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适的史学思想有丰富的合理内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其中他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笔者感到很有启示。 叶适以“时”或“势”来解释历史。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问题,总体上作了这样的概括:“夫以封建为天下者,唐、虞、三代也;以郡县为天下者,秦、汉、魏晋、隋、唐也。法度立于其间,所以维持上下之势也。唐、虞、三代必能不害其为封建而后王道行,秦、汉、魏晋、隋、唐必能不害其为郡县而后伯政举。”(《法度总论一》,《水心文集》卷一)冯契先生对叶适的这一思想作过这样的阐述:“叶适同柳宗元一样,把历史上制度的兴…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十大创新最近,哲学家韩庆祥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撰文指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20多年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特征,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创新与发展。其创新与发展的内容与成就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1)哲学主题的转换:从“整个世界”到“人的世界”;(2)哲学理念的发展:从注重“物质运动规律”的无主体哲学到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哲学;(3)哲学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从“先定论、给定论和他定论”到“后定论、实力论和选择论”;(4)哲学形态的发展:从“物质本体论”到“生成(发生、发展、成长)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生态暴力的实质是自我将作为他者的自然绝对化,以极端的行为方式导致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失衡。要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要求我们对西方传统本体论与形而上学观点加以再反思与批判,实现从传统的“我-它”本体论模式向“我-你”本体论模式的转向,而且需要从政治实践层面综合各种力量开展对话与合作,彻底实现他者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本体论终结后,马克思哲学依然禀持着“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但是,他的哲学的形象以及出场路径同传统哲学全然不同,他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理论批判和对旧全球化时代的实践批判,把哲学立足于坚实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并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性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路径启示我们,马克思哲学对时代问题的敏感以及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没有本体论的问题,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内外争论得很激烈的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什么是本体论?本体论是研究世界本原的学说。哲学中说的本原是指万物的起源、属性的载体或现象的本体。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过本体论的一些问题,但都没有提出把这些问题单独列出来当成哲学的一个独立的部门。最早提出“本体论”的概念并把它当成是哲学必不可少的部门的是德国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28年)。后来本体论一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黑格尔才结束了这一状态。  相似文献   

7.
张端信 《求索》2007,(6):138-140
“实在”是皮尔士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是构成皮尔士各方面思想的基础。皮尔士在其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分别对“实在”概念作了认识论、方法论、本体论三个层面的说明与阐述,从而使“实在”概念在他的思想中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岑孝清 《桂海论丛》2008,24(6):50-52
近现代欧洲一些哲学流派对传统哲学“本体论”的解构有其自身的逻辑和根据。它表现出的哲学特性及一些认识成果,对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建构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0.
在以“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一元论”、“实践本体论”(以下通用“实践唯物主义”代之)为一方,以“物质本体论”为另一方的哲学争论中,双方似乎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因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任何变改,其影响和后果绝不仅限于哲学学术范围。例如,争论双方有个焦点: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问题已成我国学术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本体论 (ontology)的最基本含义通常被界定为“关于存在的学说”、“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关于存在之为存在的学说” ,无论传统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对本体论问题进行过不同的阐释。一、传统哲学陷入了实体本体论的误区无论传统哲学的理性本体论还是自然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神学本体论等都陷入了实体本体论的误区 ,成为海德格尔所批评的“无根的本体论” ,成为抽象的、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的理论范畴体系。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早期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人们无法根据自身的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所持的主要观点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另一些论者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终结了本体论。仔细分析这些观点,我们会发现其间的分歧首先是基于对本体和本体论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 一、对本体、本体论的不同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  相似文献   

13.
无论把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理解为物本论、实践本体论或者生存论本体论,总是不能把马克思哲学对人的自由解放的内在关切突出出来。惟有把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理解为“人的解放”的本体论承诺,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14.
刘宏斌 《湖湘论坛》2000,13(2):53-54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有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故各有其哲学思维的特点。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比较中西哲学思维方式时曾指出,讲形上学的方法有两种,即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所谓“正的方法的实质。是说形上学的对象是什么”①即以理性思维对形上学命题、范畴进行逻辑分析和推导,...  相似文献   

15.
解读人类本体论追求的生存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哲学所承诺的“本体论”都只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本体论哲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蕴藏着不同的对人类生存的最深切期望和关怀内容,而人类历史的发展又总是迫使现有的本体论哲学接受各种挑战和批判,使本体论追求的生存内涵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中得到澄明。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再度引起世界瞩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倡德教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为世界所关注。早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还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在他的《论中国哲学》中说:中国哲学“远在希腊人的哲学很久以前”。“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善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  相似文献   

17.
波普尔的本体论是由三个世界理论构成的,这已为人们所熟识。但是他在阐述三个世界理论时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讨论“理解”问题,把理解作为三个世界理论中不可或缺的概念,放到一个突出地位来加以考察。这一点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本文不仅阐释其本体论思想,更要探讨波普尔对“理解”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与本体论的关系。波普尔在本体论与解释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足以表明他已经摆脱了狭义的科学哲学,走向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王现伟 《前沿》2012,(17):45-48
认识论、本体论和生存论是人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角度.但是,由于没有自觉地对这三个角度本身进行前提性反思,人们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就经常处于严重分歧的状态.反思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自己的本体论前提,也回答了近代认识论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是本体论哲学,也不是认识论哲学.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为目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追问“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以回答人和社会的“生存合理性”作为自己的问题,改变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思维定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杰 《理论月刊》2006,(5):46-48
“易”是一种哲学思维,其本体喻义在“生”与“和”;它构造了中国式思维模式和宇宙图式,直接开启了道家之“道”本体论和儒家之“仁”本体论;并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先生认为《矛盾论》接触到的真正哲学问题有两个,中国传统哲学中,它发展的是主张“理在事中”这一派的学说。冯氏的这种解读因其学术声望,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可惜的是,他对《矛盾论》所作的解读存在着“误读”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