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酷日本     
《时事报告》2012,(1):69
"酷日本"是日本针对海外受众打造的国家形象和品牌战略。概念中既包括日本料理、茶道、歌舞伎等传统文化,也包括动漫、游戏等现代流行文化,还包括汽车、电器等产品形象。"酷日本"希望通过宣传日本软实力,提升上述各类品牌附加价值。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提出  相似文献   

2.
王嘉丽 《重庆行政》2019,20(1):99-101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女性形象简析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女性形象会随着社会文化和节目制作要求的变化而变化。主持人女性形象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它是可以被建构的,并非一成不变。(一)对“形象”的理解主持人女性形象包括两个部分:第一是女性主持人的外在形象,包括容貌、形体、服装等直观可见的元素;第二是主持个体中展现自我的个性部分以及定位后代表群体观念的“主持角色”[1]。  相似文献   

3.
企业的文化培育和提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文化精神的培育和文化形象的提升。文化精神是文化形象的核心,文化形象是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为了体现文化精神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企业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通过特定的文化形象逐渐为消费者所认知和接受,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市场占有份额,成为确立和巩固企业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4.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城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环节。城市文化与形象建设是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包括物质的外在形象和精神的内在形象。在物质的外在形象与精神的内在形象结合过程中,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少文化的城市,纵然高楼林立,也只是徒有外表的躯  相似文献   

5.
王彬 《求索》2011,(3):212-213,62
五四时期,以娜拉为典型的新女性形象的传播是文化精英启蒙女性、塑造新女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学者的译介使娜拉形象得到了荐推与阐释;大众媒介的多方位传播使娜拉形象得以强势宣传;文化精英的评论及中国"娜拉"形象的塑造使娜拉形象得到了升华。娜拉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不仅使娜拉形象成功实现了社会传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而且为文学形象的社会传播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殿华  余钰琪 《传承》2008,(4):98-99
文化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力量。建设文化广西、和谐广西,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塑造区域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加强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美丽、自信、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广西形象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中国的形象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由他者主导的。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交往空前深刻,大众传媒空前发达,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为自己发声,通过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将形象建构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策略入手,协调表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平衡历史传统与当代生活、兼顾中国立场与天下情怀,通过分析受众实现分层传播,在传统文化的内核里融入现代化的中国元素,将古老、现代和未来的中国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多元文化平等互鉴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国际期望和自身利益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5,(6)
国家文化形象是整体国家形象元素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中国梦"成就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就要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价值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际和交流,统筹政府和民众两方面有利因素,不断创新中国文化形象国际传播的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9.
两岸青年的认同问题一直是台湾研究的热点。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塑造青年学生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取向。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美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等影响,两岸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美国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编撰者甚至对同一历史事件有着大相径庭的表述,从而造成两岸青年学生对美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取向。本文通过对大陆"人教版"和台湾"南一版"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美国"形象的比较,指出其差异以及这种差异阐释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广西新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塑造区域形象的重要力量.建设文化广西、和谐广西,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塑造区域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潜力,加强文化创新与传播能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塑造一个开放、包容、美丽、自信、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广西形象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美丽     
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中国政府制作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电子屏上滚动播出。首幕英文为"Stunning Chinese Beauty"(令人惊艳的中国美),范冰冰、杨丽萍、章子怡、周迅、张梓琳等影星、舞蹈家、名模以"中国式美丽"的形象在影片中争妍斗艳。  相似文献   

12.
徐科 《青年论坛》2011,(4):38-41
通过对3种网络媒体报道中所呈现的"90后"形象的研究,发现媒体报道"90后"形象并非以负面为主,而是很大程度以正面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与人们脑海中媒体对"90后"经常冠以"非主流"、"脑残"等负面词语的报道相异。同时,媒体在报道"90后"生活主题上也存在偏离常态。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形象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2015年以来。武汉市以打造"世界设计之都"为形象定位,以发展工程设计产业为中心,在城市文化塑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在设计产业的主题性、展示场所数量、文化活动数量以及市民认同感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可行的解决途径是:艺术和工程设计产业发展突出水文化个性特征;借助多样化渠道增设展览场所;通过组织更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以及将艺术设计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使"世界设计之都"城市文化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4.
刍议人民警察的执法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人民警察执法形象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外部形象、内部形象和效能形象。外部形象处于整个形象结构的表层,包括警容、仪态和性格等表现在外的直观印象;内在形象处于整个形象结构的深层,包括思想、知识、胸怀和能力等内在的间接印象;效能形象既处于整个形象和结构的表层,又处于其深层,是内在素质的终极反映,包括廉洁、公正和效益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桂娜  张丽萍 《前沿》2013,(7):189-191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尊重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读图"时代,将民族文化转变成特定的符号语言进行视觉传播是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创新道路。视觉传播也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如何更好地进行视觉传播,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本文结合"鄂尔多斯婚礼"个案,重在分析内蒙古民族文化的视觉传播策略,力图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6.
韩龙云 《公安教育》2009,(10):19-21
众所周知"形象"是公安机关的生命。群众评价公安工作,除了自身的安全感受外,还要看公安民警的执法形象、服务形象、公德形象和纪律形象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深入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着力点就是应当紧紧围绕大力加强"形象建设"来展开。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相似文献   

18.
雷鸣  项松 《求索》2010,(11):80-82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生成了日本浓郁的富有杂糅特性的岛国文化。这种文化的杂糅就是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的学习、模仿与吸收。日本文化在其自然的演化过程中,自弥生时代的农耕文化,就不断被诸多非本土文化所渗透。从其文化的形成历程看,日本文化对非本土文化的借鉴与吸收,促成了日本文化的三次历史转型:大化革新前后对中国儒家文化及隋唐文化的吸收;明治维新时期对西方民主科学文化的引介与创新;1945年"二战"后,借鉴并吸收美国先进的政治及经济管理文化。经过三次质的转型,日本文化成就了日本在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经济大国地位。而今,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将随着国家间的经济交往而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19.
杨杰 《前沿》2012,(1):199-200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可以形象的概括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红旗车",文化企业是"驾驶员",先进文化是"方向盘",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动机",经济、科技、人才和文化体制是"四个车轮",文化政策是"路标",品牌文化是"快车道",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才能越走越稳。  相似文献   

20.
王新 《长江论坛》2014,(3):85-90
在国际社会树立一个开放、包容、和谐和负责任的文化大国形象,是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建构中国国家形象,首先要创新文化外交的管理体制,其次要革新文化传播的运行机制,再次要拓展文化外交的开展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