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希文 《青年论坛》2005,(5):128-131
文学文本理论是在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理论观念,它强调文本自身的自律性和意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立足文本语言、结构本身特征研究文学。陌生化的语言客体、有机语言统一体、封闭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的颠覆与重构和意识形态生产客体是西方20世纪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文本理论派别,它们构成了文学文本理论的主体并指引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理论与批评是一个重视不够而又十分有意味的话题。就其发生而言 ,得益于中西文化尤其是性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代表的性爱理论的揭示 ,使中国现代性爱文学及其理论批评以迥异于中国古代同类题材文学与理论批评的面貌横空出世 ,这就使它具有了崭新的时代特征 ,即与精神分析学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联系 ,重构了性爱文学与人生、文化、时代、主潮美学等的关系 ,形成了从影响借鉴到消化发展的不可切分的共生历程。从二者五四时期的激情遇合到三、四十年代的磨合与离合 ,再到八、九十年代及世纪末的重构发展 ,形成了 2 0世纪这一独特的文学奇观。  相似文献   

3.
张秀梅  陈浩然 《求索》2010,(9):58-60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并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的文艺观同样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始终站在主体角度来审视文学,崇尚"自我表现",推重艺术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注重从智、伦理、情感三个方面来品评文艺作品的价值。其浪漫派主观表现类型的文学理论批评有力地充实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5.
文学理论的异在性价值一直在相当层面上被文学的同构性诉求所遮蔽。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指对文学创作的疏离、审视和质疑 :二是指在对异质理论引进、阐释的同时必须批判和超越。针对当下国内外学界文学理论之于当下创作的指空与关系倒挂 ,在强调建立文学理论异在性维度的同时 ,仍然主张重新调适异在性与同构性的关系。但认为 ,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及异质理论建立同构关系必须以异在性的质疑与批评为前提 ,唯其如此 ,文学及其理论才能得到整体提升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雄 《求索》2010,(8):222-223
洛文塔尔在文学传播、大众文化理论、文学理论和批判传播理论等方面运用社会心理学、历史主义方法等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文学传播研究揭开了西方文学研究的传播学转向的序幕,有效地把批判理论、文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综合起来,建构了独特的文学研究范式,开启新有关于文学本质的大门。  相似文献   

7.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8.
赵芳  徐剑英. 《求索》2013,(12):141-143
文学理论不去研究文学现象而去建构一些与文学无关的“宏大叙事”成为文学研究界之通病。由于本质主义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将文学艺术理解为存在普遍规律,从而使文学理论陷入危机边缘。而反本质主义则简单的将文学理论危机归结为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认为只要摈弃本质主义便能化解文学理论危机。但对于文学理论危机而言,它的根本动因在于文学形式为获得合法性,不得不在政治意识形态叙事模式下做出文学妥协.显然.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存在纰漏。笔者认为如需要化解文学理论危机,第一,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第二.在本质主义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本质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后,弗莱的身份定位从文学理论家日益扩展为文化批评家乃至思想家,弗莱理论作为神话、文学、文化互联体系的宏大性也日益得到认可。弗莱寻求建立批评的科学学科,其理论以类比途径同一化了诸多宏大知识视域,并在文学中想象结构的神话原型及其贯通为文学的整体性、批评的系统性与文化的延伸性中展现了其科学性。通过融合、调和的理论路径才能对弗莱宏大的综合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认知。  相似文献   

10.
金华 《求索》2008,(6):168-170
文学史的撰写存在着一种遮蔽现象。要全面认识文学史,就必须分析这种遮蔽机制,而这一机制涉及文学史的容量、信息量;也涉及文学史书写者自身的素养,诸如文学理论观念之文学观、文学史观,撰写时的叙事同一性特征;还涉及外界的隐含的限制因素,如伦理、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11.
张惠 《求索》2010,(8):206-207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小霞 《求索》2012,(4):170-172
托尼.贝内特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将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等同并排斥通俗文学的作法为问题意识,通过分析阅读接受的文本间性,重新界定通俗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元复杂关系,有力批驳了对文学进行等级划分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贝内特融合了文学阅读理论和互文性理论,建构出以阅读为核心,彰显意识形态和权力的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主体、文学领域与社会文化领域等交互作用的文学动态场域这一新型文学批评理论。这既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受众理论的积极回应,也在理论方法上超越了受众研究和文学阅读理论。贝内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分析通俗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潘桂林 《求索》2013,(10):155-157
在西方传统文论中,作为本体性存在的读者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由现象学美学开启的现代理论将读者推向文学活动的前台。读者成为文学意义的建构者,文学事件的参与者,文学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中介者,媒介文化隐喻意义的承栽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本体地位得到确立,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活力,但也因“读者”实际状况考量的艰难和理论假设的扑朔迷离,给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带来了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意识形态思想.首先,面对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晚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具体意识形态理论虽有所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坚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次,针对社会现实的不同问题,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建构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后,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将意识形态批判深入到文学、美学、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领域,拓宽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视域,弘扬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5.
段吉方 《思想战线》2002,28(5):119-122
在 2 0世纪文学批评视野中 ,考德威尔从资本主义的社会和历史变迁中考察文学的本质和意义 ,戈德曼探索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与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间的同源性关系 ,伊格尔顿分析文学作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努力 ,使 2 0世纪社会批评的视野在审美与历史的交汇中向社会整体文化情境掘进 ,在理论趋向和批评程式上体现出一种文化分析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廖静 《理论月刊》2010,(8):146-148
意识形态批评方法与其他电影批评方法不同之处,即在于其注重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潜在意识形态的研究。本文通过运用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从问题式的思维方式、症候式的文本阅读和意识形态询唤及主体建构等方面,对好莱坞大片《2012》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试图揭示其中所隐藏的美国的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7.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18.
罗家锋  徐成芳 《前沿》2013,(15):4-7
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我们可以将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划分为三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三个嬗变,它们分别是:理论资源梳理——通过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拨乱反正来实现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建设理论创新、研究主题转向——政治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建设主题的凸显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嬗变、评价范式转换——“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邓小平政治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建设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观念在中国的确立,为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诉求提供了语境、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依据。自20世纪20年代文学理论萌生自觉的学科意识起,即把自身定位为一门研究文学活动与文学现象以寻求文学规律的科学。它对自身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开掘以及在体系构建上做出的最初尝试,均显示出文学理论在学科建设初期即开始了对科学性的不懈探索。由是,作为科学之一种的文学理论,其本质即可作如是表述:文学理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20.
周泉根 《新东方》2005,(8):56-59
一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艾氏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几成公认定理。用这种观点审视文学批评史也同样具有理论的效度和信度。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万变不离这四要素之宗。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