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铁路内部治安保卫主要手段还是采取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工作方式。铁路公安公务员体制改革后,原有工作机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要求。必须尽快修订《铁路内保规定》,确立内保工作新机制,明确治安保卫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及责任主体,制定治安隐患判定标准,规范办理内保行政案件程序,打造适应依法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的内保民警队伍。  相似文献   

2.
铁路站段机构改革后 ,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化 ,内部治安保卫难度增大 ,对如何切实强化铁路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本文指出必须建立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的新机制 ,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机制作用、职能作用和激励作用 ,以适应保卫铁路深化改革、实现资产经营责任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上海铁路局内保工作的发展演变、现状和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改革和加强内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恢复和加强公安内保专门机构,对于铁路内部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单独设立派出所专司内保工作;赋予车站派出所对所在地区铁路内部单位的治安管理权,实行内保工作属地管理;加强对内部单位的接处警,走社区警务管理道路;落实内部安全保卫责任制和综合治理措施,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小区”等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4.
社会重大转型期间,内部保卫工作事关铁路运输安全和大局稳定,新时期加强铁路内保工作,应从企业管理服务行为向行政执法行为转变,打造过硬的内保管理队伍,督促落实铁路站段主体责任,夯实内保基础工作,从加强自身素质、基础建设、规范执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开通以来,安全成为高铁运行的第一要素。高速铁路运输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存在不确定性,都可能给高速铁路运输带来潜在的危害。因此,铁路公安机关要针对高铁运输外部环境开展治安保卫工作,构建高铁治安防控体系刻不容缓。构建高铁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把握高铁治安防控的特点,并以科学的原则为指导。  相似文献   

6.
国外一些国家通过行政程序立法对行政指导制度进行了规范,明确规定了行政指导的越权无效、合法指导、自愿协助和非强制性等基本原则;行政指导的说明、交付、陈述和公布等程序;行政指导的辅导、协助、劝告和建议等方式;行政指导的救济方式等。这些规定对完善我国行政指导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有借鉴意义。我国目前行政指导制度存在的问题有:立法相对滞后;违反自愿原则实施指导;透明度不高;责任不甚明确,救济缺乏力度。建立和完善我国行政指导制度,就要加快立法工作,确立行政指导的原则,规范行政指导的程序,统一行政指导的方式,建立行政指导监督和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今中国的各个行政领域。由于目前行政指导缺乏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指导侵犯相对人权益的事实大量存在。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分析构建行政指导救济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提出其具体的构想,将促使行政指导在法律规范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俊芳 《民主》2015,(4):25-26
新一届国务院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突破口,已取消和下放632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也表明了国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决心和信心。但在调研中发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级及其向下的层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从国家层面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重下放审批事项的数量,轻下放事项的有序衔接,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审批事项的“物理平移”,而不是审批权限整合、审批流程再  相似文献   

9.
责任政府对行政伦理责任的基本要求,即责任本位、服务本位和法治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治理领域出现了集体腐败、行政不公、行政不廉和行政不实等诸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政府伦理责任的实现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责任政府成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提升和实现行政伦理责任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关键,即确立正确的政府理念,从宏观层面上阐释行政伦理责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体现行政伦理责任的政府理念来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加快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从中观层面上提出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行政伦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从微观层面上探讨行政主体伦理责任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法治理念下建设服务型政府,行政立法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当前,我国行政立法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立法观念上的"官本位"意识和"管制型"倾向,立法内容和立法程序中不利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问题或环节.加强行政立法工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法制保障的对策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立法观,改革和完善立法模式,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妥善解决法律法规冲突问题,提高公民参与行政立法的程度,建立健全行政立法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等等.  相似文献   

11.
潘爱国 《学理论》2013,(21):1-5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发展与完善需要在制度建构、体制革新与机制健全三个层面上展开。制度建构层面需要从单一的政府问责扩展到党政一体化问责,从制度要素建设转向制度体系建设以及加强行政问责的组织机构建设;体制革新层面需要强化各级人大的问责主体地位,在问责客体上排除对普通公务员的问责,在问责内容上将政府"绩效"纳入问责范围以及建立规范有效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机制健全层面则需要确立划分官员责任的合理准则,拓宽行政问责的信息来源渠道以及实现行政问责程序与司法追究程序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2.
行政机构内部治理是政府治理重要内容,其治理模式逐步从管制、自制向法治转变,需要运用行政法治方法介入相关研究。实践中存在管制观念浓重、法制基础薄弱、职权结构失衡、运行程序封闭、保障措施滞后等突出问题。强化理念引导,完善行政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管理、机构管理程序等法律制度,严格执法,构建中立的审查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3.
WTO的加入使得旧体制下治安行政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日益显现。特种行业、娱乐场所已成为治安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正面临着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特种行业、娱乐场所的治安管理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只有从观念、具体工作及立法保障上对其加以更新和规范,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公共行政学忽视了公共行政的价值层面 ,行政生态环境的变化使得作为政府行为合法性证明的民主行政有了存在的基础 ,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参与取向的程序民主 ;作为官僚制行政替代物的民主行政 ,其可行性在西方已得到了初步的证明 ,而在我国 ,它的存在基础则主要体现在它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种现实途径 ,由此在具体的制度安排上必然与西方流行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内保行政监督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内保行政监督机制。但是,内保行政监督机制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监督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效果还相差甚远,本文分析了内保行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阐述了完善内保行政监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治理现代化与政府行政伦理现代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其表现为行政伦理现代化是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治理现代化的前提、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政府行政伦理现代化包括观念伦理现代化、制度伦理现代化、人事伦理现代化以及环境伦理现代化。当前政府行政伦理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即观念伦理上的停滞不前、制度伦理上的执行不畅、人事伦理上的等级较重、环境伦理上的活力匮乏。实现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行政伦理现代化建设与其同步推进,因此,要在治理现代化的作用下,以治理现代化的科学观念引导行政观念伦理、以治理现代化的完备制度塑造行政制度伦理、以治理现代化的人事管理推进行政人事伦理、以治理现代化的优良环境营造行政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7.
行政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可以体现为行政主体的组成人员、外部相对人和内部相对人。在完善我国行政公职人员的权利保护机制方面,应汲取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合理成分。完善行政公职人员权利保护机制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是完善系统内的权利保护机制,主要是完善申诉制度和内部行政决定的程序;一方面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18.
警犬具有听觉、嗅觉发达,防御机能强,扑咬凶猛等得天独厚的特点,现广泛地应用于铁路治安保卫工作中,可执行巡逻、警戒、看守、处理突发事件等任务,能够降低发案率、预防和打击犯罪。本文从警犬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出发,论述了警犬在铁路治安保卫工作中的使用范围、方法和程序。  相似文献   

19.
党崇武 《学理论》2011,(10):48-49
行政听证制度作为行政程序的核心制度,早已被世界各国采用。我国1996年实施的《行政处罚法》中第一次确立了该制度,在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行政听证制度在向公开、公正、民主方面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地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行政诉讼证据制度无论在证据观念、证据立法以及证据运用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不完善的证据制度已经给我国的行政审判实践带来危害。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行政诉讼证据观念;借鉴域外有益的实践经验,加强、加快我国行政诉讼证据理论的研究;参照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之道,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行政诉讼证据规则,乃是完善我国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