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3年,河南省新乡市检察机关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正确定位,建立了多层、动态的审判活动监督通道,拓展了监督深度;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监督方式,确保了监督的力度。2003年1-11月份,共向法院发检察建议32份,已被采纳26份;发纠正违法通知书13份,全部被采纳。提出抗诉13案18人,已改判7案16人(含往年抗诉改判的3案7人),维持原判2案2人,发回重审1案1人,正在审理6案6人,达到了强化法律监督和维护公平正义、实现最佳效果的统一。一、关口向前移,拓展审判监督纵深度在2003年的工作中,我们转变观念,一改只用抗诉这样单一的监督方式,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到了…  相似文献   

2.
1996年和1997年两年,我市两级检察机关认真履行审判监督职能,依法行使抗诉权,全市检察机关共抗诉刑事案件门件19人,法院已改判8件9人。提请省院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2件3人,法院已改判1件2人,纠正了.审判机关有罪判无罪、重罪轻判等违法现象,保证了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的经验体会是:一、克服畏难情绪,强化抗诉意识过去,由于一部分检察官法律监督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对有些应该抗诉的案件意识不到,无法提出抗诉。有的案件承办人认为抗诉会影响与法院的关系,会招致法院的“刁难”而采…  相似文献   

3.
《陕西检察》2000,(2):17-19
修改后的刑法、刑诉法实施后,对案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检察院办理自侦案件的难度增大,不仅体现在侦查和审查起诉这两个环节上,而且在抗诉环节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自侦案件抗诉获改判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但我们注重研究分析检法两院对分歧案件的分歧点对于应该抗诉的案件抓住关键矛盾,敢于抗诉,从而使两案三人由原来的被判无罪改为被判有罪,收到了一定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这两起抗诉案件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4.
一、撤回抗诉的原因 1.对抗诉案件把关不严。 2.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抗诉随意性大,撤抗案增多。误区之一,认为庭审改革,只要案件起诉后,就坚持不撤案;误区之二,认为检察机关抗诉和被告人不服法院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一样,只要不服判决,没有充分理由也可以抗诉。  相似文献   

5.
数字     
《江淮法治》2010,(20):4-4
5个半月 备受关注的“方舟子被袭案”于10月10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肖传国等人因犯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处5个半月到1个半月不等的拘役。肖传国代理律师称。肖已表示要上诉。而方舟子、方玄昌的代理律师也称将申请抗诉。  相似文献   

6.
抗诉是检察机关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实质上体现了检法权力的制衡,有助于追求司法公正和树立司法权威。近些年来,有关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发展,有关法律监督职责的权力保障和权力运行不断完善,抗诉工作也在量和质两方面取得一定发展。通过案件,审视近五年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二审抗诉工作的发展概况,提取可资借鉴的成功理念和做法,找寻抗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具有经验启示的作用,并预测未来抗诉工作的走向,具有前瞻引领的意义。一、近五年刑事抗诉案件基本情况(一)刑事抗诉案件整体概况据统计。自2006年至2010年五年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共审查刑事抗诉案件146件,其中二审抗诉案件141件,审监抗诉案件5件,已全部审结。其中,支持抗诉100件,约68%。在支持抗诉的案件中,二审法院直接改判48件,约占48%:裁定发回重审10件,约占10%;驳回抗诉42件,约占42%。具体特点分析如下:1.提出抗诉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一审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数量从2006年至2009年呈逐年递增趋势.仅在2010年有所下降,但绝对数量依然不低。2.支持抗诉率较高。从2007年至2010年,支持抗诉率一直保持高位运行,仅2006年,支持抗诉率略微显低。但五年平均支持抗诉率较高。3.撤回抗诉案件仍占一定比例。与较高的支持抗诉率相对照,从2007年到2010年,撤回抗诉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五年平均撤回抗诉率接近三分之一。4.抗诉意见采纳率呈抛物线型。从2006年至2010年.案件或被二审法院直接改判或发回重审所占的比例。成抛物线型,波峰在2007年.2008年后逐渐略微下降,五年平均的抗诉意见采纳率为58%。  相似文献   

7.
现代行政中,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时与民事行为及其他行政行为相关联。实践中这类案件法律关系复杂,容易产生争议。穆某某申请行政诉讼监督一案涉及民事、行政法律关系,案件办理中涉及的主要争议问题有案涉机动车的所有人确定、案涉转移登记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提出抗诉法律依据的选择等,应适用行政诉讼法第91条第2项提出抗诉。  相似文献   

8.
“检察院无权抗诉未结案”质疑蒋兴平《人民法院报》1994年9月l日第一版载一则消息,题为《检察院无权抗诉未结案》(以下简称《无权抗诉》)。该文大意是: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法院审理一起经济纠纷案件时,根据原告的申请做出了先予执行裁定,被告不服,申请复议被...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海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乐都县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李某某、阿某涉嫌贪污一案作出终审判决,以贪污罪分别判处李某某、阿某有期徒刑六年、五年,至此,这起审理活动持续时间近一年、前后经历两次提起公诉、两次提请抗诉、两级法院三次开庭审理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0.
案件     
《检察纵横》2012,(7):50-51
风城首例民事调解案获重审 日前,在丹东市人民检察院的支持下,由凤城市人民检察院提请抗诉的一起法院调解结案的工伤待遇纠纷案,被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发刚莺审,此案开创了丹东检察机关对法院民事调解案抗诉的先例。凤城市某镇卫生院原职工隋某,1998年患股骨头坏死,2004年8月该卫生院承包人李某编造了隋某因公负伤致股骨头坏死的病历记录,后又以该卫生院的名义向凤城市卫生局上报了工伤认定申请,  相似文献   

11.
对抗诉案件的分析贵州省铜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为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自觉接受人为权力监督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使刑事审判工作再上一个台阶。本院对1990年至1994年同级检察机关对本院判决不服所提出抗诉的案件,逐案进行了复查分析。一、情况1990年本...  相似文献   

12.
4月14日上午,备受关注的四川成都“姐姐捂死孪生精神病妹妹案”在成都市中级法院二审开庭,成都市检察院派员出庭支持抗诉。  相似文献   

13.
刑事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的主要手段。当前刑事抗诉存在着提起抗诉难、支持抗诉率和改判率较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与抗诉标准宽泛,不易把握,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工作能力存在欠缺,法院缺少主动接受监督意识有关。为此.应当严格把握抗诉条件,树立正确抗诉观,改革考核标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与法院的沟通联系,从而提高抗诉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开展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已近十年,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为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保证抗诉质量,笔者认为,下列几类案件应慎重办理:一、历史老案要慎重办从近几年办理的案件看,有不少是历史老案。所谓历史老案,是指解放前、建国初期或者是民事诉讼法、行...  相似文献   

15.
判无罪,“抗诉”;判有罪,同样也“抗诉”。安徽合肥的“汪伦才故意伤害案”从原本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被错定为刑事案件后,竟然出现了法院三次审判、检察院三次抗诉的咄咄怪事。 “汪伦才冤案”的形成耐人寻味纠纷当事人出于蓄意报复心理,串通医师合伙造假,陷害诬告,导致案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而肥东县检察院滥用职权,三次无理抗诉,加上合肥市公安局法医的错误鉴定结论,又使“汪案”一错再错,最终演变成了一起刑事冤案。  相似文献   

16.
杨德祥诉杨菊兰财产继承纠纷一案,历经三年零五个月权与法的较量,通过抗诉再审,终于划上了句号。回顾此案审判全过程,人们回味无穷,普遍认为,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职权所实行的抗诉制度,是消除司法腐败,保障和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法律制度,为维护当事人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应当广泛宣传,认真执行。  相似文献   

17.
民事检察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民事诉讼法》统一了人民检察院的抗诉条件和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条件.并将检察院抗诉条件细化,进一步明确了抗诉案件是否需要当事人申诉的问题,提出抗诉案件进入再审程序的期限,初步明确了审理抗诉案件的法院级别,弥补了原《民事诉讼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抗诉,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的重要方式,抗诉的准确和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监督职能的履行和实现。而决定抗诉成功的前提,便是抗诉理由的准确和力度。提炼出充足而过硬的抗诉理由,是抗诉获胜的先决条件。如有一起申诉案,甲乙二人打官司打了两年多,法院作出了一审、二审、再审判决,甲仍然不服,申诉到检察院。经检察机关审查并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后,法院予以改判。该案抗诉的成功,就与抗诉理由提炼得准确、到位有直接关系。一、基本案情甲与乙于1973年相继搬至某县相邻居住。1987年7月始,乙改…  相似文献   

19.
民事抗诉制度肩负着监督审判活动、纠正错误裁判的神圣职责,是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的重要体现。从权力来源看,民事抗诉基于我国完法的授权,是监督权的组成部分;从制度价值看,民事抗诉不仅对错误裁判具有监督纠错功能.而且对我国目前的法治秩序建设具有极其重要和极为有效的保障、促进功能。本文以民事抗诉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作用为切入点,从民事抗诉对司法地方化、法官自由裁量、司法资源配置三个层面加以展开,充分阐述了民事抗诉存在的重要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振义 《内蒙古检察》2006,(2):18-21,39
抗诉是民行检察的主要手段,抗诉意见能否被采纳是民行检察监督能否发挥实效的重要方面。抗诉书是检察机关开展民行检察监督、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指出原审错误、传达抗诉意见、必然引起法院再审的法定的文书。抗诉书的抗点是否准确,说理是否透彻,对民行检察办案质量和抗诉案件改判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民行抗诉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简单罗列案件事实和法律条文,缺乏实质性的说理,抗诉观点没有说服力,逻辑不严密,繁简不当,无法让再审法官充分认识原审裁判的错误所在。由于作为民行检察监督的最重要载体的民行抗诉书不作说理论述,社会各界没有直接的途径直观地监督、检阅、评判民行检察监督的状况和价值,有的人对民行检察监督的存在的必要性也产生了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