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3年4月12日晚7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周恩来总理正主持盛大宴会,热烈欢迎刚从柬埔寨解放区返回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邓小平,这位在6年前被打倒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也引人注目地出席了今天的晚宴,其公开身份是“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戏剧性地突然露面,使在场的众多中外来宾都惊讶不已。同国内依然平静的宣传报道形成鲜明对照,第二天,港台及世界的许多新闻媒介对邓小平重新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都大加渲染。一时间,邓小平成了海外评论中国问题的“热点”。  相似文献   

2.
1973年4月12日晚7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宴会厅,周恩来总理正主持盛大宴会,热烈欢迎刚从柬埔寨解放区返回北京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一行。邓小平,这位在六年前被打倒的“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也引人注目地出席了这天的晚宴,其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记得邓小平的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凡是对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人民永世不忘。对于历史伟人来说,这个杰出贡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不同的参照系去论说。其中一个重要的也是传统的评价标准,就是春秋《左传》所讲的“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邓小平对于他深情地爱着的祖国和人民来说,是立了大功、大言和大德的。一邓小平对于中国人民立的大功,从党史角度作点概括,可以论列八点。一是邓小平在土地革命时期坚决地实践毛泽…  相似文献   

4.
继往开来     
2002年11月18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新世纪的新中央领导集体在人民大会堂“亮相”,立即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各兄弟党、各友好国家的领导人、政府首脑纷纷来电表示诚挚、热烈的祝贺。 ——柬埔寨奉辛比克党主席诺罗敦·拉那烈亲王的贺电说:“我们对中国人民的杰出领袖邓小平阁下倡导、实  相似文献   

5.
新书·新剧     
《邓小平的领导艺术》 邓小平作为成功的领导者,已得到国内外的公认毛泽东曾赞扬他“人才难得”。“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邓小平的领导艺术》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邓小平在几十年来的领袖生涯中,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怎样举重若轻,怎样绵里藏针,怎样善抓机遇,怎样注重实效,怎样统筹兼顾,怎样淋漓尽致地发挥高超的领导艺术.怎样充分地展示他令人倾倒的领导魅力的.  相似文献   

6.
德高才高功绩高,德才璧合人格高。这两句赞颂邓小平的诗句表明,邓小平之所以能赢得中国及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钦佩,是因为邓小平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不朽功绩,而且在邓小平身上,情操高尚的道德和智慧超群的才华,实现了珠联璧合,由此升华成邓小平价值永驻的崇高人格魅力。邓小平曾披肝沥胆地说到:“我是实事求是派”;“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①邓小平襟怀坦白的自我评价,精辟揭示出邓小平人格魅力的主要亮点。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人格魅力邓小平以辩证…  相似文献   

7.
白戈 《求实》2001,(Z1)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源泉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邓小平做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始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抱有继承和发展的态度 ,处处都留下了他“坚持不泥古、扬弃不伤根、发展不离宗”的思想印记。 5 0年代中期 ,就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科学地进行了阐发 ,邓小平当时认为我们在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面对国家的现实”和“面对群众的需要”。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思想 ,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他们都出生在四川,都勤工俭学于法国,都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 聂荣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县;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有些相似。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激发了一代中国青年的爱国热情,当时的四川形成了一股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流,而聂荣臻与邓小平就是这股热流中的两分子。1919年底,聂荣臻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法国南部港口——马赛。不到一年时间,1920年10月20日,同样是一艘法国邮轮“鸯特莱蓬”号抵达马赛港,这艘船上载的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就有年仅16岁的邓小平(当时叫邓希贤)。第二天,邓小平他们到达巴黎时,受到了比他早来10个月的四川老乡聂荣臻和他的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从那天起,他们之间就建立起了长达70余年的深厚友谊。 1922年6月,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法国巴黎发起组织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聂荣臻和邓小平等一些进步学生相继参加了“少共”。他们在“少共”的组织下,一起参加会议,一同进行革命活动,并在1923年春,先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翌年2月5日,对革命充满了激情的聂荣臻与周恩来、邓小平等人专程赶到贝尔——拉雪兹公墓,瞻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以示他们信仰、坚持、捍卫马列主义信心与决心。  相似文献   

9.
1979年1月,邓小平曾幽默地对别人讲: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可能很有资格获得奖牌。1987年10月,邓小平在一次会见外国客人的谈话中,曾经讲道:“我是‘三落三起’。”的确,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是极为罕见的。一位名叫乌利·弗朗茨的德国人也在《邓小平——中国式的政治传奇》中写道:邓小平“用非凡的能力,战胜了政治上的三起三落和无数阴谋诡计,并且每次都向他生命的目标更接近一步。在我们的世纪里.我在东方和西方都没有见过像邓小平那样,走过如此崎岖曲折的生活道路,却又卓有成就的政治家”。为使读者更深入,详细地了解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经过及历史内幕,本刊从2003年第一期起,连载即将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薛庆超同志所著《邓小平的“三落三起”》一书。  相似文献   

10.
李琦 《党的文献》2011,(6):118-119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人熟知的风采集中体现在他的大魄力、大胆识、大智慧上,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其实,大凡高明的领导者,都不仅拥有超群的胆略和决策能力,也同样要善于全面、周密、细致地做具体工作。邓小平除了具备“举重若轻”的恢宏气度外,也拥有“举轻若重”的细致功夫。“精雕细刻”,就是邓小平成功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咱“两小”喝干这杯茅台酒吧 1969年10月,林彪一伙要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下放到江西劳动。江西的省革委主任程世清是跟随林彪的。周恩来察觉了他们的险恶用心。为了保护邓小平,他煞费苦心,在邓小平被押赴江西的前几天给江西省革委主任打去电话。总理知道这个电话是不好打的,一根黑线直接连到林彪那里,而林彪是写进党章的毛泽东主席的接班人,必须巧妙地与林彪、“四人帮”一  相似文献   

12.
三1月30日,是邓小平访美日程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他与卡特总统举行了第三次会谈,讨论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与美国相互没收对方资产的遗留问题,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一天,他与卡特总统谈了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谈了移民问题,指出今天的中国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对移民不加什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退休后,他的女儿毛毛问邓小平:“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到走。”这一回答虽然是针对毛毛提的具体问题,但笔者认为,“跟到走”对于邓小平这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经历来讲,却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邓小平之所以能从平凡到伟大,几乎都可以说是从“跟到走”过来的。比如,他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立下的丰功伟绩是“跟到走”的结果;他在毛  相似文献   

14.
1958年7月18日,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致函周总理,建议柬中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第二天,周总理复函同意,中柬两国外交关系正式建立。从此,中柬两国领导人常来常往,两国关系十分融洽。1963年3月,柬埔寨报纸刊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将于4月底5月初访问印度支那三国的消息后,在柬埔寨、越南的美蒋特务机关便妄图制造“爆炸事件”,破坏柬方的接待工作和中柬友好关系。中国驻柬埔寨金边大使馆积极配合柬方,严密监视、防范,侦破敌特的阴谋活动,维持欢迎活动的秩序,确保刘主席访柬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得到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表扬。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邓小平年龄相差11岁.他们在人民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中,为中国人民做出过许多贡献,是把握历史趋势的伟人,举世瞩目.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智慧、魄力和功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他们都多次挨整,甚至撤职,几落几起,但都得到了历史选择,博得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他们的一生,形成了协作、继承、发展的关系.毛泽东赞誉邓小平“人才难得”,又抱怨邓小平有时不听他的话,甚至把他起用的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两次“打倒”.邓小平一直非常崇敬毛泽东,他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他曾是毛泽东的得力助手,但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对毛泽东思想做到了继承和发展.1927年8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顺着汉口沿江大道向左拐,穿过英租界进入俄租界,按照事先得知的地址,轻轻推开了汉口三教街41号的后门.毛泽东进了楼上的会议室,与会者已到了10余位,大多数都是老熟人,生疏的只有1人,当毛泽东的目光注视他  相似文献   

16.
刘高平 《共产党人》2004,(17):47-48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1989年5月16日中午,邓小平设宴款待前来中国访问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席间,两人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戈尔巴乔夫:“现在我要完成我国领导人的一项委托,即邀请你去苏联访问。”邓小平:“我出国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如果3年前解决了柬埔寨问题,那我真的要到苏联去。可能去远东,也可能是莫斯科。现在已经过了3年了,我这个年龄不允许了。我感谢你的盛情邀请。”戈尔巴乔夫:“但我们仍然向你发出邀请。一旦你得出结论可以访苏,我们将随时欢迎你去。”邓小平:“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做不成了,就是台湾问题。调整了与日本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也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确定了归回香港,还未到期,但也确定了。这是对外关系问题。对内的参与,确定了基本路线,四个现代化这件事。一个政策,就是改革开放政策。四个坚持。还没有能够实现的,就是废除终身制度。这个没能实现。这是制度上的重要问题。”领袖晚年,都会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人生遗憾,邓小平也不例外。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大业,毫无疑问就是邓小平晚年留下的最大遗憾。在85岁高龄的时候,邓小平已经预见自己很难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的日期了。在这次谈话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晚年遗憾。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发展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主要表现为,在对待中国的发展问题上,邓小平并不盲目地追寻世界现有发展模式,而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由此,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正是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邓小平领导着中国人民在寻求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前进。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中国特色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1960年,周恩来和陈毅一起访问柬埔寨。 第二天,西哈努克带周恩来来到机场。机场上停着两架螺旋桨式的小飞机。西哈努克亲王陪着周恩来上了第一架飞机。谁知,西哈努克亲王突然说:“今天我要亲自给周总理开飞机。”周恩来的随行人员见状都大吃一惊,谁也没听说过西哈努克亲王会开飞机,而且上面还载着我们的总理。随行人员这时才想到,要是陈毅在就好了,他点子多,一定会巧妙地阻止。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关键在党”。这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深入学习和理解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和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并改善党的领导,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关键在党”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邓小平在新时期对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作了大量论述,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由此体现了他的“关键在党”的思想。第一,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