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之异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史少博 《理论学刊》2006,46(1):67-70
为防止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误读,需要辨明“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异同。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与“物本”、“神本”相对立,都凸显人的主体性,都以人为目的。二者的区别点在于:“人本主义”强调的是抽象的人,而“以人为本”强调的人是具体现实的人;“人本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权,“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本主义”只是以人为目的,而“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目的又作为手段。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与"本"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与“本”是以人为本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只有对“人”有了正确界定,才能深刻理解“本”的科学内容。一、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研析“以人为本”的问世原因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受  相似文献   

3.
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以人为本可以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有五个主要层面,即生活层面、工作层面、政治层面、人权层面和哲学层面。这些不同层面都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此,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如何理解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中“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人的主体是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论"以人为本"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宏俊  方彬 《求实》2006,1(8):37-39
理解以人为本,需要明白几个前提性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现实内涵是什么?其中的“人”是指什么?以人的什么为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5.
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要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全面、准确和深入理解以人为本。这里,我着重就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以人为本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与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一、以人为本中的“人”与“本”在理论界,人们对“人”和“本”的理解是有歧义的,因而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就必然不同。有人认为这里的“人”只指广大人民群众,有人认为指所有的人。有人认为这里的“本”指的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人认为指的是要把人看作主体和目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这一思想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 ,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执政理念和价值观念。如今在报刊上我们时常发现有些人使用的不是“以人为本” ,而是“以民为本” ,还有的将这两个概念混用 ,说明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实质的理解是似是而非的 ,是一种误解。笔者认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不能混为一谈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针对“以神为本”的,在当代中国是针对“以物为本”的。在这两种场合,都不涉及在人的内部以哪个特殊部分为本的问题。 然而,“以人为本”一提出,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说,“以人为本”不讲“人”的阶级性,是个“错误的提法和指导方针”,甚至是“反革命修正主义纲领”。由此,他们提出了“以人民为本”,甚至“以革命无产阶级为本”,即以无产阶级中具有革命性的那一部分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本体论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澄明“以人为本”的深层意境,就必须在本体论上追寻。“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和“以物为本”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以人为本”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依归。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西方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是抽象的人,最终是“以资产阶级为本”。在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仅仅是将劳动人民视为工具,因此也是一种道德说教。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即劳动人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为本的“本”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理解,就是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蕾 《理论学刊》2005,(6):57-5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不少学者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方面做了深入地阐述,本文试从伦理学的角度做些探讨。一、“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所谓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历史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是类意义上的人、社会意义上的人,还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这种在逻辑上的区分,对我们理解“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人的存在形态看“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且有助于澄清“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以个人为本”等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重点在于“人”、“本”两个方面。理论界对以人为本内涵的论争也多从“人”与“本”这两个角度展开。  相似文献   

13.
陈成志  焦春红 《世纪桥》2009,(13):61-6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核心,全面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指少数人或所谓的既得利益集团,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而是具有特定内涵。具体来说,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具有一定对应性。以人为本就像人民的“幸福之树”,她即需要强基固本和不断生长。也需要科学管理和铲除病虫害。要全面、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与灵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庆行  吴新中 《新视野》2004,1(5):49-51
文章以重庆开县井喷和江北区氯气泄漏爆炸、铁岭“烟花爆炸”及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等事故为切入点,从文化传统、现代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阐明了在危机管理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防止和解决此类公害事故的根本原则和出发点。指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要真正实现可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行政决策观、政绩观,以“市民”为本和与“村民”为本相协调的社会公平、公正观及生命观。  相似文献   

15.
论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7,(4):29-32
通过对传统哲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人”的主体性内涵的揭示,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中“人”的主体性意义理解的批判,探讨了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主体性内涵的现代价值,并提出了在尊重“人”的主体性背景下实现以人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从根本上说,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指人民群众。从以人为本的三方面内容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这个“本”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即根基、根据、中心、主体。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克服妨碍以人为本的种种错误观念和制度,比较突出的有“以物为本”、“以资为本”、“以官为本”以及“以知为本”,否则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国家主人地位和人权主体地位不可能很好地树立起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的人权原则必须充分意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民主是民生之命,科学理想是民生之魂。  相似文献   

17.
谢怀建  邵旭平 《探索》2005,23(1):174-176
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本思想,内涵是不一样的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从经济层面讲,它更侧重于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从政治层面讲它强调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即集体本位的“人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讲,它虽与儒家的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但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张有奎 《求实》2007,1(12):44-46
目前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存在五个需要克服的误区:一是把"以人为本"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主张个人至上主义;二是把"人本"和"物本"对立起来,认为追求人的价值必然否定物的价值和追求,没有看到"人"和"物"的统一性;三是混淆抽象人道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关系;四是把"以人为本"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以民为本"等同;五是把"以人为本"等同于西方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片面地强调人的占有和控制地位。  相似文献   

19.
李继武 《唯实》2009,(10):19-21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的内涵,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规定:在人与物的比较上,是以“人”为“本”;在执政党或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比较上,是以“民”为“本”。这里的“本”,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20.
“天堑变通途”本非易事,厦蓉高速建设者们“坚定信念、不畏困难,勇闯新路、敢为人先,以人为本、善谋实干”,铸就“格都精神”。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