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何忠国 《学习论坛》2004,2(11):17-19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关于社会公正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特性 ,体现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确立的伦理内含 ,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和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目标提供了价值取向与政策导向。现代国家制度中的再分配机制是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最重要的实践形式 ,建立和完善再分配机制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观思想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论述并实践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正思想.反对封建特权,主张人人平等;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规范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依靠制度建设来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主要内容.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道德基础,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立足点;把共同富裕的公正理想与现实的公正实现形式结合起来,是邓小平社会公正观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3.
社会公正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否实现社会公正,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快速地发展。邓小平对于社会公正的论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公正问题,克服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邓小平...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精神是:终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人民的权利平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必要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唯物史观,强调社会主义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社会主义要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推进社会公正之间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不能否定效益原则,要打破“大锅饭”,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思想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调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核心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向.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于加强中国社会建设和推进社会公正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的民生取向与社会公正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的民生思想和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立足于从全局上改善民生并将共同富裕的社会公正目标惠及十几亿人口;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奠定经济技术基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使发展观、民生观和社会公正观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统一和与时代接轨;强调坚持改革方向,为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提供动力支持和体制保障。科学发展观把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正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民生思想和社会公正理论的进步,也是发展观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是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在形式公正掩盖之下的极端社会不公正为逻辑起点,以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公正的局限性为指向,主张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社会公正观。在当代中国,邓小平、江泽民及胡锦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认为公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公正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进行论述: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先富促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公正观;实行按劳分配并注重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为主要内容的公正观;以反封建、反腐败和加强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公正观;反霸权、反强权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国际公正观。  相似文献   

8.
邓伟 《党史文苑》2006,(10):50-51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进行论述以发展生产力为前提,先富促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公正观;实行按劳分配并注重一次分配后的再调剂,防止两极分化为主要内容的公正观;以反封建、反腐败和加强法制建设为保障的公正观;反霸权、反强权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国际公正观.  相似文献   

9.
赵子林 《探索》2007,1(6):17-20
深化对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思想的理论认识,防止对它进行曲解和割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收入差距拉大并不直接等同于两极分化;"先富论"已经内在的包含了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将当前贫富差距过大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归咎于邓小平的"先富论"有失公允;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反对两极分化思想的集中体现.践行邓小平防止两极分化思想,就要在正视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改革,构筑一个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党的中央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演进的视角探究党的公平公正思想之架构,是一个基本的分析维度.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体系中都可以总结提炼出若干基本的、有重大影响力的公平公正之思想观点.而透视党的领导核心公平公正思想的历史演进脉络,就可以大致描画出中国共产党追求公平公正的历程及其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就一直致力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观的内涵、主要内容,社会公正思想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分析方法。总的来说,学界对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公正思想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研究范围有所扩大,研究方法也多样化,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相关成果给出的观点缺少具体阐述和科学论证,研究视角太过单一,研究视野过于狭窄,等等。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公正问题,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并努力推进社会公正实践,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公正思想。他认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条件,保障人民基本权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所在,男女平等享有社会权利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尺度,反对平均主义与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追求。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社会不公的根源、资本主义社会不公的实质以及无产阶级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然路径等三个方面表达了社会公正思想,即受制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人们在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是最根本的不公正;由于最为明显的阶级剥削和压迫,资本主义社会是实质上的最不公正社会;进行社会革命,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是无产阶级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徐琛  吕梁山 《求实》2007,1(11):19-22
社会公正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始终坚信和坚持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人民社会公正追求的唯一正确途径,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道路。他实事求是地承认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不公问题和倾向并预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追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丰富的全面发展思想,其基本轮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进步。为此,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实际,确立了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并指出了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动力。研究邓小平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对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应用科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根据如下:从内在逻辑结构看,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基本内容,堪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从纵向源流看,富裕、公正、民主、自由贯穿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连续性的重大社会理论中,堪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脉络;从横向社会基础看,富裕、公正、民主、自由是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价值,堪称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系统。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稳定思想蕴含着政治、经济、社会秩序、思想情绪“四位一体”稳定的丰富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稳定思想,前者指明了社会稳定的三大基础,后者明确了新时期的稳定机制。当前,要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十分丰富,他对社会冲突有着精确的认识和恰当的把握,对管理社会冲突的策略、途径、方法等有着精湛的论述。研究邓小平的社会冲突管理思想。发掘其精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方法、途径和策略,对当前社会冲突的管理有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建党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针□蔡长水邓小平新时期的建党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针。邓小平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是永存的。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认真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社会公正提升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的高度,将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融合,对社会公正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进行了科学定位;并且从发展生产力,完善制度,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全面推进社会公正,从而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同时也是党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公正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