又指向了主体之外的外在世界。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无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他们自身都对这一点有充分认识。当代青年并不单单是个时间概念,更多地表现在观念、意识和与即将面对的时代挑战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上。笔者就近年来团干、青年培训的感受,对这一课题作一探讨。1.网络意识和交际意识马克思讲:“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当代青年置身于一个高度分工、高度合作的社会,更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密切联系。荣格心理学提出“团体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个现代意义的“我”和传统意义上的“我”,加上…  相似文献   

11.
人类精神的对象性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人类精神的本质和功能的诸多研究中,存在着可能意义上的不同视角可供选择.不言而喻,最终选取的研究视角或研究起点应该是通达精神本质的最具现实有效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H·李凯尔特说:“专门研究的精神球并不是一个所谓自行呈现出两极和赤道的球;而要确定两极和赤道的位置,就需要进行特殊的研究.”视角选择的可能性当然不应该是对人类精神的研究性的消解,但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不同视角,可能引出关于精神本质的不同结果来.譬如说,纯粹从人对世界的依赖关系出发,可能引出对精神本质的知识论之理解.而从人对世界的改造关系(依赖关系是当然的基础性前提)出发,则可能导出精神本质的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相似文献   

13.
倒u形假说     
<正>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耶基斯和多德林提出倒u形假说: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都没有时,也就没有做好工作的动力了;相应地,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世界网坛名将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众路线所说的,要依靠的群众,就是占人1:290%以上的人民大众;对待群众的正确态度就是始终确立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历史地位;群众广泛分布在现实世界或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或网络世界中;群众路线简洁地说就是,两个“一切”、并要有一个“来”和一个“去”,两个“结合”、并要有一个“集中”和一个“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质就在于为民、务实、清廉;实行群众路线,要深入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贯彻执行群众路线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腐败;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不是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要把开展群众路线活动的大力气下在建章立制、推动体制机制改革上。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主体意识作为现实问题凸显。从马克思关于人的“类特性”的观点来看,意识性是人的自由自觉类特性的关键,是人成为主体的根本原因。主体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的本质、地位和价值的自觉认识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自身的实践理念。它实质上是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主体意识既表现为人的一种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又表现为对物包括自身、生产力、社会关系自由自觉支配的能力和行为。人类能够运用自然资源的方式、途径越多,就越能在生命活动方面呈现出自由,生命过程就越得到优化,其主体意识就越充分。主体意识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或缺的特点就在于把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实现过程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调整为自觉状态,从社会整体利益完善与运用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看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有的“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泼掉”,一些正确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成才意识是有关一个人成才的诸种观念,它是整个人生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才,除了具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诸如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名师指导等外,还必须有本人的主观努力,这种主观努力在精神层面的表现就是成才意识。一个人只有当确立并增强了自己的成才意识之后,才会目标明确地主动地追求和努力。 本文就当代青年在成才过程中的意识方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塑现代伦理精神,确立经济行为的伦理原则,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已成为当代中国伦理哲学的崇高使命。在经济模式发生重大转换之时,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特征所决定的现代伦理精神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利益、公平、自由、共富等观念占据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构成了现代伦理精神的特质。一、利益观念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崇尚伦理精神和道德力量。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孟子说:“何此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宋明理学则把这种理论…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研究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学问。要想弄清哲学,就必须对现实的人进行研究,马克思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这一观点体现着实践唯物主义的光辉思想,本文拟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研究,着重研究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形成过程、深刻意蕴和伟大意义,并试图探讨对中国和世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把“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讨研究。这充分表明,弘扬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个战略任务。它对于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