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任何类型的诉论中,统治者出于维护本阶级统治的需要,都在法律中规定了相应的理冤措施,以弥补审判机关裁决中出现的错误。本文试就我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及其借鉴作如下探讨。一、我国封建社会的理冤制度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中,虽没有明确的再审制度之名,但对确有错误的生效判决却有重新审理之实。从当事人或他人申诉的角度来说,有复审制度和直诉制度,从皇帝或司法机关主动发现和纠正冤错案件的角度来说,有录囚制度和监察制度。  相似文献   

2.
若隐若现的制度脉流 古代中国的直诉制度,是一种类似于信访的制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告御状”.为了确保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王朝规定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打破审级的限制,直接向皇帝或钦差大人上诉. 然而,我国古代信访的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代便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用于指责执政者得失,或举荐贤良人才,进献治世良策.  相似文献   

3.
老百姓都知道,有冤要上法院申诉。所谓“冤”,当然事情就得是大到至少法院要受理的程度。然而,对于法院不受理的“冤”,此处,笔者称其为“苦”,这“苦”应该找谁说?  相似文献   

4.
孙竽 《法制与社会》2011,(29):240-241
为使监狱警察培训能更适应复杂社会变迁的需求,有必要在培训中适当应用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思想。通过培训采贯穿复杂性思想,进而促使监狱警察通晓“统一性和多样性融合”之理,理解唷序性和无序性交混”之理,领悟“个体与环境相互渗透”之理,明白“理解自我应先理解他者”之理,把握“整体与部分关系”之理,省察“封闭与开放关系”之理。  相似文献   

5.
直诉制度是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一项理冤制度,但要清晰地认识直诉制度,除从制度本身界定外,还要辨析其与越诉、上诉、叩阍、京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报载:安徽第一大案中的主犯——安徽省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第一次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说:是“阜阳的不良风气”促使他走上了犯罪道路。另一位原领导干部则说“办事不收人家的钱就会得罪人。”还有一位原领导干部在“悔过书”中写道:“我在担任某某职务的时候,干部队伍中一些人把我推着、护着、哄着……使我朝腐化堕落的路上越走越快,越走越远,最终滑入不可挽救的深渊。”照此说来,贪官被治罪也冤。冤从何来?以肖作新为例,他本来是好干部,只因在“阜阳的不良风气”之环境中工作,才导致贪污受贿的。今治罪于他,焉能不冤?果真如此吗?我们还以肖作…  相似文献   

7.
犷抓海 ·产、 习。压越邻班窥精卿嗯接严爵事毛瑟理 包。坦孟劫奴翻试薇奶理猫 砌‘质缪岛码卿涯探:乍明;娜翔 获珍乡 乳撕添侣冤握缪习 g。郡翻之砚自曲剑孩冤药行风"双评" 深入人心——清徐县质监局行风"双评"纪实@常丽  相似文献   

8.
一部《大秦帝国》让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孙皓晖声名鹊起。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位出生于“老秦”之地、书写《大秦帝国》、为秦平冤昭雪的作家,一定是一位法家铁腕政策的坚定支持者,是不是也要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相似文献   

9.
绝密材料在法院泄密罪与非罪在世间游荡4000元“毁”掉一个法官并不难?!人们说像这样的小“冤案”在偌大个中国已经不足为奇,但这样一起我什]现在权且看作的“冤案”(因目前为止尚没有最终结论),发生在一个法官身上,无形中增添了不少新闻性。人们或许会不解地问,为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法官身上也会有冤?而且“伸冤”也这么难?!那这法官是一个什么样的法官呢?他有何冤要伸而又这么难呢?且让我们看看下面的这堆文字“绝密”材料为“法官”伸冤。一审法院否定了自己的判决!摆在记者案头的是一份被称为“绝密”的案件审查报告…  相似文献   

10.
阿计 《江淮法治》2008,(6):12-15
“通过正义的途径运输正义”是现代刑事拆论的终极价值,而“保障人权”、“司法公正”则是现代刑事诉论法制的两大基点。尤其是对于死刑——这一“以国家名义合法杀人”的最高刑罚,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程序正义,以避免错杀、冤杀等悲剧,这既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大主攻点,亦是屡屡引发坊间争议的一大敏感源。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等等,亦随之成功法学界、司法界日益升温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1.
“通过正义的途径运输正义”是现代刑事诉讼的终极价值,而“保障人权”、“司法公正”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法制的两大基点。尤其是对于死刑——这一“以国家名义合法杀人”的最高刑罚,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程序正义,以避免错杀、冤杀等悲剧,这既是近年来司法改革的一大主攻点,亦是屡屡引发坊间争议的一大敏感源。目前,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提上议事日程,死刑案件诉讼程序、死刑制度改革等等,亦随之成为法学界、司法界日益升温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监察》2013,(23):34-3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努力打造好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是有效防治腐败的关键。我们将结合深圳实际,就实施“科学造笼”、保障“权力入笼”和防范“权力出笼”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行政合同“违约责任”性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项法律制度的研究是离不开对其相关的责任制度加以研究的,这不但是因为“责任制度”体现着法律的强制性,最终保障该项法律制度的贯彻实施,还在于在“责任制度”中法律关系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体现的最为明显,能很好的体现相关法律关系的性质与特征,有利于我们对该项制度之认识。对于行政合同制度的研究,亦离不开对其相关“责任制度”的考查。在这里我们借用民法上“违约责任”这一概念,来剖析一下行政合同中各方当事人在违反“合同义务”后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特殊的法律性质。一、行政合同违约责任是一种行政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被称为太平盛世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而实行法治,是“贞观”致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贞观”的法治,我们不但能够看到李世民进步的法律思想的实践结果,而且也可以从中得到历史的启迪。一、以“仁义”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李世民初即位,即接受其智囊魏征“王政本于仁恩”的主张,以“宽仁”治天下。在魏征和李世民看来,仁义乃理之本,刑罚乃理之末。正如《贞观政要》所说的“如理之有刑  相似文献   

15.
法律取经     
世贸的加入需要法律的接轨,《公民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利》的签署等待接轨,发展经济、文化更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在我国加入“WTO”已经3年多的时候,审视移植法律的“景象”,我们发现我国的许多规则能迅速与国际规则接轨,法律“移植”功不可没。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现成的规则。它们怎样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植”入中国的土壤后,“水土”服不服?大量法律的移植而来,“利”何在,弊几多?“移植”过程几多艰辛?对这些打着问号的内容,我们可能知之甚少。《漂洋过海,取经“一事不再理”》一文,也许能诠释一项法律制度移入之“不易”;而7年前移入…  相似文献   

16.
初春的豫东平原,乍暖还寒。田野里干旱的麦苗,摇望苍穹,企盼着生命的内露。走进开封市尉氏县南曹乡朱坡村,满街的絮尘随风扬起,飞蒙着行人。听说记者要采访朱旺波、朱连十二人的冤狱之字,质朴的老乡们一边带路一边长长地感叹:“真冤啊!”坐在未旺波的家中,被人从村里找回的朱旺波、朱连生二人进门二话不说,“扑通”一声跪在记者面前,放声高器:“我们没有偷三轮车啊!”记者扶起二人,听其悲啼啼诉说起了那不堪回首的一幕。两青年无辜被抓副所长刑讯逼供1995年5月14H,开封书尉氏县南曹乡来在村唱大戏。上午9肘,在戏台边卖小吃…  相似文献   

17.
法官审理案件,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良知为圭臬。法官良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八心”,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之心,求真求实、勿冤良善之心,坚守正义、善解法意之心,惩恶扬善、保国安民之心,案结事了、息讼促和之心,真诚恻怛、哀矜裁判之心,勤奋敬业、救人水火之心,清廉如水、一尘不染之心。法官良知的养成,须遵循推己及人的判断善恶之法,养守戒慎的良知形成之法,反躬自省的矫正固化之法,形成文化的扩展推广之法。  相似文献   

18.
陈焜 《政府法制》2013,(34):19-19
一双“高档鞋子”,一个背人举动,一次快速免职,一个有些冤的干部。这几天,余姚“背官风波”正在引发一场对快传播时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直诉,是指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控告人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的一项诉讼制度。最早源于周朝,到了唐代,直诉制度渐趋于完善。唐代的直诉方式,共有五种:(1)邀车驾。这是指凡案情重大而不得伸理者,可于皇帝出巡之时,于其车驾行处,跪伏路旁申诉冤抑。《唐律·斗讼》“邀车驾挝登闻鼓诉事不实”条疏议云:“车驾行幸,在路邀驾申诉。”(2)挝登闻鼓。唐朝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置有大鼓,名之曰“登闻鼓”。伸冤者挝登闻鼓(即击登闻鼓)以诉。挝登闻鼓诉者由右监门卫负责奏闻。《唐六典·刑部》规定:“受表者,又不达,听挝登闻鼓。”注称:“挝于鼓者,右监门卫奏闻。”(3)立肺石。唐时又在东、西两京王城门外同时置有赤石,名曰“肺石”。凡老幼不能挝登闻鼓者,则可立于肺石之上。立于肺石诉者由左监门卫负责奏闻。又《唐六典·刑部》规定:“若茕独老幼不能自中者,乃立肺石之上。”注称:“立于石者,左监门卫奏闻。”(4)上表。这是说,凡经三司处断而仍不服者,即可采取此种方式,向皇帝呈递奏书,“披陈身事”。其奏书由三司监受转达。《唐六典·刑部》规定:“经三司陈诉又不伏者,上表。”《唐律·斗讼》“越诉”条疏议曰:“受表恒有中书舍人、给事中、御吏三司监受。”(5)投匦状。这是武则天掌政时期新增加的一种直诉方式。铜匦,即铜匣子四个,分东、西、南、北方向,置于庙堂,其西称为“伸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旧唐书·刑法  相似文献   

20.
王军仁 《中国监察》2013,(17):44-45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以八项规定除“作风之弊”,以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扫“行为之垢”,不断用作风建设的新成效为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增添动力,八项规定必定会贯彻长久,成为长效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