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贵州》2012,(6):11
2月21日下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协办的“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相似文献   

2.
2月21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在京发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专门发来贺信,在贺信中,他要求认真总结翻译整理《亚鲁王》的成功经验,切实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本刊特别约请到《亚鲁王》执行主编——余未人女士为大家讲述《亚鲁王》发现、搜集、整理、出版背后的故事,希望能给繁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亚鲁王书系》将平面、单线条的《亚鲁王》史诗认知,提升为立体的、多维度的"亚鲁文化"活体释读,勾勒出色彩斑斓的苗族"亚鲁文化"图景,并建构起一个"亚鲁文化"的研究模型。2014年1月,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在京揭晓。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亚鲁王书系》荣获此次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这一荣誉,是对贵州文化部门、社科部门、出版单位以及民间学术力量共同构建的史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保护新范式的充分肯定。在2013年12月,《亚鲁王书系》  相似文献   

4.
前年初夏,当我听到苗族长篇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发现时,我的脑袋里响着一个疑问:这可能吗?20世纪初,中国文学和文化界有识之士发动的一轮又一轮民间口头文学的调查中,不断有收获涌现,古老的中华大地文学蕴藏之深厚真是无法估量。然而自《格萨尔王传》、《伊玛堪》、《江格尔》和《黑暗传》等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很难想象还有一个民族的长篇英雄史诗会横空出世。《亚鲁王》史诗的内容,为广泛流传于苗族生活地区的始祖亚鲁王的创业史。字数至少一万行,至今活态地保存在贵州麻山地区,并伴随着原始的"祭祀"仪式。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2月,苗族史诗《亚鲁王》第一部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序言中,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写道:能在第一线进行搜集和调查工作的只有一位年轻的苗族大学毕业生……直至今天,能够通晓西部苗语、又能以拼音式苗文笔录并译成汉文的人,只有这位出色的苗族青年。他是紫云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正江。《亚鲁王》传诵的是苗人首领亚鲁带领西部苗人创世与迁徙征战的历史,由当地的东郎(苗语音译名词,  相似文献   

6.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贵州》2012,(7):64-65
《亚鲁王》是继藏族史诗、蒙族史诗和汉族史诗搜集整理完成之后,又一部横空出世的民族长篇英雄史诗。所传唱的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的迁徙与创世的历史,清晰地呈现出苗族这一古老民族由来与变迁的全过程,活生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上古时代相互融合的曲折进程。本书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史诗历史信息密集,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更显示出它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2009年的春天,贵州麻山地区苗人们世世代代传唱的英雄史诗《亚鲁王》闪入了文化人的视野。它仿佛横空出世,震撼了民间文学界和苗学界的学者们。大家亢奋、赞叹之余又觉遗憾和惭愧。这样一个重大的发现竟然一直被推到了21世纪的今天!苗族通史、迁徙史中关于苗族是如何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迁徙到贵州,又如何征战定居开发的情节描述极为简略。因此,《亚鲁王》的发现填补了两  相似文献   

9.
<正>《亚鲁王》这样一部史诗为何时至今日才被学界发现?在西方,英雄史诗早已成为图书馆、博物馆之藏品,民间传承彻底消失了。在我国"三大史诗"流传地以及有史诗流传的广大疆域,也因为有印刷版和各种手抄本而"有本可依",在搜集的问题上似无大碍。但2009年才进入文化人视野的《亚鲁王》,却是全凭东郎(歌师)用苗语口耳相传,民间没有任何抄本记录,同时它又是一部在葬礼上主导仪式的唱诵,不能创  相似文献   

10.
<正>信仰亚鲁王是西部方言区苗人社会的精神支柱。在麻山之外的苗族西部方言区,亚鲁王及其子孙辈流传至今的英雄故事,是一个个民间口头传说。其情节相对简单,还有不少变异,但信仰是它的核,如同基因,深入到苗人的身心。这种信仰也具有了族群认同的功能。对亚鲁王的祭奠已经成为一种民俗,它不仅通过唱诵,还通过舞蹈来表达苗人后辈对亚鲁先祖的追念。苗人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一代代地打上了亚鲁王的印记;苗人们对先祖亚鲁王的崇拜和信仰也是永恒的。关岭县内的苗族村寨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八都要举行隆  相似文献   

11.
正纵观人类文化史,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曾产生过伟大的创世史诗以及英雄史诗。然而那些辉煌的诗篇,大多已经消失于历史的动荡变迁,或者僵死于文字的书面记载,唯独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在人类文化的长河中,通过艺人的口口相传,成为世界上唯一一部至今还在民间不断传  相似文献   

12.
书林漫步     
《苗族史诗通解》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6苗族史诗又称苗族古歌,是苗族文化的"元典",有苗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之称。《苗族史诗通解》是苗族史诗研究的最新成果,由今旦、吴一文父子共同完成,系吴一文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苗族古歌通解》的最终成果,全书共70万字。该书被学术界称为苗族口头传统研究的扛鼎之作。其特点和创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用集体的力量构织出来的一幅绚丽多彩的宏伟画卷,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人物传记,而是运用藏族的语言艺术集体创作的一部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神话、传说、诗歌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的,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它容纳了历代民间说唱  相似文献   

15.
在没有文字之前,藏民族用集体记忆传承的方式,记载并传递着古代藏民族各种文化信息。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以下简称《格萨尔》)便是藏民族创造力和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最好例证。史诗在青藏高原雪域大地上流传了1000多年,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广泛地从神话、故事、传说、谚语中汲取知识养分,使史诗内容不断充实,成为卷帙浩繁、结构宏伟的巨著。,全诗达200多部(含异文本)、共约100万行,已经整理出来约30多部,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16.
正1965年出生于贵州省大方县的肖远平,是我国著名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和彝族文化学者,30余年来,学术成果颇丰,《彝族"支嘎阿鲁"史诗研究》《苗族史诗亚鲁王形象与母题研究》《屯堡文化综合数据库建设》《中华文化传播示范区建设研究》等课题,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作为学者,既要考虑学术的专业性和长远性,也要让研究与区域性、现实性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研以致用,努力让贵州区域文化走向世界。"肖远平说。对于学术研究,肖远平的感悟是,在书斋里要耐得住寂寞,在调查中要下得了基层,在科研中要找得准  相似文献   

17.
<正>在麻山苗区,流传于乡间的《亚鲁王》是一部由东郎世代口传的史诗。它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没有一个字的抄本,它实实在在地以"非物质"的状态存在千年。它不是人人都能学,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唱诵,更不是大众都会的。习艺者需要有学唱的愿望、有天赋、有良好的记忆力,才有可能通过艰苦学习成为东郎(歌师)。习艺者年轻时要举行虔诚的仪式拜老东郎为师,只能在每年农历正月和七月这两个月的时段学唱。正式的唱诵只能  相似文献   

18.
胡杨 《理论与当代》2014,(11):52-53
正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其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和日常生产生活等,无所不包,成为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苗族的古歌古词是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和"经典",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苗族古歌》的创作与传承只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经过五十年的历史检验,已经成为不朽的经典。《东方红》以人民革命的光辉历史和毛泽东思想为主题,坚持革命化、民族化和群众化相统一的创作原则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优秀人才,奠定了新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我们在文化的意义上思考和研究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对今天的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从国画《苗寨笙歌》到版画《高台地戏》,从油画《加榜梯田》到雕塑《亚鲁王》,从油画《海龙屯与平播之役》到书法《白水瀑布》……精湛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凸显贵州独特的文化风貌。这些作品都是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的重要成果,是贵州美术和书法史上的"高峰"。贵州于2015年底启动多彩贵州大型书画"双百"创作工程,历时两年面向全国征集创作一批体现时代要求、中国精神,具有国家气派、贵州特色的美术、书法精品力作。2017年12月28日,"翰墨书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