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要重视和加强法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医学是应用医学、生物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 ,研究并解决法律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 ,法医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和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要做好法医学鉴定工作 ,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忠于事实真相 ,维护法医学鉴定的公正性。鉴定的公正性来源于法医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法医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尊重科学 ,尊重事实 ,廉洁奉公 ,秉公办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有个别法医粗心大意 ,不负责任 ,造成严重错误和后果。如某县一…  相似文献   

2.
由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编写的《中国刑法讲义》(以下简称《讲义》)立足于审判实践,面向当前的实际,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出版后,不但受到“业大”学员的欢迎,而且也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和好评。首先,《讲义》注重审判实践,适应实践需要。如对审判实践中经常涉及的一些刑法理论问题,编者都不惜笔墨,详尽阐述,着力论证;而对古代和外国的一些有关理论和资料,则只作简明扼要的介绍。在分则部分的章节安排上,对审判实践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犯罪,也是逐一专节阐述;而对其它的犯罪,则放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规范我国的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经过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它总结了我国立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立法活动进行了全面的规定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  相似文献   

4.
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编者按:将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结合,解决审判中疑难问题,是进行法学研究尤其是部门法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使命。我们一直鼓励法学理论工作者关注审判实践中的问题,扶持实践部门的同志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是由一位法学理论工作者和一位法官共同撰写的一篇针对我国近十多年来民事审判实践中名誉权司法保护这一热点问题的文章。我们希望他们的合作成果不仅对解决我国审理名誉权案件中遇到的若干难点问题提供一组有益的解决方案,而且为法学研究的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一条新思路。本文将对民法通则公布以来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纠纷案…  相似文献   

5.
《法学》2001,(11)
《法学》是全国唯一的月刊类法学理论刊物,她创刊于1956年。几十年来她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善于开展学术争鸣,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经常率先对法制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全国许多重大的理论争论和大案、疑案的探讨,常由《法学》发起。在多年的办刊实践中,《法学》逐渐形成了“短、平、快”和“麻、辣、烫”的办刊风格,文章素以求新、求实和求深为尺度,连续被评为全国法学类核心期刊,2000年在首届全国高校学报评比活动中,《法学》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发行…  相似文献   

6.
立法权与立法权限,是立法理论研究与立法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理论上,由于对立法权的理解、认识不一,引起长时期的关于立法体制的争论,如我国是一元立法体制,还是多元立法体制等等。在实践中,由于有关国家机关的立法权力界限不清,引起立法工作一定程度的混乱,以致影响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应高度重视解决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7.
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乔伟·编者按:为改善执法活动,促进严格执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发展,山东省法学会最近专门召开了“执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70多名学者、专家和执法实际工作者,就目前执法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治理对策,进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教育的功能、价值的研究与认识,取得了很多建设性的成果,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方面,教育理论研究的某些不足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由“一能”变“多能”以致“万能”;另一方面,教育实践产生某些偏差,本该有的教育功能、价值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和实现,致使人们产生教育无能的观念。我们主张教育功能、价值研究要走出“万能”的误区,“无能”的阴影,寻找教育“本能”的真象。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行政法学在性质上属于应用法学的范畴 ,因此 ,行政法学应立足于行政法律制度的构建 ,行政法律制度既是行政法学研究的出发点 ,也是其归属点。目前 ,我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不仅理论研究脱离实践 ,实务部门也在排斥理论 (界 )。这种脱节现象由多种因素造成。既有深层次文化传统的影响 ,又与制度欠缺相关 ,如缺乏行政判例制度、人员合理交流制度等。走出误区的途径是转变观念和建立、完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 新《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用八个条文对民事诉讼当事人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民事经济案件的千差万别,审判实践中确定当事人仍然是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司法实际有关问题,对民事诉讼当事人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以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林子 《法制与社会》2011,(21):226-227
虽然我国环境责任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起步晚、理论和实践脱节、公众的环境责任保险意识不高等原因,致使该制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实践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对其不断进行完善,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法律适用》一直立足于中国司法实践,紧密结合审判实践中新型、疑难和特殊问题,致力于对法学理论的实践检验和司法实践的理论化。为了进一步深入研讨审判理论,促进社会主义司法理念的发展与完善,践行司法为民宗旨,2011年《法律适用》将与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共同举办三峡杯有奖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延续我刊一贯的办刊宗旨,强调理论联系审判.实际,密切关注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  相似文献   

13.
我对刚才的专家学者发言持赞同的意见,现我补充两点:一是不容易;二是不简单。首先说不简单吧。据我所知,《判例与研究》是理论结合实践办起来的,是判例的首创刊物。让我高兴的是,主办单位是我们律师,应当说我们律师有办刊物的尝试,但办得最成功的还是《判例与研究》。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有时脱节,而法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随着该杂志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法律移植国家,国外的法条与法学理论在植入本土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真正实施,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的难题。几十年来,我国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之间脱节。人们经常对学者的理论进行抱怨,但批判论者也对"理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理论与实践有不同的担当,应当加以区分,但二者也存在密切的关联。在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后,应当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谋求二者的良性互动,以此促进我国法学与法治发展。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及实务部门在探求二者互动方面虽然做了一定努力,但依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法学教育和法官培训等方面予以变革,并在体制上建立沟通二者的渠道,真正走出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脱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部分房屋承租人是否能对整幢房屋行使优先购买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澜波  饶茜 《政治与法律》2006,17(2):153-157
在我国立法上和实践中,将房屋出租人在出卖房屋时对承租人的通知义务的法律效果与优先购买权的保全联系在一起,而没有将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的保全与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购买该房屋的后果联系起来,就使得这种优先购买权的保全与承租人实际是否行使优先购买权相脱节,并缺少了实际意义,从法律规范和交易实践上看,承租人对部分房屋的优先购买权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1998年11月13日至16日,来自全国各地司法机关、律师界的实际工作者与教学、研究单位的专家、学者200多人聚会无锡,对新刑法施行一年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刑法理念的世纪走向刑法价值观念的一次维新价值观念支配着...  相似文献   

17.
张超 《清华法学》2012,8(1):164-171
法律理论对法律实践的作用问题确切是指,规范性的道德理论在法律实践中是否具有内在的构成意义.围绕此一问题,在《身披法袍的正义》这本书里,德沃金在澄清法律之教义性概念的性质的基础上,分别通过对实用主义的哲学版本和法律版本的检讨,对法律实践中的道德理论进行了捍卫.具体来说,一方面,实用主义的哲学版本诉诸于形而上学论据,其所处的外在怀疑论立场实际误解了道德客观性的性质;另一方面,实用主义的法律版本所推荐的结果导向的试验性方法则完全是一种空洞的论据.德沃金对实用主义的深入批判把我们引向了他所力荐的理论内置型方法,这一方法表达了法律实践对道德理想的内在允诺以及对犬儒主义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18.
前言由于医疗损害赔偿诉讼本身具有其特殊性,导致其证据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医疗诉讼中利益主体众多,更加大了处理难度。笔者作为来自实务部门的工作者,在司法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将证明责任理论运用到医疗损害赔偿诉讼中,希望能够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希望能够达到实体法和程序法、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刘顺彬 《法制与社会》2010,(29):271-271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存在着一味强调证明标准的客观性、忽视了司法人员的主观意思状态的问题,忽视了实践中法官的因素,有可能导致法律与实践脱节。本文认为应当重塑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运用法官依内心确信对证据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0.
共同被告人的供述可否作为定案的证据,是有争论的,明显的是司法实践与法学界某些同志的理论对不上号,形成“各说各的,各干各的”的局面。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指南,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两者应该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可以也应该通过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工作者的共同探讨,求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尤为重要的是总结我国长期来的司法实践经验,充实理论。有些同志认为“仅有共同被告人的供述,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这样的结论,未免绝对化了,实践中是行不通的。我们在办案中遇到过这样一些情况:一类是对共同犯罪案件的主要事实除了共同被告人的供述外无法取得其他证据。如多人结伙深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