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人有理解和实践礼义法度的资质和才具,可以在后天通过自己努力磨砺,并在贤师和良友帮助下,化性起伪,而趋于善,并最终成为圣人。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表面看起来大相径庭,但完整考察他们关于人性的思想,则是可相通的,而荀子实际上也有被误解之处。  相似文献   

2.
<孟子>中的"心"是一个体用合一的概念,它所指称的既是精神活动的物质载体,又是精神活动的内容.孟子用"心"区别了人性与禽兽之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是以人心释人性.孟子认为"心"是天之所与的,这样他就通过"心"把人与天贯通了.在孟子看来不仅人有心,天亦有心,且天心与人心相通,这就是所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又表明天心是公正的、善良的,孟子以此来论证人性善来自天.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伟大学说和光辉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思想中的民本观、性善论、正气论、义利观、学习观、尚贤观等,可以极大地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文化自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把孟子思想融进党员干部政德教育,有效推进了孟子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强大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4.
受历史决定论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思想史的发展看得过于简单,对性善论的重要社会作用研究不够充分。中国思想发展的历史复杂,最终通向哪个方面受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只是由于孟子的不懈努力,创立了性善论,才使中国思想发展史没有偏向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如此乐善不已、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巨大的社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另一方面,由于性善论内在的理论缺陷,容易趋于保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人性假设是中西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管理思想史上,人性假设中国以性善论、性恶论等为代表,而西方则以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代表。本文对中西的"人性假设"进行比较分析,探析中西管理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孔子关于"美"的学说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其人格美思想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充实之美"为内在要求,以"阳刚之美"为核心内容,在战国诸子思想中独树一帜,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文化丰碑和精神典范,对塑造个人崇高的文化心灵和阳刚型的"大丈夫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孟子作为有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不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学说,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思想瑰宝,"仁政"则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著述中多次提出,人民的拥护是维护君主统治、实现天下统一的核心保障,而实行"仁政"必定有利于民心的归顺。"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性善论",核心是"民本",举措的主要对象是百姓和臣子,这些在根本上将人民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论孟荀二子对儒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教育传统 ,在孟子、荀子两位儒学大师那里得到了系统的推动和发展。孟、荀教育思想皆是其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孟子在推阐仁政学说的过程中形成其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荀子教育理想则立足于“性恶论”的理论基础 ,以“成圣”为最终的教育目的。二子对各个层面教育问题的阐述对中国古代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具有过程性、批判超越性和现实性三大践履特质,本文主要从性善论、政治道德、人伦道德三个方面对此作出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了"仁政"的公共管理核心思想,通过"分"与"和"的管理策略,以及"养民富民"的具体措施,再配之以"善政教民",从而展现出了封建社会早期相对朴素但影响极为深远的儒家学派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思想光芒。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无论从教育者本身还是从受教育者来讲,他都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如"性善论"指出了教育的功能";乐于教育"提出了教育者应具备的态度;"因材施教"指出了教育的方法";取法乎上"则对受教育者提出了要求。除此之外,孟子对为人处事也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2.
宪政中的人性预设与制度安排--"以德治国"的宪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一种制度安排,都应该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法治与宪政自然也不例外."性善"与"性恶"这两种不同的人性预设,构成了中国的"德治"与西方的"法治"两种不同的政治文化.而对人性"恶"的假设,构成了西方国家宪政的理论基础.这种假设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它在实际的运作中,有可能背离宪政的对权力进行制约以达到对权利进行保护的初衷.中国要进行宪政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必须继承西方国家的有益经验和制度,同时应充分吸收、借鉴和发掘中国文化传统中合理的"德治"思想,作为"依法治国"的补充.这是将"以德治国"纳入我国宪政机制的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干部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对于干部来说,政德建设既需要政治培训、媒体监督等外力,更需要加强道德自律性,积极修养政德。《孟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政德修养思想,如性善论、"尽心知性"说、"不动心"、民本思想等,对于当前的干部自我政德修养有着巨大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他律到自律: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性与他律人性就是人的本性,它是一个历史概念,随历史的发展而有不同的具体内涵。人性善恶是人类思想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思想家们便围绕它一直争论不已。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告子认为性无善无恶:“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性亦善亦恶论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扬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  相似文献   

15.
人性论视角下的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善论与性恶论分别是中西方历史上的主流人性思想。总的说来,性善论思想对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是消极的,性恶论思想对西方传统行政文化的主导影响则是积极的。不同的主导影响造成了中西方传统行政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异。实现我国行政文化的现代化,需要吸取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行政文化的优秀成分,避开两者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儒家学说从"迂远而阔于事情",走向现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子对儒家致用取向的这一转变,是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性恶论"的提出,使荀子名重当时,也使其遭受后儒的许多批评.但当后儒批评荀子以"性恶论"取代孔孟"性善论"势必动摇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石时,他们很少考虑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思想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对"性"的不同理解、孔孟的政治挫折、稷下学说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刺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冰心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其作品从爱出发,极力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和谐,因而其作品折射出"仁爱"、"性善论"、"和为贵"、"美善统一"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8.
"境"是中国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是把握中华美学品格的通途。先民的神灵崇拜孕育着它的人性根基;先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它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教思想的传入直接催生出审美之"境"的诞生。可以说,这正是中国美学思想由萌芽走向成熟的道路。对这条道路的考察构成了审美之"境"的源考。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性善论与法家的性恶论分别是儒家“仁政”与法家“法治”两种不同管理主张的理论基础。孔子根据人性可塑而提出“德治”,孟子根据性善论而提出“仁政”,确立了儒家的“善政之道”。荀子根据性恶论提出“礼法兼治”的管理主张。法家韩非子等人则根据性恶论提出“以法治民”的管理之道。自汉以降传统中国的治道实为儒法(德法)互补与平衡,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和谐管理的智慧,这对当前刚柔相济的管理变革和中西管理文化的融合都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优良传统 ,尤其《管子》 ,更在人类历史上首创“以人为本”的理念。《管子》人本思想可概括为人的价值理论、人性论和人性化管理思想等三个方面。《管子》的人性论是从探索人的需要出发的。《管子》认为人性的本能是趋利避害 ,本身无所谓善恶优劣 ,这与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世子“性有善有恶论”等相左 ,而同告子等的“性无善恶论”、孔子的“性相近 ,习相远”等观点相似。《管子》的人性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当代西方管理学的“复杂人”或“权变”理论均有相近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