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正安县市坪乡龙坪村利用原有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复原了《桃花源记》中描述的场景,并通过打造高端民宿、家庭旅馆等措施,帮助当地居民实现脱贫致富。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短短数百字的《桃花源记》,却留给后人无限遐想。历代文人雅士纷纷寻找桃花源,全国多个地方争夺"桃花源"这一称号,并提出大量的证据佐证。时至今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归园田居"成为现代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诗和远方,我们说了不少,想得更多,就落实而言,大家多少自知、深浅自知、冷暖自知。近读《杨绛传》,忽以为,诗或许就是远方。当下的努力到位了,惴惴不安就少了。如果漠视"诗"就在眼前,就会因为发现不足,"苟且"于对所谓"远方"的莫名惆怅和无限期待。杨绛先生,才华横溢而又惜时如命,终日伏案,笔耕不辍,她的"诗",就是她的"远方"——小说世界、翻译田野、"整理"天地,就是先生终其一生对文学、对文化、对文明的诗性酝酿、诗化  相似文献   

3.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处,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梅》一诗中就已出现了"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只不过  相似文献   

4.
正因为有了定力,今天的中国更能"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毛泽东有一首七绝诗曰:"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首诗既颂扬了"定力",也颂扬了"磨砺"。"乱云飞渡仍从容"颂扬的是"定力"。这个定力,伴随着毛泽东的革命历程和艰难困苦的斗争生活,展现在他指挥若定的战斗诗篇中。如《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  相似文献   

5.
<正>我是一名"80后",2005年在七台河矿区供电一线光荣加入了党组织。工作之余,我还帮党支部做一些党课学习、板报宣传工作,其中许多内容都是从《党的生活》上撷取的。就这样,我和《党的生活》成了好朋友。2006年3月,我看到《党的生活》刊登了"小王在争取入党道路上系列"探讨话题,当期的主题是"小王是否可以参与竞选村委会副主任"。我有感而发,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寄给《党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编辑同志:收到2019年第1期《党的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她的忠实读者,我想向这位良师益友说点儿心里话。多年来,《党的生活》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本"有思想、有温度、有特色"的党刊。仅就2018年来说,《党的生活》围绕中心工作、紧贴重大时事,相继举办了"从严治党在身边""我的家风故事""纪念改革开放40年"三个大型征文活动,用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  相似文献   

7.
网友留言     
正@月亮我是一名基层工作者,翻看第一期《党的生活》,看到记者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推出的专题策划稿件,内心很感慨,感觉和《党的生活》距离更近了。@你若安好我爱好文学,每期都关注"名家有约"栏目,读到很多大家写的作品,有温度,有厚度,一年下来,收获颇丰。对自己有帮助更有提高,这就是我爱《党的生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连来个新‘列兵’,军龄赛过我年龄。虽然革命这样久,还和我们搞五同。到了班里就上岗,下得岗来又劳动。工作积极守纪律,真是一个好‘列兵’。不嫌高粱米饭粗,不嫌士兵铺板硬。唱歌学习全参加,一切和兵全相同。要问此人他是谁?就是我们的老司令。"这首发表于195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上的《新列兵——战士诗》,歌颂的是我军当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  相似文献   

9.
<正>与《党的生活》最初结缘,要追溯到我的小学时代。我是一名"70后",小时候经常去父亲的单位玩,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您——《党的生活》。那时,您是"重点保护对象"。父亲的同事用锥子在杂志的左上角小心钻孔,用牛皮纸绳结实装订,然后整整齐齐地挂在墙上。就这样,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走进了我的心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从那时起,我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即便后来我为生活所累,如蜗牛般负重前行,也要  相似文献   

10.
闫春旭 《党员文摘》2023,(13):52-53
如果人是一株植物,诗歌就是竖起的棚架,为生命提供向上的力量。正如王计兵的一句诗: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每天我都能遇到/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用双脚锤击大地/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这是诗歌《赶时间的人》中节选的片段,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激荡的语言,有的只是描述朴实人生的“字字珠玑”。这首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后引起很多网友共鸣,大家纷纷点赞:很有力量,劳动者的诗篇。  相似文献   

11.
正据考证,最早使用"中国梦"一词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思肖。他在《德祐二年岁旦》的诗中有"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下泉》诗是《诗经·曹风》中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诗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的句子。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届全国人  相似文献   

12.
<正>1949年9月,诗人田间编就《抗战诗抄》,次年出版,窃以为,这部诗集与早已声名远播的《给战斗者》相比毫不逊色,最能体现田间先生诗的风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再次看见有那么多报刊重印了田间的"诗传单"《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成为一个特别文化现象。同样特别的是,除了特别的纪念,多年来在许多场合,尤其是在诗人圈子里,一提到田间和他的诗,就有人做出不屑一顾的样子,说是过时了。真的过时了吗?我看未必!不断重温,越看越觉得先生的诗有诗  相似文献   

13.
<正>这是朝阳市双塔区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小巷全长几百米,散布着药房、餐馆、浴池、糕点店等商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与“百合胡同”这个诗意的名字并不违和,甚或让你感觉,生活原本就是这样,既有眼前的柴米油盐,又有诗和远方。正如每天出入这条小巷的西街小学的孩子们,既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又用雷锋精神浸润心灵。  相似文献   

14.
正军旅诗词,历来是诗词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华章。我儿时,曾经朗诵过东北抗联李兆麟将军的游击词《露营之歌》,其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名句就描述了那段艰难岁月,令我终身难忘。到了六十年代初,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被谱写成歌曲,那气势磅礴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气概,更令我心潮澎湃,我与许多同学都常常情不自禁地朗诵、高歌。再以后,我拜读了陈毅在赣南打游击时创作的游击诗,其中有首诗词这样表白:"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诗中展  相似文献   

15.
正郎平在《激情岁月——郎平自传》(东方出版中心出版)里说,搞体育,好像天天就在考虑"成败"这两个字。熟人和朋友见了我,不是问我生活怎么样,身体好不好,而是:"哎呀,最近不错啊,又赢啦。"一听到这样的问候,我就有点晕,特别是刚从美国回来的时候。美国人的观念是,只要你尽全力、做最好的尝试就行,或成或败,该是什  相似文献   

16.
李白有一首诗,叫《静夜思》。实际上,这首诗的原文不是我们熟知的那个版本。在宋代洪迈的《万首唐人绝句》里,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到了明代,这本书被修订了一下,第三句改成了"举头望明月"。到了清代沈德潜的《唐诗别裁》,第一句改成了"床前明月光"。到了蘅塘退士编撰《唐诗三百首》,把这两句修改综合到了一起。如果有人要卖给你一  相似文献   

17.
<正>兼之文武此全才,重向江东卷土来。我喜故乡消息好,前锋直指雨花台。这是"南社"著名创始人、闻名中外的诗人柳亚子的一首诗《寄陈毅将军》。陈毅上马杀敌,下马写诗,是一员咤叱风云、威名震世的元帅,也是一位博古通今、出类拔萃的诗人。他业余酷爱体育,写了许多关于体育及与体育有关的诗篇,在这方面同样显示出"兼之文武此全才"。从容对弈战火间陈毅在《冬夜杂咏·一闲》中抒发了这样的情怀: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  相似文献   

18.
正拥有丰厚"绿色资本"的贵州,正成为越来越多国内外游客向往的心灵栖息地。"被荔波小七孔特有的魅力所折服。这是一个绿色世界,一处世外桃源,一幅天然画卷!"来自北京的网友"飘乐岁月"在他的游记里这样写道。7天时间,他游历了贵州的荔波大小七孔景区、西江千户苗寨、梵净山以及镇远古城,留下3万字游记、400张照片。他说,在贵州找到了"诗和远方"。  相似文献   

19.
正历经战火与动乱,一个四合大院在川南村野夕佳山幸存下来。木质的房间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几户人家在这古老的屋檐下悠闲地生活,其乐融融。这里是中国传统村落——江安县夕佳山镇五里村杨家大院。这天是农历腊月初八,薄雾细雨笼罩着120多年的老宅,如诗如画的田野朦朦胧胧伸向远方,带着我们进入陶渊明的诗意之中。大院的门联在雾中隐隐约约——"田园入好诗,楼阁宜佳客"。  相似文献   

20.
王文红 《湘潮》2016,(4):317-320
"母亲十四上井冈,反蒋抗日拼沙场。南征北战数十载,出生入死志如钢。养育吾辈六子女,早已成材作栋梁。祝愿母亲康而寿,阖家欢乐四同堂。"陈瑞生先生在母亲彭儒90华诞之时所作的这首《母亲颂》,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位母亲,这样一位战士,这样一位新中国的缔造者——彭儒。"一个人要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我的信念就是要为广大人民谋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彭儒一生的真实写照。她从15岁开始投入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