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文明意义,它要求当下中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发展观与西方传统"天人二分"发展观的双重超越。这具体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合一"发展观的"自然中心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二分"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07,(2):33-33
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2006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传统发展观是一种经济发展观。同时也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这样的发展观总体上表现为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缺失。科学发展观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防止了发展中出现的“价值迷失”。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一致。它所追求的“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价值理性上的终极关怀原则。从纵向上看。它是人类发展价值取向上的“价值跃迁”。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旨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发展,以马克思对人的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统一的社会发展观作为理论起点,探寻科学发展观产生、形成的理论基础;考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共中央,在既定时代条件下,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思想联系。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渊源脉络,揭示其与马克思发展观一脉相承的关系,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发展观的变革,即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变革旧的发展观.而这种变革突出体现在对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变革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经济中的资源观、环境观、效益观、消费观、创新观等观念进行变革,同时对其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物本主义、消费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福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展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型伦理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它是批判传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缺陷以及重视人类生存需要基础上生成的。发展伦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解决发展实践困惑的新兴伦理,就在于它有深刻的哲学依据、政治依据、经济依据和生存依据。研究发展的伦理问题,对于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充满了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在当代中国执政党的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理念中的生动体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时刻将人铭记于心,做到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  相似文献   

7.
陈飞 《理论研究》2010,(5):55-57
传统发展观已经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的异化、物化。发展伦理学是在传统发展观和生态伦理学的困境基础上产生的。发展伦理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作为公平的正义。人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终极指向。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急剧世俗化,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初见成效,人们在强烈地关注终极关怀问题的同时,回归传统文化根基的意识也日益自觉了。从而,为探寻合理的终极关怀。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其文化根基性。当然,在民主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终极关怀的多元化也是一个基本的现实。因此,为形成当代社会合理的道德结构,必须充分理解终极关怀的文化根基性和多元化,在传统整体性终极关怀的文化根基上,吸取西方个体性终极关怀的积极因素。只有这种在根基和多元互动中建构起来的终极关怀,才可能在实质价值和形式结构两个方面都比较合理,并对当代社会生活发挥建设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社会发展的视角,从社会发展序列、路径选择和终极关怀的维度分析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并从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层次来研判生态文明对于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社会发展导向和整体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发展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对于发展观理论的认识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体现了邓小平发展观理论的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高度重视,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抉择了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和快速发展经济,高瞻远瞩地构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了中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由封闭型社会结构向开放型法治社会、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战略转型,是传统发展观的变革者和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除了强调经济、社会等宏观层次的发展外,还应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和重要之维——人的科学发展这一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必须始终关注人自身的各个方面的科学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之维。  相似文献   

13.
传统发展观重视经济增长,而科学发展观重视人的发展,这就标志着我党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中的“人”,从横向看指全体人民,从纵向看指多代人。人是发展的主体与动力,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发展中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是宁夏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它的形成既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以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必经阶段,深刻总结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6.
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繁荣社会科学有着重要关联:繁荣社会科学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有赖于社会科学的繁荣;社会科学的繁荣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认识条件和理性工具.  相似文献   

17.
人类历史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有关“人”的问题日益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以人为本”既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人的高度重视,也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个当代性课题。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是社会有机体各构成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状态是和谐发展,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粗放增长方式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它大量耗费资源,严重损害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经常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有体制、思想和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应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加大改革和机制创新力度,迫使经济增长方式尽快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