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权民主"是俄罗斯从当今国际政治现实及俄国内政治需要出发而提出来的,它体现了普京的治国理念与政治哲学,折射出俄罗斯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但在俄国内,对"主权民主"的科学性、合法性及其价值定位,都还存在着争议。"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政治现实,但它毕竟是一种过渡性政治形式。从长远看,俄罗斯的政治体制仍将以民主为导向逐步健全与完善。作为一种理论,"主权民主"上升为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主权民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有待世人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陈宇 《当代亚太》2021,(2):109-156
自现代国家建立之后,缅甸便致力于走议会制民主政治道路,但其发展却屡遭挫折.纵观缅甸跌宕起伏的政治发展进程,其命运始终与军人集团紧密关联,军政关系是直接决定缅甸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军政关系既是塑造缅甸政治结果的核心机制,也是理解其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密钥.在1988年"缅甸之春"之后,军人集团开启了"渐进性脱离"模式的政治民主化转型,军人集团全面领导、设计和构建了"有纪律的民主"这种具有缅甸特色的政治体制.事实上,缅甸"有纪律的民主"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西方式民主政体,而是一种兼具威权统治方式与民主政治规则的"混合政体".军人集团构建"有纪律的民主"这种特殊"混合政体"的根本目的是要继续维持自身对国家的领导,其缘起、形成及建构与缅甸的军政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有纪律的民主"也是缅甸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结果.文章通过结合军政关系来理解缅甸在1988年后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机制,这将丰富对于军政关系、"混合政体"及军人政权转型等方面的研究,也有益于认知当代后发国家自主探索走具有本国特色发展道路的特殊规律和前沿动态.  相似文献   

3.
"亚洲式民主":功能及其限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洲式民主"是90年代以来引起广泛争议的重大国际学术问题.本文认为,"亚洲式民主"在东亚国家实现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双重功能,即既维持了政治稳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亚洲式民主"也日益暴露出局限性.文章最后指出,"亚洲式民主"可能是通向自由式民主的一种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东亚政治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当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阶层变革及民主政治转型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分析。从权威政治走向民主政治,不仅要靠高度发达的经济实力来支撑,而且需要中产阶级作为其社会基础条件。中产阶级的崛起、公民社会的形成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都是东亚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东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新权威主义政治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适应性,但这种政治制度不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终极目标,只是向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且其自身还存在着结构性弊端和潜在的危机。对其合理性和适应性不应过分夸大,对其经验和制度不能简单模仿,更不能以之作为自己国家拒绝民主转型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以哈贝马斯针对欧盟民主赤字提出的批评和他关于超国家民主化设想的论证为依据,分析欧债危机应对中的民主赤字问题.当前,欧盟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欧盟政治精英坚持以削减民主的手段进行决策,那么,危机可能在技术上能得到暂时解决,但民主赤字问题却会加重,民众反抗增强,威胁着欧洲一体化的步伐;欧盟只有利用这次危机进行宪...  相似文献   

7.
杨鲁慧 《当代亚太》2007,2(11):12-21
本文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视角,对当代东亚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及政治转型进行了分析.战后初期,东亚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合法性是以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后期,议会民主制的合法性出现危机,东亚国家纷纷把合法性基础由以往的西方民主价值观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绩效为中心的权威政治上来,成功地实现合法性的第一次转型.80年代后期,权威政治的合法性基础再次面临"政绩困局"的压力与挑战,构建东亚民主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实现政治合法性的第二次转型就成为东亚政府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主扩展论"是当前美国和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界占有重要地位的学术理论之一.它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已出现,但受到众多理论家的推崇和追随却是90年代以后的事.近年来,伴随美国对其超级独霸地位的追逐,独家垄断对国际事务主宰权和以武力干涉别国国内事务的欲求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了它迫切而现实的需要.这种现实的需要促使美国国内的某些理论家去为这种欲求寻求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民主扩展论"在这种情形之下应运而生.它所宣扬的核心论点是:"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扩展需要靠美国等少数掌握了民主"真理"的国家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国内事务的方式才能实现.本文通过对民主和自由最本质的价值内涵和当今世界最根本的国际政治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和对比,揭示了这种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价值的二律背反:它虽然在理论上以扩展"民主"和"自由"价值观的必要性为"依据",但它在本质意义上却走到了与民主和自由价值理念相悖的价值立场上--即以民主和自由的理性价值来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非理性诉求辩护.  相似文献   

9.
西欧政党政治的危机与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西欧现代政治核心之称的政党和政党政治 ,如今遭遇了一场从思想、组织、功能到运行格局的全方位危机。该危机不是由于传统政党的故步自封引发的 ,而是由于社会结构、时代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巨大变化 ,由于大众传媒、非政府组织等新中介的挑战以及主流政党的自我变革带来的。从整体上观察 ,该危机超出了“卡特尔政党模式”的限制 ,但本质上不是民主价值观的危机 ,而是政党这种民主机构在“民主社会民主化”过程中的危机 ,具有从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转型的性质。危机的发展方向带有某些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1998年以来印尼民主转型的进程,分析了民主化的成果以及为此而付出的代价.文章接着考察了印尼民主化过程中出现的对强人权威政权的怀念,对大选结果中反映出来的强人政治回归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对印尼能否突破"民主--专制--再民主--再专制"的怪圈,实现民主化的软着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克里奥化":对全球"美国化"现象的一种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对他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美国大众文化,致使"美国化"成为很多国家在维护本民族文化认同时面对的严重挑战."美国化"现象反映了美国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重塑这个多元文化世界的图谋,带有明显的"文化中心主义"的色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美国化"这一全球现象,"克里奥化"便是其中一种很引入注目的观点.本论在考察20世纪以来全球"美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克里奥化"观提出的背景及其包含的基本内容,以及文化上的"克里奥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本文认为,"克里奥化"观尽管还不完善,但对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全球"美国化"颇有启迪.  相似文献   

12.
连玉如 《德国研究》2003,18(1):10-16
"迟到的民族国家"与"超前的民族国家"乍看起来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但对于21世纪初的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用这两个概念来探讨"新德国问题"的发展前景,是本文作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Roman" History     
  相似文献   

14.
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在德国去年十月的柏林选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联系到过去几年里民社党的发展趋势 ,它的崛起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历史和现实的因素 ,地方、全国和国际上的局势都是促进或限制其复兴发展的客观条件。但如何进一步确定自己的政治身份 ,在德国的主流政治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还需要它继续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政策纲领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16.
从"热那亚事件"看"反全球化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是一个事物不可分割的两面.冷战结束后,世界矛盾的发展演变刺激着"反全球化运动"的高涨.本文试以"热那亚事件"为背景,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概念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Nobue Suzuki 《亚洲研究》2013,45(3):399-420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discourse on Filipina hanayome (brides) in administratively mediated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kokusai kekkon) in Japan from the mid 1980s to the present. In narratives of “international marriages” in the late 1980s, “Filipina” came to index the “problem of brides from Asia.” As seen elsewhere, various textual and media representations have depicted rural Filipino women as socioeconomic victims and sexually subjugated women. Simultaneously, however, constructions of Filipina hanayome in rural Japan have been given local twists. Drawing on examples from largely neglected written texts in Japanese and from an ethnographic vignette, the article next focuses on sexual subjectivity and economic autonomy, two dimensions of the women's lives in which they struggle to recapture their own ways of imputing meanings to their lives vis-à-vis various social forces. In so doing, this article interrogates certain feminist and popular depictions of hanayome.  相似文献   

18.
《后苏联事务》2013,29(3):213-249
Ukraine conducted its first post-Soviet census in December 2001.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use of the categories "nationality" and "native language" in the census and relates them to fundamental precepts of Soviet nationality and census policies. The enumeration of national and linguistic identities is related to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preferences. Orientations toward language policies (particularly in Galicia and Crimea), regional autonomy (in Transcarpathia), and territorial belonging (among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reveal the politics of the 2001 Ukrainian census.  相似文献   

19.
和辻哲郎(1889年-1960年)是日本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两个重要分支:风土论和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1934年)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1935年)的最终出版,标志着和辻哲郎思想的初步形成。风土论与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早期风土论的相关论述中,和辻哲郎的核心哲学结构仍停留在"意向性结构",直到在伦理学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间柄"结构,完成了从意向性结构到间柄结构的转向,他才完成了自己对风土论的修改。但是风土论与伦理学面临着许多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说风土论是以伦理学为方法论来对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进行理解的产物,那么风土论的问题就反映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金凯 《当代韩国》2016,(1):28-41
"中等强国"外交近年来在韩国政界、学界都是一个持续升温的关注热点。而有关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讨论在中韩两国的学术界都有过一些颇有见解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宏观的全球体系的视角来分析韩国"中等强国"外交。本文作者选择的视角同样是从演变中的全球体系中观察韩国"中等强国"外交的战略定位,即冷战后全球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字塔"型的结构,而"一超多强"或雁阵式结构也不能恰当描述全球以及地区的变化趋势,同时韩美同盟体系的"升级"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该同盟的单向强化。本文将首先回顾并分析冷战后相对稳固的"金字塔"结构的国际体系是如何出现相对松动的"区块化"趋势。之后,笔者将从外交层面分析韩国是如何应对这种国际体系的变化以及韩国如何在全球体系中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最后,笔者也将尝试分析并评估在跨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韩国的"中等强国"外交与中国的全球外交举措有着怎样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对韩国"中等强国"外交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