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风窗》2016,(12)
正现在正是00后们自我成长的最关键时期,而这个自我恰恰充满了开放的元素,注定在成长中不断地向未来打开。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能是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问题的社会精英或潜在的社会精英。我在这里就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B站"是什么吗?如果你一脸茫然,我可以肯定,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几乎不真正了解"00后"这样一个群体,虽然不排除你可能自以为了解。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3.
张墨宁 《南风窗》2013,(13):63-65
漾濞县外宣办主任陈智勇称:"网民对公考并不了解,还有人说,凭什么面试分占50%,这是对组织程序不了解。"他的看法是:"很多人怎么考也考不上,所以就产生了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态。再一看公布的女干部照片,长得都还不错。其实,长相清秀一点,考官的印象好一点,这是必然的。无论商场官场,人的气质形象是决定一件事成功的基础。"对于女干部本身的质疑更像是地方吏治口碑的一个缩影。被爆出问题的事发地多为地级市或者县乡一级,如果不是恶性公共事件,属于公众监督很难覆盖的区域。即便存在人事腐败,也因为其中掺杂了"关系"和"派系"的官场潜规则而变得隐秘和难以界定。  相似文献   

4.
《南风窗》2016,(16)
正任何一种生活习俗与生活态度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渊源。当代,"日厕"似乎成为日本的一个文化脸谱,成为日本标榜城市文明和产品人性化的一个符号。中国游客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炒热了"日厕文化"。中国游客归国后的最大感叹,往往都是日本的"逆天"厕所—无论在机场、商场,还是景区、旅店,几乎所有公厕都是一尘不染到令人惊叹。"日厕"这一日常生活细节,体现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一种生活情趣对日本人而言,厕所不仅仅是一个解决生理需要的场所,需要保持干净整洁,更是附加了消费、享受、娱乐等功能和需求,需要得到身心  相似文献   

5.
佟馨和肖娜在一个办公室待了四五年了.两人都是"80后"生人,又都有着硕士学位.因为天生丽质、气质又好,因此两人向来都是素面朝天、不施粉黛,只以"本色"示人,不过,香水总是要喷上一点儿的,不是因为身有异味,而是想去掉衣服上肥皂或洗衣粉的余味.两人所用香水都很讲究,都是法国进口的名牌产品,每每走过,都留下丝丝清香,因此,肖娜在单位里便有了"薄荷美女"的美誉,而佟馨也有一个雅号:香妃.  相似文献   

6.
余光益 《南风窗》2010,(8):88-89
如果你对所谓的"右翼美国"一无所知,你就算不上真正了解美国,你对美国的很多社会现象亦无法理解。比如,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拼命捍卫持枪权、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为什么美国的大部分州都保留了死刑?为什么超过半数的美国人不相信进化论是真理?  相似文献   

7.
石勇 《南风窗》2013,(14):88-90
无论是"失意者"还是"既得利益者",都在心理上共同制造了"乱"的假想敌,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看成是假想敌来临前的征兆。然而,这并不是这个假想敌即将到来的证据。最近,有媒体的声音,要一些"现实境遇不佳的网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骂,骂不倒党和政府,也骂不来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嗯。有些网民是要教育教育一下。这个声音概括了大家都体验得到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职业病":读书、看报、阅杂志时,几乎过目的文字,都想要挑出一些差错来,不如此,就好像"不解恨"、"不过瘾"似的。对于这样的"嗜好",小女儿说是我的"职业病"。  相似文献   

9.
石破 《南风窗》2011,(14):13
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国内民众普遍感觉食品很不安全,但食品生产企业感觉自己更不安全,前有冠生园、三鹿等奶制品企业,后有"全球第一大屠夫"双汇,都是一个不小心,上百亿资产灰飞烟灭,甚至企业倒闭,连命都没了。因此现在食品企业的老总们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0.
邢少文 《南风窗》2011,(14):13-13
食品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国内民众普遍感觉食品很不安全,但食品生产企业感觉自己更不安全,前有冠生园、三鹿等奶制品企业,后有"全球第一大屠夫"双汇,都是一个不小心,上百亿资产灰飞烟灭,甚至企业倒闭,连命都没了。因此现在食品企业的老总们有一种论调,认为中国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1.
我不笑你     
喜禾小友: 你是我交的唯一一个得"自闭症"的朋友,可能我也是你认识的唯一一个有"抑郁症"的叔叔. 我很快乐,你呢? 我快乐是因为我不觉得跟别人一样是件好事,智商高的大猩猩都这样想.她生个小猩猩,一脸愁容,老猩猩过来劝道:"没关系,刚生下来都有点儿像人,长长就好了."  相似文献   

12.
重塑精神,重扬理想——对话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体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人们一般都不太敢提。《人民日报》上有过一些讨论。有人批评教育部对大学管得太多了,但是又不愿意直接说。实际上,教育部自己也有体会。"  相似文献   

13.
《南风窗》2016,(16)
正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舆论上的焦点事件,这已经成了常态。几个月前,出了"魏则西事件",大家纷纷就此发表看法,但讨论还没有真正得到深入,其他事件出来了,又有了新的话题。我们的生活,成了一个热点接着另一个热点。舆论上的热点不仅仅是人们的谈资,从政府的角度讲,也是要应对的舆情。如今,各级政府的舆情意识越来越强,一有舆情出现,就要赶紧"灭火"。上述几个事件都是全国性的,或者说是全网性的,即关注群体不以地域为限,此外,还有不少地域性的热点,外地人不大了解,却是当地政府要关注和处理的。  相似文献   

14.
南方朔 《南风窗》2013,(21):95-95
"自由"到底是什么的确讲不清楚,但"不自由"就比较容易讲清楚,将特别"不自由"的项目消除了一项,"自由"这边就增加了一项。所有复杂的大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负面消去法"。人们普遍都有一种思考习惯,那就是当时代改变,某一种价值出现,人们就会设定出一个大概念,希望用这个大概念来谈所有的问题,像"自由"、"民主"、"平等"、"人道"、"幸福"、"文明"等就是这种大概念。在方法论上,我们称这种大概念的思考是"方法论的全体主义"。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人生可以拥有一个"重启"按钮,想必很多人一定想重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大家都"不远行,不聚会,不去公共场所……"几个月以来,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些不曾走过的路,明白了很多道理,反思人生的意义,或者在逆境下"重生"。冬去春来,夏花已盛开。当疫情渐趋平稳,电影院开了、旅游恢复了、比赛开始了……被迫停滞的生活慢慢回归了正轨,心心念念的那些业余爱好也都被"拾"起来了,观影、唱K、泡吧、旅游、运动……我们都在"重启"自己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平凡生活的可贵。  相似文献   

16.
石破 《南风窗》2014,(9):9-9
<正>在战争年代,革命者可以"视死如归"。"归"到哪里呢?"归"到他所属的"群体",以及该"群体"为之奋斗的事业。小时候,我们最不想看到老师的评语就是"这孩子不太合群"。在计划经济时期,"群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谁都不愿背上"脱离群众"的坏名声,每个人都有非常强烈的"群体归属感"。当然,客观来说,它是以一定程度的压抑和丧失个人尊严与自由为代价的。现在,在陌生人社会,我们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邻里没有了,亲戚也少了,过去一个村或一个社区的人你全都认识,现在你只是跟临时"有用"(对你的谋利、晋升以及满足感情需求来说)的人快速地  相似文献   

17.
李志军 《南风窗》2011,(8):73-73
当市场不太景气的时候,就有不少人都在咨询同样一个问题:既然我的投资收益是负数,那干脆不用投资直接消费得了。那么,投资和消费究竟应当如何选择呢?先请看一个明显的例子:甲和乙两人工作后都积蓄了30万元。5年前,他们都花掉了这30万元,甲购买了一套房,乙去买了一辆"奥迪"。5年后的  相似文献   

18.
正"公司并非不与丁桐魁签订劳动合同,而是过了三个月试用期再签,这样对双方都方便:公司可以考察他是否合格,他也可以对公司有所了解,任何一方不满意都可以在试用期分手,互不耽误。"达维忻食品公司人事部陈主任在庭审时说的这番话没有被采信。近日仲裁委裁决:达维忻食品公司未与丁桐魁签订劳动合同,须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赔偿。  相似文献   

19.
法治之上     
李北方 《南风窗》2014,(23):2-2
<正>喜剧演员周立波在表演中讲过一个段子,大意如下。东北人嘲笑上海人,说上海人吵架只动嘴不动手,太窝囊了。"周立波"则回应道,知道哪里出流氓不?上海才出流氓,比如黄金荣、杜月笙。流氓从不亲自动手打人,打人的不是真流氓,大流氓都文质彬彬的,看谁不爽只说一句话,"把他做掉"。动手去做的都是东北人。  相似文献   

20.
正"公司并非不与丁桐魁签订劳动合同,而是过了三个月试用期再签,这样对双方都方便:公司可以考察他是否合格,他也可以对公司有所了解,任何一方不满意都可以在试用期分手,互不耽误。"达维忻食品公司人事部陈主任在庭审时说的这番话没有被采信。近日仲裁委裁决:达维忻食品公司未与丁桐魁签订劳动合同,须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