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老年人的养老状态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子女与父母或者子女之间在赡养老人上的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2.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4人独居。  相似文献   

3.
"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26亿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中大约有98%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提供生活照料."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集团总裁赵超表示,准备建议设立"子女养老社会保险金制度",由银行每个月从就业子女的工资中扣除3%给父母养老用.  相似文献   

4.
个人所得税的属人性要求税收负担能力的评估应当考虑个人因素和具体情况。退休金免税制是延续分类课征思维的不真正的年龄非中性的实现机制,其与年龄中性的生计费用扣除制的并行适用,加上均等化的赡养费用扣除,造成了老年人“反向补贴”的不公平结果。在混合课征模式下,应取消退休金的免税待遇,将退休金与老年人获取的其他类型的所得汇总后计算收入总额,以养老费用扣除的方式,将老年人生存性消费所需的财产价值排除于征税范围之外。可扣除的养老费用包括采用标准定额扣除方式的养老基本费用以及采用实额扣除方式的医疗、护理等养老附加费用。原则上,养老费用应从老年人本人获取的收入总额中扣除。只有当老年人的收入低于养老基本费用的法定扣除额时,基于应税所得的消费理论,税法才能拟制用于赡养的所得由子女向父母转移,允许子女从应税所得中扣除。  相似文献   

5.
王玮  赵琼 《法制与经济》2009,(8):128-129
至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问题、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普遍的话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困境,本着“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农村养老立法价值取向,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克元 《检察风云》2011,(20):56-57
养老靠儿子还是靠房子?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儿防老”的传统做法面临考验,而“以房养老”的观念正在悄然兴起。以房养老,就是老年人将自己的房产转让后获得资金,然后委托养老机构养老送终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王雪 《法律与生活》2010,(20):55-56
新闻背景: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统计,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接近1.6亿,占人口总数比重达到12%。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农村,已经进入老年人之列的儿女仍需赡养父母的“老养老”问题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出现了整体社会“未富先老”的情况,而等到未来不少老年人可能会出现“无钱养老”和“无人养老”相结合的情况。本文认为,一方面,通过智慧科技,把那些人力做不到的、做不好的或者是不愿意做的事情交给机器或者系统去完成,可以提升老年人的满意度;另一方面,通过利用老年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去帮助解决一些企业中遇到的难题,发挥老年人的作用,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本文探讨了智慧养老的含义和模式,对智慧养老发展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1,(5):7-7
我国新老年法拟规定子女要经常看望老人 据《法制晚报》报道,新修订的老年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相似文献   

10.
轮养是目前农村多子女老年人家庭养老的一种形式.轮养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年人居所的不固定性,这受.养儿防老"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照料需求和供给条件的影响.对于子女而言,轮流赡养使养老的照料负担减轻;但对于老年父母而言,却带来了归属感的缺乏.因此,人们应该加强自我养老的意识,同时发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1.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2.
春夏 《法庭内外》2010,(9):31-34
如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年轻人面对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陪伴老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有的甚至离家谋生,留下年迈的父母独守“空巢”。这使已经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也应运而生,那就是老年公寓。老年公寓能够为入住其中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让一些子女无法在身边照料的老人颐养天年,为许多忙于生计的年轻人解除了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丧偶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30.36%(4523.64万人),男性老年人丧偶比例为23.3%,意味着每5个男性老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丧偶状态,女性则更高。而事实上,由于受子女干涉、思想观念陈)日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人再婚率却相当低,  相似文献   

14.
尹卫国 《检察风云》2013,(21):36-36
国务院于目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提“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这引起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以房养老”就是政府要老百姓拿房子自己养老。  相似文献   

15.
《政府法制》2011,(29):11-11
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要科学界定家庭、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边界,处理好三者关系。依据我国国情和民族传统,家庭在养老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能有效弥补家庭做不了、不能做的养老“空档”;而老龄产业的市场化则能满足老年群体的高端需求,克服政府养老只能保证老年人低端需求的缺陷。  相似文献   

16.
刘辉 《法制与社会》2015,(4):169-170
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现象明显.我国当前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三种.应提供家庭养老保障,提供社会养老保障,加强老年人自我养老保障,促进我国养老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以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啃老”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权益,一些地方相继制定了禁止“啃老”的法规。  相似文献   

18.
许芳  范国华 《行政与法》2006,(12):119-121
“以房养老”模式是帮助老年人在不出售房屋的前提下将房产套现,以现金保障老年生活的模式设计。基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充分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的现实状况,文章认为我国引入“以房养老”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文章对大陆法系由来已久的让与担保理论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法律框架,从而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有效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凌巍 《法庭内外》2010,(3):38-40
1998年以来,随着老年人占人口总数比例的上升,老年问题渐成热点。1999年被定为“国际老年人年”,标志着21世纪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国际社会正式承认老年群体的特殊地位。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人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据中国老龄工作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钟青 《政府法制》2013,(31):18-19
日前,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评估后获得一笔款项,南金融机构按月发放给抵押人用于养老直到其身故。此举引发公众对“以房养老”的关切和热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