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党协商绩效是指政党之间基于共同目标开展民主协商而取得的有效输出.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政党协商绩效可以理解为协商共识的达成.民主党派通过增加人才储备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能显著提升政党协商绩效.提升政党协商绩效要增加民主党派人才储备;加强组织保障,赋予民主党派成员更多的参与国家治理的机会;认真开展政党协商,把关于政党协商的纲领性文件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利益多元化和矛盾冲突复杂化的日益加剧,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民主党派的协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党协商的实际效果。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既是提高协商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有效开展政党协商的前提基础。各民主党派亟需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补齐自身相应的"短板",增强开展政党协商的机制保障和能力保障,在政党协商中积极发挥参政党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3.
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如何在中共领导的政党协商中发挥作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正确认识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关系中的地位是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发挥作用的政治前提;加强协商能力建设是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发挥界别优势是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发挥作用的基本特点;推动制度的完善是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南京市始终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政党协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政党协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政党协商成果日益显现;协商反馈机制基本建立;民主党派协商能力逐步增强。南京市政党协商工作还存在如下需要重视和改善的方面:思想层面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协商意识有待提升;操作层面知情参政渠道不畅,协商能力有待提升;效能层面反馈落实情况不佳,协商成效有待提升。针对政党协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政党协商:增强协商主体的主动性;促进协商水平的高端化;强化协商过程的规范性;保障协商机制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政党协商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仍不够完善,使政党协商工作实效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党协商的有效推进,民主党派必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作为,同时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确保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党多党合作制度的包容性决定了政党协商同样会兼具多重属性,具体体现为大众民主属性和精英民主属性。而政党协商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政党协商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行中存在内在张力:制度设计与实际功能之间的矛盾、党委期待与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之间的矛盾、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意愿与党委现实态度之间的矛盾。在开展政党协商时,要合理调适政党协商的双重属性,确保二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坚持政党协商的大众民主属性,扩大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度;发挥政党协商的精英民主属性,提升民主党派的参与实效;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差别化的政党协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方面,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建设事关政党协商实效,是必须重视并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在决策机制上加快向民主化、科学化转变,对民主党派协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挑战。民主党派要坚持政治性、系统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着力构建基础性和结构性能力体系。同时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适应时代的特点和需要,有目的、有条件和有路径地推进民主党派协商能力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党协商是我国重要的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推进地方政党协商是对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高我们党的民主执政能力,有利于促进地方治理现代化。我国地方政党协商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效,但仍存在协商意识需进一步提升,协商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协商过程需进一步完善,部分民主党派协商能力不强、建言质量不高等问题。推进地方政党协商,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协商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丰富、健全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和机制,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立足本党派自身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政党协商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是社会主义政治协商的主要内容。政党协商理论有着自身严谨的逻辑前提和内容要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政党协商的逻辑前提,民主党派以参政党角色参加政党协商,协商的内容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事务。新形势下,要结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凝聚社会共识,进一步优化政党协商制度,提升政党协商实效。  相似文献   

10.
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提法不同、概念不同,但都协调统一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之中,统一于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之中。立法协商的探索,正好成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联系互动的契合点。赋予了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更加重大的历史使命,揭示了中国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路径:通过界别协商和党际协商的延伸、推进和互动,从而充分发挥政协的整体优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进行参政议政的组织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源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机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典范形式。在现实政治运行中,政党协商重要作用的发挥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政党协商理论有待完善,政党协商功能有待明确,政党协商能力有待提升,政党协商机制有待健全。加强政党协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政党协商的作用发挥好。要从多方面着手,实现政党协商有为有位:提升政党协商认识水平,强化政党协商功能定位,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完善政党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程序对政党协商具有重要意义,程序是政党协商的内在要求和保障,也是提升政党协商实效的路径。我国虽然建立了较多的政党协商制度,但政党协商的程序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程序建设不完善、落实不到位和保障机制不全的问题。因此,加强政党协商的程序建设要加强对政党协商的领导,健全程序设计,提升政党协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是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的重要内容,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了实现两种协商形式的衔接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制度优势,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组织平台、人才共享、程序保障和协商能力建设等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政党协商中,执政党和参政党同为两大主体。这既是我国政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中国政党协商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之间不是机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具有交互主体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参政党在政党协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参政党的主体性问题。然而,参政党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主体,目前仍然存在着不敢协商、不愿协商、不会协商等主体性困境。参政党主体性困境主要源于参政党自身的缺陷和主体间关系的异化。有效破解政党协商中参政党的主体性困境,必须从参政党和执政党两个方面着手。参政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强化主体意识,提升参与政党协商的水平和实效。执政党要协助参政党完善外部保障机制,拓宽协商空间,改善协商环境,推动参政党以负责任、敢担当的姿态主动参与政党协商。  相似文献   

15.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协商能力建设”.1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再一次明确“加强协商能力建设”的一些具体要求.在政党协商中,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要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政党协商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协商的实效,所以,如何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就成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总体布局之后,党际协商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分别发展成为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双重主体,在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中存在非均衡性.化解这种非均衡性,需要以人民政协界别建设为核心促进政协协商的发展,并由政协协商的发展推动政党协商的发展,最终使民主党派在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中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同为当代中国政党协商建制和发展的政党主体,中国共产党是政党协商的主导乃至领导力量,民主党派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从民主党派的主体性视角,对我国政党协商进行系统的历史考察,探讨政党协商的发展规律及其对加强民主党派主体性建设的现实启示,对于深化政党协商,推进多党合作和协商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政党协商,必须正确处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平等协商的关系,着力加强民主党派的主体性建设。一是维护民主党派的独立性,树立政党协商的主体地位;二是激发民主党派的主动性,承担政党协商的主体责任;三是增强民主党派的自主性,提升政党协商的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18.
政党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不仅离不开作为两大主体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自内部协商民主增进的单向带动,而且也需要共产党内部协商民主增进与各民主党派内部协商民主增进的双向互动来协同推动。因此,以增进政党协商两大主体各自内部协商民主推动政党协商民主发展是实现我国政党协商民主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党协商民主主要是中共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协商。这种政党协商民主制度酝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正式建立于新中国建国之时。中共“五一”口号既是民主党派政治转向的结果.也进一步促进了民主党派的政治转向。在新中国筹建过程中,政党协商体现在多个方面,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协商,各党派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并确立了当代中国的政党协商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政党协商能否有效嵌入公共决策同时受宏观层面的价值认同、中观层面的制度约束和微观层面的协商主体等因素的制约。调研得知,当前政党协商纳入公共决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宏观价值之维,存在弱化、西化或异化政党协商价值等问题。在中观制度之维,存在制度位阶不高和制度供给不足等问题。在微观主体之维,存在协商主体平等性、协商意见聚合性和协商主体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我们认为,政党协商有效嵌入公共决策,在宏观层面,需要培育政党协商价值认同;在中观层面,需要建立政党协商议题设置制度,完善协商成果转化制度以及优化政党协商机制;在微观层面,需要增进政党协商主体政治互信,增强协商意见聚合能力,培养旗帜型和复合型协商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