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今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完成总书记提出的任务,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继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要  相似文献   

2.
理论逻辑是指理论在实践推动下内在的演进过程,是理论自身发展进程的逻辑呈现。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经典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条路径形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演进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指向的是未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否具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理念以及能否实际开展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是检验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上是否具有理论自觉的标志。历史经验是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视角。根据历史经验,对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预测是:将继续强劲推进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将再次与西方激进政治运动结合;马克思主义将在理论内容上获得突破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趋势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理论形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们各有其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将成为中华民族在21世纪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表达.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现实形态或主导形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持续4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变革,在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科学性上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潮流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历史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创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继承改革开放光荣传统,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必将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哲学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9日在北京大学召开,1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对21世纪的哲学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创新;何为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法和态度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最有生命力的学说,其根源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求实创新的革命风格。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哲学也经历了不平凡的百年,总结和回顾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辉煌成就,展望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支持,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课题。1999年11月,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哲学史分会、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联合召开了“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与会同志以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历时向度,回顾、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50多年发展进程中的三大解读模式:19世纪后半叶的"以恩解马"解读模式;20世纪上半叶的"以苏解马"解读模式;20世纪下半叶的"以西解马"解读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面向21世纪的全新解读模式,即"以马解马"模式,这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要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立、逐渐脱离苏联影响并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各学科在现代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毛泽东为当代中国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与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以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勃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研究范式的根本转换:从"实践唯物主义"范式转向"资本逻辑批判"范式。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为基础,经典再阐释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再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核,现实再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种"新范式",自诞生以来就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但其是否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值得商榷。从理论渊源和批判指向上,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之处,但两者在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知以及危机克服的路径上存在巨大差异。有机马克思主义企图构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实质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误读。有机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所指截然不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等,只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和探索,尚不足以成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寻求发展之径的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蕴含了特定的时代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共同进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直面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实践需要,剖析困扰当今国际社会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文明赤字、制度霸权等问题,在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标志性成果,其他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对其作出了有益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化解当下各种矛盾分歧,凝聚人类价值共识,为世界和平、发展、治理、文明和制度提供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姚丽  王志刚 《学理论》2009,(28):81-82
张祥浩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走向》梳理了近九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演进进程,在区分"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著作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各种流派。著作最精彩之处在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趋同"问题,这是可贵的哲学探索,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6.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无疑会波及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的灵魂和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相适应的哲学理论变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积极回应现实生活和理论研究提出的挑战,必须构建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这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使命。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维度的努力体现在理念、诉求、向度三个方面。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理念体现在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哲学诉求体现在实现公共性的建设和完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向度体现在实现"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进入中国,在中国学术界经历一个复杂的理论嬗变过程,这个过程在总体上表现为从"精神污染"到思想资源的转变。具体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起到了配合解放思想、呼唤人性、弘扬人道主义的作用;到了90年代,学者们开始在主体性转向和异化批判的范式下研究这一理论;世纪之交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讨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转向",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这一转向的理论资源;新世纪以来,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变得多元与精专,并展现出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合流的趋势。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术界也大致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四种范式。"人学辩证法"是萨特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带给中国学术界的思想冲击也最大,它刺激着中国学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学"问题和"当代性"问题。而"当代性"一端连着传统哲学(近代哲学和形而上学),另一端连着后现代,萨特就是在传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之间搭建桥梁的人物。  相似文献   

18.
谢华  罗苹 《理论探索》2006,(2):16-17
我们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实践的启示,总结探索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将发展思想概括为科学发展观,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21世纪发展的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认识,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品质、科学品质和系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谈谈“以人为本”的哲学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归宿在于人;现实的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而长期忽略了这个出发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又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目标和归宿,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21世纪,应当重视人的“类”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这一基石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石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指明了继续证明的方向和思路。一百多年来,自然科学发生了飞跃性变化,但一些错误的现代物质统一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遵循恩格斯提供的方向和思路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出新证明。世界(或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能态具有普遍性和阶梯性,世界物质在能态相互转化中统一,这是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探索性新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