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传     
吴若增 《法制博览》2009,(14):28-28
圆滑,是一种处世哲学,虽不高深,却并非人人皆可悟其精义,得其要领。因为处世圆滑,不但需要阅历与智慧,而且要有不问是非之心,善和稀泥之技。我这么说,未免玄乎,武则天大周朝宰相苏味道,因处世圆滑而博得“模棱手”的雅号,他有一句名言,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其中奥妙:“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待两端可矣。”谁若能按照老苏的教导处世,即使一时难以达到此老的境界,也算进入“圆滑”的初级阶段了。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 《法制博览》2011,(18):12-13
在美国时,常看“笑星”考斯比的节目。有一次他讲了这么一个笑话:小时候,他以为自己就是耶稣基督。这是因为每次他一人在家时,都要像一切小鬼一样,把屋里闹得一团糟。他妈回家时,站在门口,看到家里像发过一场大水,难免要目瞪口呆,从嘴角滚出一句来:啊呀,我的耶稣基督……他以为是说他呢。  相似文献   

3.
我是密云县东邵渠镇西邵渠村的党支部书记.我的工作简单的说就是三句话,一句是“修身三字经”;第二句是“治村五字诀”;第三句是“工作四率先”. 修身三字经就是做村干部的要做到“德”“勤”“廉”.关于“德”字,他又给我们讲了一个“赵慧井”的小故事.东邵渠地区历史上一直就是缺水地区.解放前,这里有13个自然村严重缺水,素有“吃三县走八庄”之称.明朝成化年间祖上出了个举人赵濙,在南方做了知府,怜悯家乡父老之苦,倾其家财先以一桶石渣一斗米、后以一桶石渣一斗银的代价打出了一口32丈岩石深井,民得其利取名“赵惠井”,并于井旁树碑以记其事.  相似文献   

4.
目不识丁     
朱辉 《法制博览》2009,(11):29-29
在中国,自古以来当领导有一项基本功,那就是书法要有一定水平。欧美领导人是否常常给人题词不得而知,印象中英文、法文似乎没有书法家一说,而中国的领导无论多低调,任期内四处留下点墨宝是免不了的。中国有句古话:“字如其人”,领导的字如果看上去寒碜,估计是很怕拿出去后被人鄙视的。  相似文献   

5.
蒋子龙 《法制博览》2010,(10):66-67
一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郑重其事地在电视上卖弄他的深刻:“这是个胡说八道的时代,但胡说八道要分工精细,演艺圈胡说八道,会逗大家开心,权威人士胡说八道,却会置人于死地。”何谓“胡说八道的时代”?即“雷人的时代”,追求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只是境界不同,前者是语不惊人自己死,后者是一句话要把别人噎死,而且气死人不偿命。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8):5-5
在一所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历史课上,教授正在向来自各国的同学提问:“要生存还是要灭亡。这句名言出自谁的口中?”  相似文献   

7.
文人与幽默     
艾里香  雅心 《法制博览》2008,(18):42-43
幽默属于经验,属于智慧,生活中懂得幽默,就是一种艺术。林语堂是中国幽默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最有名的一句幽默妙语就是:“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当时他正应邀参加台北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前面有不少人作讲演,都讲得十分冗长,轮到林语堂讲话时,已经11点半了。林语堂随即讲了上面这句笑话,顿时引得哄堂大笑。  相似文献   

8.
训诂门     
犁航 《法制博览》2009,(16):72-72
人与门的关系很特殊,每天都要与门打交道,进进出出总离不开门。于是人类便造出了很多与门有关的词语:“门道”、“门派”、“门外汉”等,这些词语这似乎隐寓着人群的聚合与隔离关系:有人属于这个门,有人属于那个门,有人在门内,有人在门外。改用古希腊一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扇门!意思是,一个人每次只能进一扇门!  相似文献   

9.
近日,湖北、湖南、山西、新疆等多地刮起一场“治庸”、“治懒”、“治散”的官场整肃风暴。湖北不仅开始了“治庸问责”行动,还专门设立了“治庸办”,来治理官场中吃、拿、卡、要等50种不良行为,以及得过且过、业绩平庸等10种“庸病”。湖南也专门出台文件,规定了对机关工作人员需要问责的行为及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
阿炳与梵高     
有一句老话:英雄莫问出处,富贵当思缘由。为什么英雄的出处莫问?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存在士族与庶族之争,门第观念几乎成了中国人的元思维,尽管有“唯才是拳”、“不拘一格降人才”、“不因人废言”等主张来稀释这一思维的负面作用,但拦不住人们要去问英雄的出处.  相似文献   

11.
老子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知足者富”这充满哲理的论述,道出了人生的一种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在咱们国家,自己的公民往往不如外国人那样受到了遇和尊重。比如在北京故宫,就专设了“外国人口处”:在某城市的酒吧街,专设了外国人的厕所间,在商场酒店,服务人员对外国人说话客客气气,对自己的同胞一处没对劲就甩出几句骂,  相似文献   

13.
被吃喝左右     
上高中时,从一本类似《青年文摘》的杂志上,我开始读一位哲学学者的小文,如醍醐灌顶。其文常每段以数字起头,句子比我们流行的散文诗要飘渺深奥,思考“我是谁”以及“精神家园在何处”之类的事,一句句电中我青春期的神经。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三艾公司董事长陈庆筠访问大陆期间,曾突发感慨说:“人都是懒的,功夫越少越受欢迎。这是厂商可以大大利用的心理。”陈氏之言确有道理。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挤牙膏就各有不同,懒一点的,往往从中间或开口部挤,时常使牙膏从底部挤出,不免引出小小的不快。美国一家厂商针对这种“懒人心理”,设计生产了一种“自动出膏”的牙膏,打开  相似文献   

15.
王学胜 《法制博览》2009,(20):39-39
一个小女孩曾经问过爷爷:“您有花皮球吗?”爷爷说:“没有。”不料孩子并不满足,而是一口气把这个问题问了四遍。爷爷挺纳闷儿,于是在连续回答了四次后爷爷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孩子说:“我喜欢听您说,没有。因为在您说‘没有’的时候,胡子一翘一翘地特别好看。”  相似文献   

16.
程乃珊 《法制博览》2009,(12):21-21
“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他的坏,是有限的。一个不负责的男人,他的坏,就是无限的。”这句充满哲理的话,出自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香港某著名“钻石王老五”的第N个被炒女友之嘴。听说,她每次在传媒的社交版上亮相时所穿的皮草、戴的金刚钻首饰都是临时由“钻石王老五”借给她的,赴宴完毕要全部上交还他,  相似文献   

17.
人往低处走     
王辉 《法制博览》2009,(10):11-11
青少年时代读《老子》,第八章头一句话是“上善若水”,照字义解释,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当年对此不得其解,那时心目中最强的是钢铁,人们团结起来,才“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的保尔是人们的偶像。再看第二句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行吗?这不恰恰与当年的“斗争哲学”相悖吗?及至壮年至老年,  相似文献   

18.
古时一考生为文,援引了《诗经》中“昧昧我思之”句,却误写成了“妹妹我思之”。考官便批道:“哥哥你错了!”  相似文献   

19.
陈鲁民 《法制博览》2008,(22):28-28
前不久,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南京作报告时说:“我们虽然还不是很富,但也要开始学做成熟的富人。”说得很有道理,切中时弊,一针见血。这话其实还应再补充一句,我们不仅需要成熟的富人,同样也需要成熟的穷人,只有大家都成熟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成健 《法制博览》2010,(3):42-43
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国文一科由陈寅恪教授命题。其中有一题对对联,出句为“孙行者”。陈寅恪教授的参考答案是“祖冲之”,可谓对使工整,饶有趣味。有一考生对对“胡适之”,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少考生是新式中学毕业,没学过对联课,只好乱对一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