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为台湾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其社区警政实践较早,许多经验值得大陆地区借鉴:一是开展社区警政的主体包括政治人物、警察干部、基层警员和民众;二是社区警政需要“授权基层”和“自下而上”的警察体制和运行机制,开展社区警政的“灵魂人物”是警勤区警员;三是社区警政并没有固定的警察“业务,”它的工作方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李士珍提出的统一警政机构、划清警察权责、宽筹警察经费、改进警察勤务,改革警察教育、培养“革命警察”,规范警察认识、提高警察待遇等一系列警政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现代警察行政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与近代巡警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巡警制度的创立是中国警察近代化的开始。袁世凯实施的一系列警政措施包括 :警察规章的法律化 ;警政教育的设立 ;基层警察的创办 ;警种的多样化 ;经费来源的筹措等 ,在巡警制度建立过程中 ,开启了先河。  相似文献   

4.
清朝末年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实行新政成为朝野共识。其中,建立近代警政走在最前列。建立近代警察制度,通晓警政的人才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警察教育的辅助。清末警察教育一度大规模展开,在培养警政人才,探讨警察理论,提高民众觉悟方面都有建树,为以后的民国警察教育奠定了基础。受制于落后的制度,保守的文化和混乱的局势,清末警察教育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5.
清朝末年,伴随着近代警察行政的创立及西方警政学说的传入,关于警察分类问题的研究和理论阐释不断地深入和完善。虽然此时的警察分类还主要是工作性质上的分类,而非职业意义上分类,但通过当时所划分的不同警察类别及各自职责,我们可以看到警察行政初创时期,警察已被赋予了广泛的政治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这对我们研究近代警察行政初创时期的警务学术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开始大力推行警察制度,警政改革作为社会制度变革下的新事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理解警政改革并给其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呢?笔者认为警政改革是近代社会转型的突出表现,它的完善同样要与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过程同步。  相似文献   

7.
中日传统社会基层警政职能的执行者有所不同,在中国主要是胥吏,日本则是武士。不同的文化形态产生了不同的职业伦理道德,并对今天的警察职业文化产生影响。胥吏遵行的明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官德,暗则遵循功利性的民间江湖价值理念,日本传统武士遵行的则是"知行合一"的武士道精神,它们分别对近代两国警察制度的建立形成影响。通过两者的文化差异比较,汲取日本警察文化中先进的文化思维能促进我国警察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警员警管区制,系南京国民政府警政当局仿照英美、日本的警察勤务模式,并参考当时国情而提倡、推行的勤务配置方式。尽管被国民党渗入较多的“特务”内涵,成为侦缉、镇压革命的工具,但作为一种警察人事与警察勤务制度的结合,它也借鉴、吸纳了近代西方比较先进的警政经验和警学成果,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近代中国警政的效率与水平,对今日中国警政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政府初步创建近代警政的基础上,北洋政府在"划一警制"思想的指导下,对全国警政进行调整,发展和健全了警察制度。纵观其十七年的警政建设,其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建设的主动性、警察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警察教育体系化等方面,其局限性则主要表现在特殊时期强化了的镇压职能以及所形成的警察、军队与特务的紧密结合,既扭曲了制度本身,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江西设省会警察局(或公安局),各县虚设警察所,由各县知事兼任县警察所长,直接领导分布于全县各处的警察队。警政官员的任用,有简任、荐任和委任三个层次。各级警察职务的任免权高度集中于省,层级特征不明显。警察的招录和晋级,有分别录用和递次晋级晋等的特点。其监督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内外结合,层次分明。民国时期江西警察的经费与保障总体较紧张,普通警察的工资偏低,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出现警察逃亡现象。民国时期江西的警政建设说明,"警察"定义的外延应当扩大;行政执法应当与刑事执法相衔接;警察队伍的管理应当全面法制化;警察的教育训练应当经常化;警察应当掌握丰富的民法知识;对警察的监督管理应当严格、即时;警察的保障应当适当高于一般公务员;执政党的党务建设应当有别于一般社团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