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
坚持原则立场,敢于进行思想交锋,防止团结的表面化。我们有的同志对团结的理解比较肤浅,认为团结就是“以和为贵”,只要大家不红脸,不争论,就是所谓的“团结”,有的甚至把“表面一致”作为“最高原则”。这种隐瞒了班子成员真实思想的表面团结发展下去,不仅会使领...  相似文献   

3.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诗经》),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原则。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原则,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这是党性的最高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我们党的原则的胜利。同样,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需要解决好坚持原则的问题。领导干部的原则性强不强,是党性的反应,也代表着其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道德境界。对领导干部来说,原则性是第一位的,具有普遍意义。做任何事情都要讲原则。在与人民群众关系中,必…  相似文献   

4.
林伟 《当代广西》2006,(7):63-63
原则。就是观察、处理问题的准则,说话办事的尺度。既是准则.那就不可轻易违背和改变,所以才有“坚持原则”一说。但如今有的领导干部却喜欢用“原则上”一词。比如,回复下级的工作请示,“原则上不准”、“原则上同意”等等.  相似文献   

5.
“人民”是当今用得最多的两个字。怎样理解这个时时见、处处见的词呢? “人民”是集合词.这一集合.就淹没了成千上万的个体;“人民”是抽象词.这一抽象,就抽去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人”一旦被抽象为“人民”.就成了没有声音、没有面目、没有形体的幻影。就成了可以任意雕塑的大理石.可以把它雕塑成至高无上的神,顶礼膜拜:也可以把它雕塑成铺路石,踩在脚下。在“大跃进”中,只看到“人民”起哄.看不到“人”的理智。在文革中,只看到“人民”在搞“多数人专政”.看不到“人”的尊严和权利。  相似文献   

6.
《台声》2004,(6):16-16
陈水扁今天发表就职演说重申四年前所提两岸问题的原则和承诺,大陆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许世铨接受媒体访问时说,陈水扁在这次演说中不再讲“四不一没有”,又要想办法让人相信此一立场没有改变,这很难令人信服。 四年前,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  相似文献   

7.
栗史 《政协天地》2009,(8):47-48
40多年来,我拍了许多照片,有新闻照、风景照、纪念照……大多数照片都镶在一本一本精美的相集里。唯有一张既没有底片,也没有相片的“照片”,却深深地刻在我脑中。不论是什么时候,只要我闭起眼睛,就能清清楚楚地看见这张“照片”。要问这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那得从1964年讲犯.  相似文献   

8.
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看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是早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右倾悲观主义者就曾经提出过的疑问。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有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过疑虑。一些人甚至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出现了理想信念危机。  相似文献   

9.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因而.很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短板情结”.不断地找“短板”.补“短板”。这似乎没有错.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现在又有人提出新“木桶理论”.在短板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只要把木桶向长板方向作倾斜.不让水从短板方向漏出.也能增加木桶盛水的容量。  相似文献   

10.
俞正声同志在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反腐败要坚持原则,并介绍了这两年市委在干部使用问题上规范了两件事:一是“带括号”,即副局长(正局级)问题;二是既拿企业工资又保留公务员待遇的“两头捞”问题。规范这两件事,是反腐败坚持原则的良好范例,顺民意,得人心。  相似文献   

11.
“双争”活动是基层按《纲要》建连的重要举措.党委机关只有按照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原则,搞好“双争”验收,真实反映情况.才能使“双争”活动“争”起来、“活”起来。  相似文献   

12.
《民主与法制》2007,(5S):61-61
读者朱治国认为:在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有关户外自行(非官方)探险活动相关法律之前.“驴友”无论从过错责任原则.还是从无过错责任原则.均应承担责任。理由有三:一是即便阳光的代理律师言之有理.“手手”的遇难是因不可抗力的山洪所致,即双方都没有过错,按照无过错责任原则.阳光和驴友们也应当承担责任;二是人的生命权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13.
原则不能丢     
刘源  金山 《当代广西》2008,(13):5-5
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这是每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但有些人却只从个人利益出发,到处讨好,“左右逢源”,并把它奉为自己的“处世哲学”,既败坏了社会风气,也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三大诉讼法都确定了“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原则,这一系列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这一原则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文章分析了“民族语言文字诉讼”原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及含义,并对这一原则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上海支部生活》2010,(12):31-31
世博无小事,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履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承诺,检验检疫人用实际行动解决了一个个疑难问题,给予了最有力的回答,既要严控风险,又要便捷通关——这就是世博检验检疫人矢志不渝的工作信念。  相似文献   

16.
谈“事业看精神”郭治琛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其《冰鉴》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事业看精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只要看一看他的精神状态就能知道。仔细揣摩这句名言,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没有宏大的精神力量,想成就一番事业是...  相似文献   

17.
一些地方政府与劳动保障部门在开展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常常喊出这样的口号:“只要不挑不拣.保证48小时内为你找到工作。”结果怎么样呢?48小时之内找到工作的人不少.然而真正不挑不拣的可以说一个也没有。  相似文献   

18.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使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了就不要重用他。干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视之为用人的法宝。然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 “用”之误区。有人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和才,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用人单位对所用之人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时,所用之人也会以此作为借口,对必要的监…  相似文献   

19.
南街人的“虚实经”赵志敏中原大地上颖水河边的南街,这个既无奇山异水,又没撩人风光的小村,不仅以它的富裕,更以它的特色而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参观者。南街这1.78平方公里的土地,被一些人称为“一方净土”;但它的声望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怀疑。在这络绎不绝、与日俱...  相似文献   

20.
道德的底线     
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羞耻之心。耻辱感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只要是人,就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善恶判断的能力,常言道: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一些人心中,这杆秤的“准星”失了灵,他们为权势所驱,利益所诱,私情所致,名利所蒙,使这杆秤称不出真正的“斤两”来。“性耻感” 没有了,荒淫无度和纵欲猎艳竟成为有权有钱的外在标识;“食耻感”没有了,嗟来之食和盗泉之水竟吃喝得津津有味,美乐无穷。有许多例证表明,道德的底线是最先从“食”和“性”这两个环节开始崩溃的。 冲击道德底线的浊流,是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