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1 毫秒
1.
陈爱荣  黄恺光 《前沿》2013,(17):8-10
新牧区建设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本区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牧区改革、推进“三牧”工作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地区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的调查,分析了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呼伦贝尔的自然、经济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利芳 《前沿》2014,(21):28-30
农村牧区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本文在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分别从经济基础、制度体制、劳动力素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方面分析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所在;然后结合内蒙古农村牧区的实际,借鉴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小康目标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冯静蕾  盖志毅 《前沿》2012,(7):75-77
资本及其实际形态的变化过程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人际资本、政治资本五种资本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牧区各利益群体之间资本的平衡发展是牧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对内蒙古牧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人际资本、政治资本不平衡性进行了剖析,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牧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牧区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区城镇化相比,牧区城镇化面临着特殊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与制度环境。以纵向上政府层级和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划分,横向上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划分以及牧区政府特殊的治理需求为理论依据,牧区政府需在经济、社会、行政、法治方面做出适时的职能转变,以形成具有牧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牧区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付启敏  崔京哲 《前沿》2012,(13):115-117,149
促进"三农三牧"协调发展,是保障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我区)"十二五"计划顺利实施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在广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与思考,围绕推进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从完善农村牧区发展体制、创新农村牧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社会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希日莫 《前沿》2009,(5):48-52
新牧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良好的收益效果必须通过有效的手段,才使得这项民心工作真正发挥实效。为此,笔者认为必须先进行部分建设,从中选取建设中的优点与不足,以便下一步的工作开展,不能因为国家有政策,基层就全面开展。笔者所在地区进行新牧区建设之时,就是向上级申报了试点建设的工程,通过专项资金的辅助与地方政府的工作力度,对新牧区建设采取试点建设、整体推进的有效措施,推动了全旗的新牧区建设工作。为此,笔者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具体工作当汲取了自认为一些好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对经济的发展、保护生态、关注民生等问题的阐述,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供各位学者共同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关区 《前沿》2001,(6):2-6
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内蒙古农村牧区的产业结构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 ,所呈现的高级化、协调化水平较低的一些特征 ;论证了内蒙古农村牧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与路径 ,提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变换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在藏族牧区传统社会里,盗马贼现象十分猖獗,向善的文化压力对此表现得十分懦弱,严酷的法律制度也面临着目的落空的尴尬困境,普遍的自力救济是受害者的无奈选择,偶尔的家法惩治并不能产生根本性的作用。藏族牧区传统社会的盗马贼虽然并不能称之为一种文化,但却是一种由众多文化因素所促成的社会现象。对其理解和把握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入手,才能真正解读其历史的文化沉淀,在规制当前牧区个别盗马贼而需要做出措施选择时,才能够表现出最大的睿智。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与传统之间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辩证关系,而这层关系的认识则随着对现代性的理解而变化。当现代性单纯的被理解为征服大自然,获取更多财富的时候,将会导致人类精神财富的巨大代价,引发一系列问题,甚至危及到人类自身的存续。如草原牧区的能源开发中呈现的诸多案例,其本质并非现代化或发展本身的问题,而是如何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的问题。因此,无论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是非少数民族地区,意识的改变才是根治问题的关键,既要保证现代化的质量,更要保障文化多样性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政报》2002,(5):23-25
近年来,随着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农村牧区各类专业合作社、农牧民协会、私营贩运大户等民间中介组织迅速兴起,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在发展农村牧区经济,特别是组织和引导农牧民进入市场、搞活农畜产品流通、促进农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四大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强"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举措。内蒙古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7%,但仍有11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还有许多人是持有城镇户口的农牧民。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展支柱产业,加强文化和科技培训,承接产业转移和促进就业增长。  相似文献   

12.
郑玉秀  王青荣 《前沿》2006,(12):200-202
本文在深入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重要性、必要性,具体分析新牧区建设的特殊性、艰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牧区建设的八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以撤盟设市为标志,呼伦贝尔的经济社会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时期,中共呼伦贝尔第一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呼伦贝尔多元的地域文化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的牧区文化宣传工作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托呼伦贝尔丰厚的文化积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开拓创新,抓住特色,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牧区文化宣传机制和手段,努力开发我们丰厚而又多元的地域文化资源,保持和弘扬多元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民族民间性和…  相似文献   

14.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一项重要建设工程,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满足各民族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村牧区的文明程度。在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中发展农村牧区少数民族文化,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抢救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许多民族文化沉积于历史当中。几十年来,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变迁中,民族文化已经改变了历史上自然的、渐进的发展进程,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影响越来越大,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消失和正濒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历史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内蒙古牧区城镇的发源及其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并通过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内蒙古牧区发展的政策及牧区城镇功能演变,指出牧区城镇发展中遇到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牧区城镇功能认知的不足,未能在政策制定中全面均衡牧区城镇功能并予以定位。  相似文献   

16.
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是在稳定农牧民家庭经营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牧民家庭经营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沿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广泛的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和社会化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建立和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是农牧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农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加快农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深化农村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农牧民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本文试从我们地区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牧区工作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07,(2):28-2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农村牧区人口占较大比重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如何?怎样在加强和改进中进一步提高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旗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最困难部分,农村牧区低保人群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旗委、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提高补助水平,而且积极出台配套的帮扶政策,社会各界也是广献爱心,使农村牧区低保人群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公平与关爱的阳光。而游走在他们不远处的另一部分人群——农村牧区低保边缘群体,却与这缕“阳光”失之交臂。农村牧区低保边缘群体是指年人均收入高于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但仍  相似文献   

20.
开展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是公共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牧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实现农牧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福祉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大对发展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开展农村牧区社区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对加快推进农村牧区社区建设谈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