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0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短短数年,无论是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还是学界对“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04年中方协议投资55亿美元。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走出去”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内容更加丰富,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走出去”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迫切要求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GDP与GNP相差甚微。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明显的GDP与GN…  相似文献   

2.
李金玲 《前沿》2002,(3):14-16
国家已把“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作为我国“十五”期间的首要的开放创新战略提出。中国已加入WTO ,将纳入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我们的企业必须增强“走出去”的意识 ,注意研究国际市场 ,为企业“走出去”寻找各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以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中国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该文总结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总体现状,分析了目前中国实施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和障碍,从国家管理体制机制、金融财税政策、产业部门职能、行业中介组织、人才培养以及企业自身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加快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应该是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双向开放,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走出去”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有限,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国内资源、市场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经济全球化既为各国提供了在更广阔的空间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洪文 《创造》2001,(2):12-13
“走出去”是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我省外经贸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我省外经贸企业如何“走出去” ?笔者就对策措施提出以下建议:   一、外经贸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   根据云南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拓展东亚、南亚及欧美市场、挤占新兴市场,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的对外开放战略要求,充分利用云南省毗邻缅、老、越等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立足东南亚,结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大目标,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信息和服务,使云南省的企业走出去、商品走出去…  相似文献   

6.
张远鹏 《群众》2017,(16):44-46
企业对外投资作为一种特定的经济活动,对融资服务及保险服务具有高需求性。当前,我省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走出去”企业需要,亟需完善支持江苏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体系。江苏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分析融资需求是当前最主要的金融服务需求。一是向银行机构融资的需求旺盛。在调研的156家企业中,35.90%的企业的境外公司运营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融资。从贷款满足情况来看,85.60%的企业表示境内银行机构不能满足其实际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了要抓紧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江泽民总书记说:“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欧、东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这是我们对外开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关系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决策。走出去:势在必行的开放战略“走出去”战略是邓小平对外开  相似文献   

8.
所谓企业“走出去”面临的财政金融问题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国家在财政、金融两方面对企业审批控制过严,优惠支持政策过少,财政金融制度不配套等局限性,造成企业在对外投资中面临融资困难、资金技术实力弱、缺乏开展长期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差、企业对外投资实力增长缓慢等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表现:(一)在财政方面1、政府政策性支持资金审批手续比较复杂,并且实际优惠少。目前,我国政府为了支持企业“走出去”设立了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援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基金等…  相似文献   

9.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着眼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形势提出的重要任务。进一步推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对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全方位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在更高层次上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南京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现就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0.
黄怀 《福建通讯》2001,(2):26-2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步推进,“走出去”这一词在全国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鼓励有实力有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开拓国外市场,已逐渐成为企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立足湖北实际,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全方位、高起点地“走出去”,是湖北实现振兴崛起的战略之举、必由之路、希望之旅。  相似文献   

12.
程逖 《政策》2009,(3):42-44
《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素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对外经贸交流。”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走出去”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走出去”,表现出突破性增长与瓶颈约束共存的特征。在新时期,开放发展理念成为指引我国金融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理念。以此理念为指导,积极处理好“四大关系”和做好“三大改革”,才能使我国金融业走上科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2000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短短数年,无论是企业“走出去”的实践,还是学界对“走出去”战略的理论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展。2004年中方协议投资55亿美元。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正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情况,“走出去”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内容更加丰富,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去"已经成为企业的常态。让企业"走出去"与国家发展相得益彰,必须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和价值引导。而"走出去"的企业也能在与国家战略的协同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坚实地走好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6.
“走出去”战略,主要是指国家鼓励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内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到国外特别是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以实现从产品到要素,从资本到技术全面地、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走出去”的目的在于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双向开发”。‘徒出去”战略的提出,是以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客观依据的。首先,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来”为主。这种以引进为主的开放战略,使我国的经济逐渐与…  相似文献   

17.
一、在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同时,加快对外投资,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再次强调:“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投资办厂,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搞经济技术合作,这同西部大开发一样,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之举。”江总书记还要求,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必须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由此可见,“走出去”战略是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发展,它与“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面向新世纪,中央提出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走出去”,既是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也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民营企业,更应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0.
邹红 《群众》2009,(5):32-3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这标志着,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已成为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全局和前景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