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最近一、二年来,随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化,苏联对外经济联系的方式与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其中之一,是多年来第一次允许西方资本在苏联境内进行直接投资,建立合资企业,并将发展与东欧各国的合资企业作为经互会合作机制的新的发展重点。本文试就苏联两种合资企业的发展及前景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威尔克斯大学的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东丧失政权,冷战结束。西方国家欢呼:资本主义胜利了。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东欧各  相似文献   

3.
自东欧骤变、苏联解体以来,西方研究苏东问题的学者一直在探索对苏东问题的研究。笔者曾就此发表过西方学者对苏东研究的反思(见《今日前苏联东欧》92年第2期上的拙作),谈了西方学者为什么对苏东局势大走向预测不准的原因。最近,西方学者就今后如何研究前苏联作了进一步的探讨。首先,他们总结了过去对苏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当前,东欧各国的经济几乎也有同西方世界相同的困难。但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是能源短缺。东欧各国能源严重短缺是70年代末逐渐开始的,并严重影响着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一、东欧各国能源紧张的原因战后,随着东西方势力范围的划分,东欧与苏联在经济贸易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巩固的体系。因此,在这个经济体系范围内,东欧各国(除了罗马尼亚之外)在能源上都严重地依赖苏  相似文献   

5.
上海苏联东欧学会于1987年3月24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上海市各界从事苏联东欧研究和实际工作的有关人士约200人出席了成立大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龚心瀚、市社联主席罗竹风到会祝贺。大会通过的学会章程指出,上海苏东学会是上海各界对苏联东欧研究有兴趣和爱好的人士组成的民间学术性团体,旨在进一步开展对苏联东欧各国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研究,加强国内外学术性交流,为上海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相似文献   

6.
美国目前是苏联在合资经营领域里的最大合作伙伴,它对在苏联境内举办合资企业显示了远比其他西方国家积极的态度。据统计,截止于1990年底,苏联境内的苏美合资企业无论从已经登记注册的总数来看,抑或就计划的投资总额而言,均超过苏联与其他国家举办的合资企业。本文试图在通过对苏美合资经营的分析,窥探前苏联当前的经济形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东欧各国十分重视吸引外资,重视外国独资和合资企业在发展本国经济中的作用。为吸引外资各国都努力创造各种政治、组织、经济和法律条件,以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但目前从总的情况看,对外国投资者来说,在东欧投资既有明显的机会,也有相当的风险。下面分别叙述一下东欧各国吸收外资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一、三种看法对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看法。一、从整体来看,东欧各国从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得到的经济利益远远大于苏联。二、与第一种看法正好相反,认为苏联在经济上压迫和剥削东欧各国,苏联通过同东欧各国的贸易,得到了比东欧各国更大的经济利益。三、在苏联和东欧的贸易中,苏联和东欧享受着平等的经济利益。这种看法主要存在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学家中间。他们以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家分工贸易理论为根据。  相似文献   

9.
一、苏联、东欧各国向东南亚市场渗透的困难 在苏联、东欧各自的对外贸易中,它们和东南亚各国的贸易规模既小,比重也低。尽管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和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人访问过苏联,但这些访问并没有导致经济交流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东西方比较研究杂志》1982年12 月第4期登载帕书尔·马日达的文章,分析国际货币基金会对苏联和东欧各国以及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1981年11月,波兰和匈牙利分别提出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申请,这是一起值得人们注意的重大事件。它表明苏联东欧集团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今东欧各国政治多元化和经济私有化新格局的实施,长达四十多年的中央计划经济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所取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电休克疗法”。由于各国大幅度调整工业结构,使得许多企业关、停、并、转正不断进行,导致无法解决一部分职工就业。再如原执政的共产党被迫让位,党的各级组织停止活动,政府机构大改组,又使得相当一批原各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无路可走而加入失业大军行列,这样就势必造成失业在苏联东欧各国徘徊游荡已久的幽灵变为现实,给这些国家带来恶性循环的僵局。  相似文献   

12.
1989年东欧剧变以来中欧与苏(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华约和经互会解散,苏东从牢不可破的友谊到全面断绝关系,同盟关系彻底破裂。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领导推行“新思维”外交思想,对1989年东欧各国巨变采取不干涉内政、选择自由、支持改革的方针。这种方针被人称为“西纳特拉主义”。西纳特拉是美国著名的歌星,其演唱的歌曲主要宣扬“我行我素”,“听其自然”。按照苏联外交部发言人格拉西莫夫的说法,苏联对于东欧巨变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西纳特拉  相似文献   

13.
苏联东欧各国文化和文化政策研究是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领域的缺门,亟需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苏联东欧文学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向纵深发展,写出一本又一本很有见地的专著,苏联东欧政治、经济研究后来居上,对社会主义各国当前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加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人们常常把合资企业看作是在80年代首次出现于苏联的新生事物,一些论述苏联合资企业的论著也往往是这样说的。其实,这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合资企业的本质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列宁早在苏维埃俄国建立的初期,在著名的“新经济政策”中,就对吸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作了很多论述。列宁指出,苏维埃俄国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经济极其困难,资金短缺,技术薄弱。为了恢复、发展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学者谈斯大林的方法论及其成因西方学者眼中的苏联学苏联对歇尔计划的判断和对策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是怎样陨落的 ——苏联演变的历史教训并非军备竞赛毁灭了苏联苏联的联盟体制与民族问题论苏东交恶中的东欧原因中苏大论战:起因、焦点与教训苏共二十大与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台前幕后1956年波兰事件及美国的有关政策俄白联盟各有所图独联体的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和问题独联体国家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潜力独联体国家的外债发近我国轻纺工业优势开拓独联体轻纺织品市场独联体集体安全现缺口乌将深化改革俄罗斯金融危机与乌克兰经济(1999年…  相似文献   

16.
二战后期,东欧各国在苏联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下相继获得解放,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战后,东欧将沿着何种道路发展,是摆在各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现实,试图探索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道路的适合本民族情况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即人民民主道路。所谓人  相似文献   

17.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东欧各国经济普遍走进死胡同。东西方经济现实比较产生的反差,以及东欧各国百姓对仍在运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抵触情绪,使执政者手足无措。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掌苏联首把金交椅,掀起对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运动,为一向瞻苏联人马首的东欧人能够按照本国的国情而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打开了久已封闭的闸门。在此情况下,一直处在非法和地下状态的团结工会在波兰执掌了政权。随之,其他东欧国家也发生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演变。而且,所有东欧国家都在本国推行了市场经济和私有化政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各国关系缓和的进程,因"欧洲导弹问题"等危机的发展而受挫,东西方之间形成所谓"第二次冷战"局面。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决策层赋予"共同欧洲家园"概念以新的内涵,通过降低对西欧的军事威胁,使苏联与西欧政治、经济联系最大化,以襄助自身改革,使本国回归欧洲。戈尔巴乔夫等按这一构想推动"全欧进程",谋求苏联对全欧洲的影响力。首先是转变态度,接受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其次,在对两德关系上,外交重点转向西德。然而,两德统一问题重上国际议程,打破了这一渐进构想,凸显出对德国问题缺乏整体战略是其重大失误。两德统一快速实现,东欧各国剧变同时加速,对苏联内部动乱产生很强的"溢出效应"。苏联进入解体过程,戈尔巴乔夫等让国家回归欧洲的努力功败垂成。近年来,俄罗斯以构建共同人文、经济和能源空间对欧盟展开外交,与戈尔巴乔夫时期相比,其对欧洲前景的判断和俄欧关系战略已大异其趣。这一战略方向转变,可给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苏联在发展与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时,一直致力于通过经济联系的方法促进苏联对外政策目标的实现。进入七十年代缓和时期后,苏联出于不同的政治与经济考虑而选择不同的西方贸易伙伴的做法愈益明显。从效果看,苏联在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以经贸关系推进本国外交政策目标的实现方面也是比较成功的。本文试就苏联在七十年代选择不同西方贸易伙伴时的政治与经济考虑及其政策效果作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大裂变,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同时也拉开了全球性地缘政治裂变的序幕,其过程至今没有结束。与苏东剧变几乎同时发生的中东动乱,持续至今,未有穷期。美国等西方国家为苏东和中东两个地区的地缘政治裂变推波助澜,结果导致裂变蔓延到欧洲地区。欧盟的裂变不那么惊心动魄,但后果不可预测。中国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大裂变中纵横捭阖,趋利避害,把握机遇,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捍卫了自己的发展利益和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全球性地缘政治大裂变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