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及典型意义,德国古典哲学传入中国之初的科学主义精神到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理性指导以及中国学者言之必谈的理论典型,说明德国古典哲学成为中国人热衷的哲学研究领域有其重要的内在原因和现实诉求。从思想文化发展角度以及历史的纵深视角看,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研究表明了中国人在面对西方哲学之中国化的合理态度以及现实需求,是中国人在自觉、自信的探索多元思想文化融合,催生中国本土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2.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发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马克思曾称赞康德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①恩格斯也指出:正是康德“在……僵化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②时至今日,康德在西方哲学中的影响仍...  相似文献   

3.
德国古典哲学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费尔巴哈,在其哲学思想中所表现出来的批判性、革命性、创新性和发展性,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作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终结”,其内含的启蒙主义性质代表了18世纪启蒙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化、系统化完成。“人的问题”是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需关联康德对启蒙的处理来展开。这有助于深化理解康德哲学体系,进而厘清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现代转变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5.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综合、协调的“枢纽”作用,美育的这一特殊地位和作用是由美育的本质决定的。美育虽然主要表现为美的形式和情感教育,但却同时推动着认识的深化和道德的完善,在现代文化人格的培育过程中,美育的这种综合协凋作用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 1.美育具有启智增识的作用。 美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活动,能帮助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获得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认识,美育是提高人的才智素质的重要方式。美育的内容博大而精深,从哲学意义上的美,到艺术意义上的美,到自然意义上的美,无一不是深厚文化的结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尔德·加德纳在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自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理想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质是注重人的自由发展。自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当代中国社会迫切要求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灌注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7.
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是其它一切创新的先导和前提 ;社会全面进步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步并进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相对滞后 ,将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 ,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对待哲学社会科学 ,既不人为地去抬高也不能贬低其地位和作用 ,而且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两大科学”并重  相似文献   

8.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是多向的,但传统观点认为,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是一以贯之的、逻辑的.产生这一观点的原因是把这个时期的哲学发展看成是理性哲学发展的过程.然而,这一观点不仅不能解释谢林哲学的非理性特征,而且把本来多向发展的德国古典哲学简单化,且无法解释现代哲学的多元性,无法说明非理性哲学的产生.重新梳理德国19世纪哲学的发展线索,关注德国哲学发展的多向性以及对现代哲学的深远影响,无疑是对19世纪德国哲学的一种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施蒂纳的争论关涉到如何理解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地位问题。马克思受施蒂纳影响而提出的“现实的人”,与施蒂纳主张的“惟一者”虽然都具有主体自持性的特点,但在是否追求本质(精神)世界,是否承担对虚无的充实,是否追求永恒、普遍、整体,“现实”或“感性”中是否还拥有超出离散性原子事实的整体性维度及与此相关的超验性维度,对人、现实、历史的理解还是否需要保持辩证法的框架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马克思的回答是肯定的,施蒂纳是否定的。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仍然具有以“现实”、“感性”为根基的“本质性”、“普遍性”、“神圣性”和某种意义上的“抽象性”。所谓马克思反现代性、反本质主义和反传统形而上学,也只能在这样有限的限度内理解,否则就等于把马克思施蒂纳化了。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对象和追求目标上,中国哲学把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作为研究对象,追求人间的至善至美,而西方哲学则把自然界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追求表象世界之后的本体。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哲学家常通过直观体验,泯除主客观界限,力求在主观精神领域追求天人合一,而西方哲学家则以实证和思辩为手段,明确区分主客、物我,以求达到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中国哲学始终没有使神或上帝成为其重要范畴,从而充满了无神论色彩,成熟的西方哲学虽然脱离了超然的宗教,但神或上帝却总伴随着哲学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