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侯仁之"三字,对北京人并不陌生,因为他是被人们誉为"北京通"的.正是侯仁之先生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城址的变迁及其演进的规律,阐述了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论说……  相似文献   

2.
正始终分知道保尊自持重己强已之烈有所的的以历研看史究得感成,更果充远,是因为站在前辈的肩膀之上,这是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规律、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关键。作为著名城市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的学生,朱祖希一直对侯先生执弟子之礼,也一直对北京城给予高度的关注。他奉献给读者的新作《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是又一部令人感动和引人深思的"致敬"之作。  相似文献   

3.
侯仁之先生和他的北京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祖希 《北京观察》2006,(11):60-64
12月6日,侯仁之先生将迎来他第95个生日. 95年的风雨沧桑,把我心目中一向崇敬的老师雕琢得像大理石一般瑰丽宁静.但是,从和他的谈话中,却让人感到,在他的内心里仍在缓缓地燃烧着他对祖国、对北京、对历史地理学那炽热而深情的爱……  相似文献   

4.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曾在<北京建都记>一文中写道:"北京古城肇兴于周初之分封,初为蓟.及辽代,建南京,由城燕京,为陪都.金朝继起,余贞元元年即公元1153年,迁都燕京.营建中都,此乃北京正式建都之始,其城址之中心,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南."侯先生的这段文字被铭刻在北京广安门桥南滨河公园内,原金中都大安殿遗址的"北京建都纪念阙"上.  相似文献   

5.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城墙、城门几经变迁,其中作为明清北京城标志的城墙、城门,则是中国都城建设历史上修筑得最雄伟、最坚固,军事设施最完善的。犹如我国的万里长城,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北方的城墙、城门的价值无疑是超越国界的。1985年初,当我看到由侯仁之先生作序、由瑞典美术大家奥斯伍尔德·喜仁龙(1879-1966年)著述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时,真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7.
"我是爱中国的,我的朋友、同学、家庭都在中国。中国给了我很多,给我家庭和幸福;我是什么样的人,也都是中国给的。"坐在我对面的莱奥纳尔多·博萨达先生,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带着一点很标准的"北京腔"。语言对于他来说早就不是问题,我们见面的这个早上,他刚刚开车出门,就听到车里交通广播说,今天他的车尾号限行,他马上返回家,借了朋友的一辆车出来。这位哥伦比亚人,除去一张高鼻深目的面孔,和北京土著几无区别。同北京大多数居民一样,他喜欢讨论北京的交  相似文献   

8.
赵瑜 《公民导刊》2011,(12):54-54
"食色性也"。说到吃,人人心向往之,文人雅士也不例外。大文人梁实秋先生就爱谈吃,还说"也许北平人比较起来最馋",亏他还曾客居山城,可能当年北碚的"雅舍"里面只有白水萝卜或泡青菜,梁老先生若尝过今日的重庆美食,想必不会再对北京菜心心念念咂嘴咂舌豪书长卷。重庆美食中最出名的是火锅,麻辣烫鲜,风味独步。这  相似文献   

9.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这样评价:“候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他坚持出版研究著作,并积极培养年轻的地理学者。他的著作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领域,这使他成为当代地理学的世界级领导人物。”侯先生长期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和历史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在把中国古代沿革地理改造更新为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并将其纳入近代地理学体系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另类阅读     
<正>前辈读书人施蛰存先生说:"我很怀念我十四五岁至二十多岁这一段读书经验。书读了不少,都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功利观念,所获得的,可以说是纯粹的读书之乐。"这的确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最近有一篇回忆历史学家郑天挺的文章说,郑先生研究明史"不分场合,不管地点,总是利用一切机会读史料、做卡片、做研究……他研究明史,并非以发表文章为目的,而是为学术而研究"。评论者感慨地说:"这与时下不写文章不读书,读书是为了发表论文而  相似文献   

11.
《友声》2008,(6)
三、三拔蒂尼是意大利一个望族由于20多年的外交生涯经历,倪波路先生通晓法、英、西班牙语及中文和阿拉伯文,他告诉我,中国的日常生活用语他能听得懂,只是太深的专业名词还需翻译。他说:"我的中文是在北京外  相似文献   

12.
陈芳 《北京观察》2013,(12):75-79
深秋十月的北京,侯仁之先生走了,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侯老的102岁生日.  相似文献   

13.
说到科学,说到欧化精神,我们不能不想到丁文江。我以为,傅斯年先生对他的评价最为公允、准确:"在君确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的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而服务者。这样的一个人格,应当在国人心中留个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正走窑汉,是对煤矿工人的称谓。我自己也曾走过窑。煤还在挖,走窑汉还在"走"。我持续不断地写作,与走窑汉挖煤有着同样的道理。"走窑汉"往地层深处"走",是为了往上升;"走窑汉"在黑暗里"行走",是为了采掘和奉献光明。1985年9月,我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走窑汉》,这篇小说被文学评论界说成是我的成名作。林斤澜先生另有独特的说法,他在文章里说:"刘庆邦通过《走  相似文献   

15.
<正> 我对马老的感情之深很难用一篇短文来表述。马老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或许最能概括其人格。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曾说:"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不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一生;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的一生。马寅初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未能有机会在他生前去拜见这位伟人,这成了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6.
四叔     
正叔叔对我说,到他读书的时候,我家的家境开始跌落下来,他是在亲友的接济下才读了十年书。叔叔是省内一所大学的教授,应当说是知名教授。我第一次见到省作协副主席许行先生时,得知他在叔叔任教的那所大学当过校长,我说我四叔程希岚在那所学校中文系当老师。许行说:"你叔叔是古汉语方面的权威,在教材编写上有独特的建树。"叔叔病重时,我去医院服侍了几日,听来看望他的老师说:"程老师是我们学校最早带研究生的人;是最早开学术研讨会的人;是最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大学校外部讲师、香港东方水墨画会主席徐嘉焬先生对笔者说,我们两人能够认识,是因为有缘.此言有理:徐先生热心于海峽两岸的艺术交流,而我对与海峽两岸有关的人和事抱着浓厚的兴趣,对促进两岸交流的人士更怀有敬佩之心.所以,七月九日台湾画家江明贤画展开幕前夕,当我得知是他从中牵线,促成了台湾岛内画家首次来北京举办画展的時候,即专门拜访了这位在海峽两岸文艺界穿针引线的"红娘".而他,则像一见如故的朋友,向我敞开了胸怀.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逝世五十六周年前夕,我走访了中山先生生前的卫士范良老人。范老精神矍铄,身体健壮,虽已年逾古稀,但毫无老态龙钟之状。所以我首先好奇地询问范老养身之道。他告拆我,这是得力于中山先生的恳切教导,平时坚持锻练之功。中山先生在世时,曾多次对卫士们说:「要锻练好身体,才能当好国民公仆。」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16,(17)
正驻点台湾,最喜下乡,到田间地头,与农民朋友"把酒话桑麻"。农民朋友对土地那种深沉情感、对农作那颗至诚之心,对产品改良那份执着态度,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也一直尽我所能,将台湾的"三农"故事传播出去。农业曾是台湾的命脉,是岛内经济起飞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台湾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工商业发达的台湾社会,到底还有多少农民?这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我曾经采访过草根诗人詹澈先生,他那个时候是农民联盟常务理事。他介绍说,狭义地说,台湾的农民大概分三种:第一种是专业农民,也是  相似文献   

20.
有一次,林海音先生问我:北京最应该看的地方,依您之见,是哪些?我回答:除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这六处之外,最应该看的,是雍和宫、国子监、北海、法海寺和大葆台西汉墓。如果您的时间有限,这几处是应该优先去看的。为什么?哪怕去其中的一处,都不虚此次北京之行。为了验证我的说法,林先生同意先去大葆台西汉墓。看完之后,我问她: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