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致读者     
2005年10月4日到7日,首届中欧论坛在广东南沙新城举行.200余名来自欧洲、中国内地及港澳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中国及欧洲的未来,寻求两个古老的文明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及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2.
6月 2 7-2 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国际问题论坛“欧洲模式与欧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欧洲研究所共同承办 ,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近 3 0个研究机构的 60来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他们就“欧洲模式”在经济、政治、安全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特性及其与美国的异同 ,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对比分析 ,对欧美关系的现状、特征和前景作出了基本的评估和展望。讨论会坦率热烈 ,内容丰富 ,并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限于篇幅 ,本文谨就若干论题简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欧洲模式”在…  相似文献   

3.
丁纯  张铭鑫  纪昊楠 《欧洲研究》2023,(5):1-34+173
欧洲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首先回顾了中欧视域下“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演进历程,并梳理了各时期“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成就和挑战。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经历了“相对冷淡”“相对积极”与“竞合并存”三个时期,欧洲由“相对冷淡”到“相对积极”转变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的表达逐渐完善、项目成果逐渐显现以及欧盟加快经济复苏诉求的共同作用;从“相对积极”到“竞合并存”则是中欧产业竞争加剧、欧盟对中欧关系认知变化、欧盟地缘政治转型下经贸问题安全化及美国因素的综合影响。尽管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但能否为欧洲参与国带来切实的发展利益才是决定中欧“一带一路”竞合长期走向的关键因素。基于全球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欧影响。“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促进效应、投资促进效应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效应三个机制有效提高了欧洲参与国的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水平,部分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市场开放性和债务陷阱问题的指责不实,然而“一带一路”倡议并未显著提升欧洲参与国民众对中国的平均印象,民心相通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11月2 7-2 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新欧洲与中欧关系的未来”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10 0多名中国学者与欧盟专家就欧盟制宪、欧盟扩大、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欧伙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欧盟制宪欧洲议会议员、“外交、人权、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委员会”委员加勒尔(MichaelGahler)做了题为“欧洲未来的新形象:欧盟宪法制定的基本方针”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欧盟制宪的过程、内容和意义。他在报告中指出,欧盟制宪是在联盟扩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制宪既是欧…  相似文献   

5.
编后     
在写本期编后的时候 ,笔者刚从一个研讨会上回来。“新欧洲与中欧关系的未来” ,这个由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会期虽短 ,但信息量很大 ,中欧双方与会的官员、专家和学者就欧盟制宪、东扩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中欧关系的进展、机遇和挑战畅所欲言、平等对话 ,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新理念、新构想和新问题 ,可以看到 ,欧洲在发展 ,中欧关系在发展 ,我们的欧洲问题研究也在深化和扩展之中。把我们对欧洲包括中欧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引向深入 ,正是我们大家学习、研究的首要目标 ,也是我们这份大…  相似文献   

6.
20 0 3年 1月 2 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和改革开放论坛共同举办了“2 0 0 2— 2 0 0 3年欧洲形势年会暨中欧论坛成立大会” ,在京的相关研究机构、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以及新闻媒体的近 1 50名代表以及欧盟及其成员国驻华使节近 2 0人参加了会议。到会并发表演讲的中方嘉宾有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郑必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佳贵、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中欧论坛理事长刘山等。他们指出 ,“冷战”结束以后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上升 ,中欧关系也在不断加强并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时期。与此同时 ,中国的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开通后一年内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透视新媒体环境下这一公共外交微平台的内容特点、影响力水平及其对欧盟与中欧关系的态度。研究发现,"中欧信使"微博开展的公共外交符合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典型特征,常规媒体很难涉及的却颇具人情味的软新闻和重要的中欧关系观点是"中欧信使"的内容亮点。该微博对欧洲的介绍客观中立,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外交部欧洲司积极促成中国对欧外交动态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效传播,介绍欧洲的风土人情,提升公众对欧洲的关注,培育民众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度,并力图通过网民交流互动拉近对欧外交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包晓  曹子衡 《德国研究》2005,20(2):75-76
30年前的5月8日,中国和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上海学术界于5月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和学术讨论会.这次活动是由上海欧洲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欧盟研究会、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华东师大欧洲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欧洲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欧洲室、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同济大学欧盟研究所、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中欧工商学院中欧文苑等单位共同发起,由上海欧洲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所联合主办的,来自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比利时、德国、英国、西班牙驻沪总领事馆的总领事或其代表共90余人出席了这一盛典.  相似文献   

9.
2005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与未来———“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驻华大使温豪和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团长安博分别致辞,中国外交部欧洲司马克卿副司长、商务部欧洲司孙永福司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周弘所长先后做了主题发言。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欧盟使团及其成员国驻华外交官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成就、未来深化的空间、面临的…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6月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欧大使论坛暨欧洲蓝皮书(2016-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欧盟和欧洲多国驻华使节以及全国各地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出席了发布会,共同讨论欧盟6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反思欧洲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欧洲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2011年4月22至23日,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未来十年的欧盟与中欧关系。本届年会参会人数约150人,提交论文50余篇。与会者主要围绕中欧关系、《里斯本条约》之后的欧盟政治与对外关系、欧洲经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大家发言踊跃,亮点频现。年会期间,中国欧洲学会召开第八届年  相似文献   

12.
齐天骄 《欧洲研究》2020,38(2):144-150,M0005
2019年12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中欧大使论坛暨欧洲蓝皮书(2018-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欧盟和欧洲多国驻华使节以及全国各地从事欧洲问题研究的主要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代表出席了发布会,共同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百年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十年后,欧洲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特别是民粹主义兴起对欧洲国家和欧洲一体化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解楠楠  张晓通 《欧洲研究》2020,38(2):1-33,M0002
新一届欧盟委员会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地缘政治欧委会”,预示着欧盟对外政策出现地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欧洲”或将成为欧盟力量的新标签。“地缘政治欧洲”的定位,是对此前欧盟作为“民事力量”“规范力量”和“联系力量”的补充和修正。基于对自身地缘敏感性与脆弱性的新认知,加强欧盟在地缘政治世界中的力量已成为欧洲政治精英的共识。“地缘政治欧洲”包含内外双层地缘结构,不仅要加强军事力量,向陆权倾斜,还要巩固内部堡垒,强化欧洲地缘政治参与者的主体性与空间性,工具化欧盟经济力量,加大数字与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竞争。中国应重视“地缘政治欧洲”的回归,主动调整对欧方略,推动中欧战略对接。  相似文献   

14.
余珮  郝瑞雪  孙永平 《欧洲研究》2023,(4):30-54+5-6
在中国推动建立全球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和欧洲提出对华“去风险化”的背景下,中欧作为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合作伙伴,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如何推进中欧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本文基于共同需求、双边关系、合作基础和合作经济性四个方面,构建了合作潜力评估框架。根据测算,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合作状况可分为“保持合作”“挖掘潜力”“增强互信”“开展接触”四种情景。根据欧洲各国总体及其不同领域的清洁能源技术实力水平,中国可选择“引进来”或“走出去”的合作模式,并优先在各国相对优势的领域与其开展合作。结合合作情景、合作模式与代表性技术领域的综合评估结果,可以看出:中欧海上风电光伏制氢项目的合作潜力较大,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与法国、德国、荷兰等属于“保持合作”或“增强互信”情景的国家开展合作;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赴欧投资建厂的合作潜力,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与匈牙利、土耳其、葡萄牙等属于“挖掘潜力”情景的国家开展合作;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建设工程和中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合作因受双边关系和合作经济性的影响而有所滞缓,可在增强国家互信的基础上,分别与法国探索联合技术研发、与英国开展“引进来”合作。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特别是东欧政局剧变之后 ,“中欧”的概念重新出现在国际政治学词汇中。它不仅反映出政局剧变之后中东欧国家摆脱雅尔塔体系附加给它们的政治概念和“回归”欧洲的文明属性的设想和实践 ,同时 ,这一概念的提出也反映了中东欧国家心理变化的一个过程。随着中东欧国家逐渐“回归欧洲” ,中欧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功能也逐渐变化。客观地说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中欧”理念的哲学含义已从解放的理念转变为政治上应急的工具 ,转变为中东欧国家之间竞相向西方示好、争取获得更多经济援助 ,并最终回归欧洲的政治行为。  相似文献   

16.
高运胜  孙露 《法国研究》2023,(2):100-112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谈判成功是中国主动对标世界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又一成果,对我国坚持实施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中欧CAI部分条款及意义,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目标、新理念、新路径三个角度,分析中欧CAI对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契机作用。中欧CAI不仅有助于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投资意愿、新业态发展,有助于缓解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和现实危机;也有助于中国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规则、新模板、新范式。中欧CAI符合中国新发展阶段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秉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由欧洲联盟亚洲连接项目支持的“欧洲研究核心课程开发”项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德国曼海姆大学欧洲研究中心、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研究中心和中国澳门欧洲研究所为时3年的通力合作下已于今年9月份圆满结项。这个项目旨在为亚洲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提供一套标准的跨学科的欧洲研究高等课程。课程开发包括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三个部分,项目协调人为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这套核心课程对中国的欧洲研究和教学的发展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加深中国对欧洲的了解,推动中欧关系的发展。“欧洲研究核心课程”是一门独特…  相似文献   

18.
自2017年当选以来,马克龙共提出63项欧盟改革倡议,涵盖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欧盟"内忧外患"危机背景下,马克龙试图"重拾欧洲雄心",捍卫欧洲主权,塑造保护、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文明、民主的"新欧洲"。本文通过对马克龙欧盟改革倡议的系统梳理,分析其背后的内涵、思路及前景,并对未来中欧关系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2008年是中欧关系的多事之秋。与以往主要是经贸摩擦不同,本年度中欧关系中的政治对抗因素有所上升。围绕"3.14"拉萨骚乱事件,欧洲一些政治家公开支持藏独,并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事态演变最终导致了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被迫推迟。在经贸关系方面,虽然摩擦不断,但仍属正常,并取得较大发展。总体来看,中欧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因素干扰而受到严重破坏,大局基本稳定。2009年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欧洲的"信心之旅"更是为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1月27日,由中国世界政治研究会、欧盟委员会发展与合作总司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欧洲国际跨文化研究院承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马达里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协办的"2014中欧文化高峰论坛:迈向后2015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中欧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论坛,围绕"后2015减贫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