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文杰 《人民论坛》2012,(20):210-211
邓小平管理哲学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即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管理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管理决策价值选择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管理的价值目标。同时,邓小平管理哲学思想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是人民利益标准、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五、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合同内容是指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具体表现为合同的条款,是合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合同内容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条款,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是否显失公平将是认定合同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的基本原因有二:其一是牵涉面广、难度大;其二是缺乏改革的主体。就国有企业的改革而言,可能的改革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领导人、广大职工。但迄今为止,职工并没有真正成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主体,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损害了他们的利益,或减少了其货币收入或增加了其  相似文献   

4.
所谓精神损害,是指民事主体精神利益的丧失或减损。精神损害属非财产损害的一种。非财产损害,广义而言,是指不法侵害权利人受法律保护的人格权、身份权和财产权等造成的非物质利益及人身利益上的损失。从损害的表现形式来看,非财产损害可以分为外在的非财产损害和内在的非财产损害。前者指权利人的各种具体人身权益遭受侵害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客观损失,如名誉下降;后者指权利人的人身权利遭受不法侵害而造成原有正常心理、生理活动的反常、破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法通则》确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亟待完善。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对象,健全精神赔偿的诉讼程序保障机制。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除了《民法通则》已有规定以外,侵害生命健康权造成受害人损害的,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侵害隐私权、自由权、贞操权等人格权及有关身份权致受害人精神损害的,可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对侵犯财产权或违约造成损害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需根据情况,区别对待。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对象应是所有因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导致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损失的民事主体。应构筑精神损害赔偿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保障程序,以全面充分地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6.
精神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损害既包括精神痛苦,也包括精神利益的丧失与减损,所以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长期以来我国忽视精神损害和精神赔偿,1986年<民法通则>有所规定,2001的有关司法解释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进一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放宽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条件限制;明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是《刑法修正案(六)》新增设的罪名,以作为《刑法》第169条之一。该罪是纯正身份犯,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把董事、法定的高级管理人员列入主体范围,对此不持异议。基于监事的职权和职责来作务实考量,不应将监事列为本罪的主体。公司章程规定的高级管理人员,也不应列为本罪的主体,以全面遵循和深入贯彻罪刑法定原则、适用人人平等原则等刑法基本原则。考虑到背信犯罪的本质特征,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亦不应规定为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李怀录 《桂海论丛》2007,23(5):24-27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有许多需要再认识之处.它的提出绝不仅仅为了剿共,而有其特定的多重原因;安内的对象不惟中共及其军队,是变化的、多样的;它非蒋介石一人之主张,而是得到国民党和社会一定程度的认同;其反动性应看是否反人民、是否损害国家利益,而不宜以是否反共论.  相似文献   

9.
周建军 《传承》2012,(22):92-93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对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我国《公司法》已对该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此规定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适用主体狭窄、未规定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赔偿问题、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够充分和原告举证难等问题。对此,应从扩大适用主体、增加对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赔偿问题的规定、完善相关司法解释加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和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几个方面来完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对赌协议广泛应用于风险投资领域。本文认为对赌协议是一种无名合同,企业投资估值困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激励经营者的现实需要、法律缺乏类别股的设置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比对赌协议与盈利能力支付计划,结合我国有关司法判决与仲裁裁决,反思现有对赌协议效力的认定标准,认为对赌协议是否有效的标准不在于签署主体,而应坚持实质审查标准,以公司实际偿债能力与财务水平作为衡量标准,审查对赌协议的履行是否会对公司及其债权人、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实际损害或实质损害的危险。提出建立分期融资机制、建立类别股制度、完善股权回购机制、制定风险投资示范合同、采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控股股东是企业运营的关键决策者,是企业经济主体。当公司利益与控股股东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在利益诱导下,控股股东普遍会滥用股东控制权,损害公司及其他股东利益。为此,研究制定公司治理中控股股东责任举措,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利益共享实现机制中的利益整合及其运作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影 《前沿》2009,(11):10-12
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存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而社会成员不能够公平地享有社会共同利益是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那么,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方法就是要让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共同利益。利益共享的基本条件就是要促进个体利益与社会共同利益的均衡、和谐、有序,将分化了的社会利益朝着与社会共同利益一致的方向进行整合。以利益共享为目标的利益整合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机械式的社会整合方式,它具有和谐性、综合性、灵活性的特征。利益共享实现机制中利益整合的运作方式主要包括整合多元社会价值、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优化社会结构。无论哪一种整合利益的方式,归根结底,都是要整合民意,将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要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合理需求,又不能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从而使利益主体公平享有社会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实践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效益同农民利益的"二重分割",其中农民利益代表主体缺失、法律及制度配套滞后以及"替代性"保障的缺乏,构成了农民权益损害的"三元态势"。保护农民权益是一种责任,创新性引入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团、良性市场等理论;成立农民利益代表机构、加强立法及制度配套、探索替代性保障以及长期收益分配机制等,才能寻求农村宅基地退出完善的机制化弥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宅基地退出模式,在实践中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及新农村建设,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发展效益同农民利益的"二重分割",其中农民利益代表主体缺失、法律及制度配套滞后以及"替代性"保障的缺乏,构成了农民权益损害的"三元态势"。保护农民权益是一种责任,创新性引入利益相关者、利益集团、良性市场等理论;成立农民利益代表机构、加强立法及制度配套、探索替代性保障以及长期收益分配机制等,才能寻求农村宅基地退出完善的机制化弥合。  相似文献   

15.
浅析拆迁补偿中对被拆迁人利益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月 《前沿》2004,(1):121-122
房屋拆迁涉及到多方利益主体 ,作为弱势群体一方的被拆迁人的利益尤其容易受到损害。2 0 0 1年新颁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加大了对被拆迁人的保护力度。拆迁补偿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不仅明确了拆迁补偿的对象和范围 ,而且在拆迁补偿的标准和方式上也有了很大变化 ,体现了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之完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晓明  蔡潇彬 《前沿》2011,(7):133-137
我国当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和诉求管道的堵塞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体的利益,导致农民对政府的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感持续增强,这为政府政策的落实带来诸多障碍,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的构筑已成为燃眉之急。针对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利益表达的主体、客体、渠道、载体、工具五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政治思想和社会意识;是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地政府、组织、个人的利益而不顾甚至损害全局利益或其他地方利益,为了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的行为和现象的总称.  相似文献   

18.
船舶油污损害作为一种新型的海上侵权行为,随着石油业的发展以及油类运量的增加逐渐成为危害沿岸居民身体健康,损害财产资源,危害海洋环境的主要危险之一。其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巨大且难以恢复的,不仅严重侵害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使得船舶所有人承受了巨大的赔偿负担。所以合理的确定船舶油污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以及责任分散渠道以保证双方的利益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利益,首先表现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利益通过民族政策体现出来。每个国家的民族政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种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政策主体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否成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民族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只有政策主体对国内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性质、地位、发展趋势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价值取向合理,能够将民族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而政策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实施,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行政的效率和所能支配的政策资源数量。研究国家语境下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把握民族国家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的政策倾向,重视多民族国家认同利益的政策关照,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强化企业三级稳定的利益主体机制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客观基础行业不正之风,是某些行业群体或个体违反国家有关政策、原则和规定而发生的一种违法乱纪行为。它的特征,就是用损害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手段来达到小集团和个人谋取私利的目的。无数事实证明,行业不正之风的这种损害呈现出犬牙交错的复杂状况。如武汉市某区一个商业公司,前些年,其供货单位用行贿和提供少量紧俏商品等方式,向该公司推销了大量滞销商品,造成了大量库存积压;后来,该公司又用同样的方式将这些积压在仓库里的滞销商品,推销给其他单位,这些单位购买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