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确认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都是当代中国的最基本国情、最大实际,两者相互统一构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只讲初级阶段不讲社会主义,会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讲社会主义不讲初级阶段,会走上封闭僵化的老路。只有同时从这两方面基本国情、最大实际出发,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唯一正确的道路。所以完整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牢牢把握总依据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06,(4):16-17
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共产党人,既要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尽心竭力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恩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理论艇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方向,居于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艾理论体系足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搴妲中。抖学把握中网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嘲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经常受到质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只是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而并没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作出明确的结论.如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改革开放的合理性就无从说明.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定位于马克思所说的过渡时期,则既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统一起来,又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齐卫平 《红旗文稿》2012,(16):14-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着重大意义。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决排除各种干扰,决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党领导人民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曹海玲 《求实》2007,39(7):61-64
任何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都免不了回答这样三个问题: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现实社会实际是什么样的?我们怎样才能使现实社会变成应该所是的样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应然状态做了精辟的回答,对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态给予了价值反思,并引导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对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向历史深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并厚植于中国历史传统与现实发展基础上,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于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最新理论成果。如果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国家的产生与消亡、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等问题作出的科学阐释,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则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统总结和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无产阶级专政与革命领导权、人民主体地位、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来的发展观,是与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根本不同的发展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原则、根本价值观和根本立场,是坚持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正>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主义,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中、放到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放到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加以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是深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杨勇民 《探索》2011,(1):13-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结构和性能的统一。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态。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的主要成果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态上表现为实践、理论、价值和制度四种形态;从一种现实社会构成要素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种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种表现形态,有着自己的结构和性能。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放眼全球,风云变幻。如果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潮,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则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什么推动了中华民族越来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归结起来就是:“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结论,表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性质和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丰富和发展。社会和谐之所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因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体状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海涛 《理论学刊》2008,3(3):14-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史观对1956年以来中国社会性质之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道路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建立在对历史、时代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思想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找到了理想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现实形态.由此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为其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邸乘光 《学习论坛》2010,26(8):14-18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十七大重申的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历史上的和谐社会思想并不就是社会和谐的现实。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和结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内在根据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社会和谐,是构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徐永平 《理论研究》2004,(10):43-45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 ,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务。因此 ,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实践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 ,就是要“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就要用实践的、变化发展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社会前进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史艺军  马桂萍 《求实》2007,(2):19-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代发展特征和新时期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新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多个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深刻总结100多年来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经90多年的反复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之一就是要正确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在民众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重要和迫切。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一般但认同度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总体效果和普及途径、载体、方法效果的评价具有不同特点;不同人口学特征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受到自身思想观念和外在社会思潮的影响。普及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在低知晓度上的认同度难以稳定持久;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够全面、系统和准确;普及途径、载体和方法与民众生活实际存在裂缝等。对此,需要结合民众生活现实,针对普及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晓度,普及途径、方法、载体贴近民众实际生活,发挥党组织优势,培育民众良好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政治观念,增强民众对社会思潮的免疫力来提高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  相似文献   

20.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严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围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在反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盛成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新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历史任务的变化,我们党围绕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思想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