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政府创新促进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是指以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普遍信赖所产生的认同力和信服力.政府的公信力不是靠标语、口号宣传出来的,更不是依赖公权的强制力树立起来的,而是靠政府的科学行政理念及其指导的良好行政行为获得的.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都必不可缺.然而,政府公信力缺失是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2007年联合国举办的第七届"政府创新"全球论坛,其主题就是"建立对政府的信任",由此可见,这个问题已经提上世界大多数国家政府治理的日程.  相似文献   

3.
所谓政府公信力,主要是指政府赢得公众信任的程度。具体而言,政府公信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府机构的社会形象或道德评价的问题,即政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秉公办事,一视同仁,主要是政府的道德形象。二是公众对政府机构和官员们行政能力的信任问题,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三是对各种政策的信任问题  相似文献   

4.
孙肖远 《群众》2014,(7):16-17
<正>在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互动的现代治理格局中,实行有效的政府治理,关键取决于政府自身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为达到既定目标凭借自身的信用能力而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它涉及价值、能力、关系等要素,包含政策信用、绩效信用、行为信用等,与政府执行力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以公开促公信、以效率树公信、以公正赢公信。  相似文献   

5.
提高政府公信力 建设信用政府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不仅是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一、政府公信力及其体现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行政能力×公众满意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6.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执行力标志着政府的履职力和创造力,公信力决定了政府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作为一级政府,提高执行力、增强公信力,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严格依法行政,始终以规范诚信的政府形象赢得公众信任。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主要表现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规范运用行政权力,认真接受社会监督上。一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设置行政审批项目,不是人为地制造“门槛”、体现权威,更主要的是要…  相似文献   

7.
政府公信力作为衡量当前政府工作好坏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反应了社会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信任程度与满意程度。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为起点,结合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从社会、政府、公众三个角度浅析影响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要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后真相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面临来自信息本身、传播过程、公众信息解码三个方面的挑战。即信息噪音带来的政府信息干扰,信息传播规律影响下的政府信息弱势传播,公众特性导致的政府信息解码偏差。技术发展带来信息噪音放大,社会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公众信任异化,政府与公众互动过程中的不足带来的政治不信任扩大是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的原因所在。基于此,后真相时代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核心议题就是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构建政府与公众长期稳定的良性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7,(2)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行为正当性、合法性与可接受性的逻辑前提,是给付行政、民主行政与和谐行政之血液,是法治政府、法治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应有之义。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滞后性的政府执政理念,膨胀化的行政权力,法律素养有所欠缺的网民等因素严重削弱了政府公信力。笔者在深入分析互联网+政府公信力正当性、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静 《重庆行政》2015,15(2):87-88
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作为一种传播意义上的存在,还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和社会行为叠加的存在.这种复合型的存在深刻影响行政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深刻影响公务员自身的形象定位和形象塑造.毋庸置疑,公务员形象无论在行政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上,都具有一种标杆意义,不仅关乎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用,还对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知具有直接的关联关系.公务员形象,是政府宝贵的无形资产,关系着政府的威信,其中更蕴含着普通民众对政府的期望.更至关重要的是良好的政府形象关系到政府目标的实现,是社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能够反映出政府的执政能力与政府公信力,能提高公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1]因此,公务员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塑造自身的形象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信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志军 《理论月刊》2006,(1):130-132
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信用资本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了政府行政效率。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以公民参与的网络和互利互惠的规范为来源的一种资源集合体。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信用缺失在于政府与公民间信任资本、规范资本的缺失以及政府与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网络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因此,要重建政府信用必须引入“善治”理念,提升“网络”社会资本;要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要实施对政治代理人进行行政伦理教育,使政治权力代理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要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方政府创新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政治改革、行政改革与公共服务创新。从大量的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治改革创新皆限于宪法所确立的基本政治框架,行政改革仍然是地方政府改革创新的重点,公共服务创新涉及范围较广,尚有极大的创新空间,也将是未来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趋向。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三种类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体体现为:行政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公共服务创新对行政改革和政治改革也存在诉求;政治改革对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创新同样存在需求。  相似文献   

14.
政治信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并且在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不难发现:第一,学界对政治信任涵义的理解主要有政府信任说、政治体系说、社会信任说、政治机构说等四种代表性观点;第二,学界主要从体制性信任、政治机构与人员信任两条进路对政治信任进行本土化的可操作测量;第三,转型中国的政治信任呈现出政府信任差序化、政府信任阶层差异化、政治信任U型分布、政治信任流失加剧等核心特征;第四,国内学者解释中国政治信任来源的路径主要有理性选择路径、社会文化路径、个人特征路径以及媒介传播路径;第五,政治信任的高低变化对政治参与行为和治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今后国内学界应从建立系统的政治信任测量框架、注重政治信任基础性数据的收集、注重政治信任的历史变化分析、注重政治信任的横向比较分析、全面系统研究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行为的关联性等五个方面实现政治信任测量的精细化,以期深入把握国内民众的政治信任现状,提高实证研究对民众政治信任培育和提升的分析力和预测力。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才能完成。然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每一进程,必须有全体公务员的共同努力,新疆各级政府都是主要角色与主导力量。于是,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关键因素是提升政府公信力。一、政府公信力及其内涵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全自治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件,也是实现全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所谓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据自身的资源展开行政活动并由此而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我们各级政府公信力涉及到两  相似文献   

16.
《公安研究》2013,(10):44-44
王强在《理论导刊》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在政治系统中,信任自身并不能自动成为社会善德,有时反倒可能被利用,成为一种权力控制的手段。因此,政府信任必须是理性的有限信任,是一种有节制的信任。民主行政既强调政府与公民合作互动,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又保留一定程度对政府的理性不信任,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为建构和谐的政府信任提供多元化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易新涛 《政策》2004,(3):35-36
所谓地方政府信用,是指社会公众对地方各级政府行政行为及其能力的信任度,或者说是地方各级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履行契约而获得的信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点和核心,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可靠保证,在防范和规避市场风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解读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现状,反思失信原因,努力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信用体系,从而提升政府行为的公信力,是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对社会稳定及其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年来,社会信任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度也面临考验。要解决社会信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如健全法律体制,巩固社会信任的基石;规范政府行为,不断提高政府的威信;构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升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治理质量感知是公民个体主观感知到的政府的治理绩效,反映了公民对政府能否公正行政和保障公民权利的总体认知与主观评价。从行为公共管理学视角探究治理质量感知与政治信任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基于第四波亚洲民主动态调查的大样本数据,本文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对治理质量感知和政治信任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治理质量感知正向影响政治信任,政府形象在治理质量感知对政治信任的影响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传统文化观念正向调节治理质量感知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本研究还检验了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政治信任的交互作用,从而为理解政治信任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赢得社会公众的理解、信任、认可和支持的能力,现实中,政府形象与政府公信力呈正相关效应"7·21"北京特大暴雨事件后,北京市政府处于舆论的漩涡当中,对北京冷嘲热讽的段子在网络上疯传,北京市民政局利用新浪微博号召全国人民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