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条件下,根本没有西方式的"两党制"、"多党制"存在的社会环境,也没有"一党制"发展的政治空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现行政党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的当然要求。正是有了这一政党制度,才有力地保证了当今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文化兴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进一步实现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要结合新的历史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继承马列主义政党学说和总结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以及中国不能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党制度,这些思想和观点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加强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中央最近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确立和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  相似文献   

4.
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获得了重大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格局是历史的选择;与民主党派的关系由"八字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方针";随着时代发展对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作了新概括;提出了"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参政党"等新概念,提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新论断;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出了衡量中国政党制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李燕奇 《新视野》2007,(1):7-11
促进和谐的政党关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的政党关系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两者之间,从根本上分析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的政党关系,换言之,在中国,和谐的政党关系是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表现出来的。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要在坚持的前提下,努力完善、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不仅仅是因为深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此时强烈呼唤一个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还在于此时中国必须忠诚继承革命先驱孙中山初辟的政党政治道路,能够有效解决国内错综复杂的政党关系问题。毛泽东最终领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新路,其制度形态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段历史有力表明,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一个伟大的政党,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7.
《北京支部生活》2006,(2):39-39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  相似文献   

8.
阎颖 《实事求是》2000,(3):41-43
政党政治是当代世界各国政治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政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党体系和执政方式。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它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党合作制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有利于作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政治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  相似文献   

9.
任映红  任江南 《求实》2008,2(5):18-20
我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日益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理论界关于政党制度研究成果也较丰厚.但是,由于这些研究多是从执政党的视角展开的,而往往忽视从参政党的视角解读"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深层次内涵,这其实会限制我国政党制度的潜能的开发和优势的发挥.坚持"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的有机统一;发挥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作用和优势;保证民主党派工作的相对独立性,这是参政党视野下我国政党制度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当代的特色政党制度,该制度不仅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有所区别还不同于前苏联式的一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符合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政党制度,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政党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政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多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着眼多党合作的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拓中前进、在总结中升华.就我国政党制度的国情基础、基本特征、衡量标准、政治准则、价值功能、民主党派性质、无党派人士作用,政治协商规范、民主监督内涵、实现政党关系和谐、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作用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和政策原则,初步形成了中国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把多党合作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孕育于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建国初期,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抉择和创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孕育于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建国初期,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抉择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白凤玲 《理论学刊》2004,2(1):76-7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对这一基本政治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的基本理论,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的基本实践模式,推动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张英  万桃涛 《求实》2003,2(5):4-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始终强调要坚持和完善这一政党制度,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和建设性意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李震雷 《世纪桥》2008,(12):15-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孕育于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建国初期,成熟于改革开放时期。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的确立有其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是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挟择和创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共中央最近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事业.本文立足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结合新的文件精神,梳理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论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应对转型时期各种挑战,加强政党制度建设及运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在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本文试图从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与优势等视角,分析、诠释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优越性,从而得出这一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为如何践行"政党的责任"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为人类探索更好政治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联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邓小平在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明确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将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推进到制度化、规范化的崭新阶段,对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