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以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知识分子群体,往往因为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主张而被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逆流",受到学界的冷落。近年来,随着一些重要史料的相继发现,人们对"学衡派"的固有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对其研究也逐渐升温。从外国文学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梅光迪的《近世欧美文学趋势》是继周作人《欧洲文学史》后又一论述西方文学发展的力作。该作以鲜明的新人文主义理论视角展示了梅光迪对于外来文学资源的感知与想象。时隔90余年始被发现,其对于外国文学学科发展史研究、外国文学学术史梳理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1898~1958),祖籍福建,生于浙江温州,出身贫苦,幼年靠寡母做针线活维持生计。1917年赖友人接济,到北京入铁路管理学校读书。课余阅读了不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西方社会学著作,思想上、文学上受到启蒙教育,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和翻译家。1919年,郑振铎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与瞿秋白、许地山等创办《新社会》杂志,提倡社会改造。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郑振铎翻译的列宁《俄罗斯之政党》一文。第二年夏天,郑振铎和耿济之合作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发起成立…  相似文献   

3.
佘爱春 《理论月刊》2010,(8):128-130
《人在旅途》和《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是众多周作人研究成果中值得注意的两本专著。前者主要从社会历史角度入手,将周作人的文艺思想置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周作人自身思想发展的坐标中来考察,认为周作人只是假借传统的思想形式,表述的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精神实质;而后者从"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出发,采用西方现代语言学中词源学的研究手法,把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放在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长河中来考察,认为周作人的文艺思想是古老的,中国式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4.
我校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的两项科研成果——《白族文学史》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白族文学史》最近已发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预计一九八四年二月发行。《白族文学史》由张文勋主编,张福三、付光宇助编。该书是在一九六○年云大中文系等单位编写的《白族文学史》(初稿)的基础上修定重写的。编著者对白族文学作了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占有大量材料,力求用马列主义的观点来探讨白族文学发展的规律。针对《白族文学史》(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加强科学性、系统性。不少章节作了较大变动,并有充实、提高,如对白族古代书面文学和解放后新文学的研究等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全书四十多万字,是研究白族文学的一部专著。  相似文献   

5.
打碎一切政治枷锁,干干净净以文学为基点研究文学史、以纯中国人心灵分析文学史是司马长风治史的基本原则.文章主要从文艺思想、散文创作和人品方面分析论述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新文学丛谈>中对周作人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编写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贵州是最早、深度、一直参与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建设和发展的省份之一,其少数民族文学史编写相对较发达和丰富,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现有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或多或少地在分期断代、资料搜集、编纂视野、阐释深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未来,我们可全面、系统、深入地继续编写贵州各民族的族别文学史,在多民族文学史观下编成《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并应与时俱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总的编纂视野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史进行重写,彰显新时代视野与新的理论维度。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儿童文学诞生初年,没有哪一个作家能产生类似安徒生那样的影响力。1925年安徒生诞辰120周年,闻名海内外的《小说月报》特辟两期“安徒生号”全面介绍安徒生,其他重要刊物如《文学周报》、《妇女杂志》、《晨报副刊》等亦竞相推介安徒生。翻译安徒生、介绍安徒生,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中蔚为显赫的文坛事件。新生的中国儿童文学取法安徒生童话,亦呈现出相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新面貌。然而,在梳理安徒生童话与中国儿童文学的最初联系时,最不可忽略的灵魂人物是周作人。周作人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得力的安徒生童话推介者。1913年,周作人…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工作曾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间,在全国大规模采风运动的基础上,全国共编写出二十多部少数民族文学史或文学概况。《白族文学史》和《纳西族文学史》就是其中的两个可喜成果。它的出版,不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祖国光荣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在旧社会里,少数民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文化上也受歧视。只有在解放后,在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时代,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9.
周作人与《文心雕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绘锦 《求索》2007,(4):170-172
“人情物理”、“趣味”和“自然”是周作人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术语,它们既是对《文心雕龙》中相关文学思想的继承,又经过了周作人具有现代意义和个人性的改造。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显著差异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学批评与传统文论之间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0.
1995年 ,长沙人投票确认用“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八个字概括长沙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 ,就是勇于创新、不怕出头的精神。我阅读朱小平女士的专著《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 ,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长沙人的 ,不 ,而整个湖南人的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二十世纪湖南女性文学发展史》,这部中国第一部区域性的女性文学史 ,从两个方面体现出这种精神。一方面是本书作者的“敢为人先”的原创精神 ,一方面是揭示出了湖南二十世纪女性作家们的“敢为人先”的精神。我 ,也许还包括许多人 ,过去理解湖南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总是与男性…  相似文献   

11.
《终身大事》、《泼妇》和《日出》三部文学史意义大不相同的剧作 ,都参与了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命题“娜拉出走”的书写。时代背景不同 ,叙述目的有异 ,借助三个文本对同一范式的歧异性阐释 ,可以解析出一条“娜拉”形象嬗变的清晰脉络。同时三位剧作者的男性身份对“娜拉”的想象和塑造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古远清 《台声》2001,(4):31-33
撰写《台湾文学史》,在台湾被称为“一项何等迷人却又何等危险的任务”(杨宗翰《文学史的未来 /未来的文学史?》,台北,《文讯》 2001年 1月号)。这里讲的“迷人”,是因为至今还未出现过一本严格意义的《台湾文学史》,要是有谁写出来了,就可落得一顶“开创者、奠基者”的桂冠。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在《台湾文学史》编写中,充满了“统、独”之争。但有人眼看大陆学者撰写了一部部厚厚的《台湾文学史》及其分类史传进岛内,便大喊“狼来了”,于是下决心自己写一本所谓“雄性”的“台湾文学史”,这样便有了以“台湾意识”重新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当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写一直延续着《史记》编年体的体裁,呈现出历史性。对于当代文学史的编纂,不同的编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自夏志清先生编写《中国现代小说史》以来,文学审美性开始得到关注,这无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变。近来,"世界中"的概念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当代文学史编纂的又一新意。但是,不管是文学审美性还是"世界中",文学史的编纂始终离不开传统性的范畴。而我们更是呼唤不被遮蔽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史》是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重点教材 ,由北京大学著名学者袁行霈教授担任主编 ,汇聚了国内19所高校的30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学者参与撰写 ,共163万字。该教材是近20年出版的最优秀的文学史著作 ,体现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最新水平 ,有重大学术价值。该书基本指导思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贯彻批判继承的精神 ,全面系统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展现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 ,在充分吸取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创新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全书共四卷、九编。其主要观点、学术贡献及理论创新有…  相似文献   

15.
李国银 《湖湘论坛》2015,(4):125-128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学史中的古英语文学评介、古英语诗歌与散文研究、古英语文学译介三个方面对国内学者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国际同行对国内学者研究的关注和重视。国内最早的古英语文学评介现于国内学者编写的文学史著作,这种评介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针对具体古英语文学作品的评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是《贝奥武甫》,对于其它古英语诗歌和散文及关注较少;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国内的古英语文学译介是最活跃的,几乎所有的古英语诗歌和主要的古英语散文都有中译本。  相似文献   

17.
文学经典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巨匠们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出的审美世界的最高艺术智慧。外国文学经典是体现国外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当下,新媒体的滥觞既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从深层次上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多样化的媒体使文学经典除了以传统的纸质媒介供读者阅读之外,又有了其他许多新的存在方式。多样化的媒体虽然冲击外国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但外国文学作品经典性的语言始终是新媒体具有魅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创作于十六世纪的《西游记》,是我国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关于这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及社会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它是“劝学”;有的认为它的本旨是宣扬佛道思想;也有人认为它是作者玩世不恭的游戏之作。解放后,文学评论家和文学史家普遍认为《西游记》是一部具有民主性精华的作品。其理由是:“它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黑暗的封建社会,歌颂了对天宫、地狱统治者及危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的反抗斗争,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力的理想愿望。”因此,“从《西游记》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来看,可以说,它不但是我国文学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的神话文学作品”。本文准备就《西游记》表现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19.
论纳西象形文东巴经《鲁般鲁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般鲁绕(以下简称鲁诗)是纳西族象形文东巴经名著之一,是后期东巴文学中的划时代的一部现实主义的优秀代表作,因此,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和作家们的注意。国内翻译整理成汉文公开出版或进行研究而有影响的作品,有赵银棠先生的长诗《鲁般鲁饶》,(1957年《边疆文艺》第10期)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丽江调查队编写的《鲁般鲁饶》,(1960年《纳西族文学史》第五章第二节)牛相奎、赵静修同志整理的长诗《鲁  相似文献   

20.
我校于一九七八年底成立了中文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室,三年多来教学、科研已取得初步成果。一九六六年以前,中文系师生曾对傣、白、壮、纳西、苗、彝、藏、傈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过深入调查,收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编写出版了《白族文学史》、《纳西族文学史》(初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