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盟作为澳大利亚的近邻,在澳大利亚的对外政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地缘政治特性、经济利益牵连、安全和防务因素使得与东盟关系成为澳大利亚最看重的对外关系之一.总体上看,澳大利亚的东盟政策经历了酝酿、成型、调整三个阶段.本文梳理了澳大利亚东盟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澳大利亚这个具有特殊地理位置与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如何试图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并分析了澳大利亚东盟政策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睦邻外交政策与中国-东盟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历史的和国际环境的原因,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曾经有过许多的恩恩怨怨,甚至兵戎相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迅速改善,经历了从解决边界纠纷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睦邻外交政策实践的结果.在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关系极具典型意义.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迅速发展,东盟与中国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和好朋友.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已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华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是二战后东南亚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一个焦点问题.在东南亚现代民族国家的民族整合过程中,华族的身份由"华侨"、"海外华人"转变为"华人",这不仅仅是称谓的改变,其中包含了对他们政治身份、文化身份的重新定位.本文描述了华人身份转变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并从民族国家建构的理念来分析其中的原因;结合冷战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变化,探讨全球化进程中东南亚华族身份认同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崛起和东亚权力转移的背景下,中国—东盟双边关系正稳步发展,但近年来美国重返东南亚战略的实施给中国—东盟政治互信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变数。中国与东盟应该加强经贸合作,巩固政治互信,中国—东盟政治互信的加强,将为中国进一步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奠定基础,在中日互信关系降到冰点时,这种国际信任尤为重要。中国与东盟应在全面合作中建构新的共同利益,同时正视中国—东盟双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因势利导,选择恰当的政治互信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冷战后区域一体化现象中的新生事物,备受世人瞩目的东亚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本文旨在分析和评估东盟在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文章首先简单介绍了东亚合作的基本进展与现有机制;接着论述东盟领导下的东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指出它不但是构成东亚合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且也为东亚合作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基础积累.第三部分着重分析冷战后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东盟转向东亚合作的原因和过程,在指出东盟主动发起和推动东亚合作既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有求得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同时,突出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盟与欧盟关系三十年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与欧洲联盟(欧盟)的联系与合作.2007年是东盟建立40周年和欧盟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这两个区域合作组织正式建立关系30周年,回顾和展望东盟与欧盟之间关系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30年来,东盟与欧盟的关系虽然经历过诸多曲折,但基本上是处于不断调整和加强的状态.特别是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东盟与欧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正在步人一个新的阶段.本文拟回顾东盟与欧盟30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探讨东盟与欧盟关系发展的特点,并对东盟与欧盟关系今后的发展前景做出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两国都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由于地缘政治与经济的影响,中印在东南亚地区存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些竞争体现了中印对东盟"互利共赢"与"相互利用"政策的分歧和竞争。但竞争并不等于冲突,关键还要看中印两国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尤其是相互之间实行怎样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袁伟华 《当代亚太》2013,(1):125-156,160
国家角色是指在一套既定的规范中,国家自身的行为和认知,以及国家在与他者的互动中,他者形成的国家行为的预期。国家角色的形成源于国家内部、外部以及互动三个层次。国家角色理论可以用以解释国家对外行为。文章旨在梳理国家角色理论,分析其解释机制。首先考察国家角色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国家角色的根源;其次以中国-东盟关系为案例,分析当前运用国家角色理论解释国家对外行为的机制;最后对国家角色理论在对外政策分析中的贡献以及未来可能需要改进的方向进行简要评述,认为国家角色理论丰富了对外政策分析,并且在对外政策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之间建立了联系,然而,国家角色理论亟需解决精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中国—东盟关系以及东亚体系文化的转变这一问题出发,试图建立一个地区体系文化转型的理论模型。本文提出,推动地区文化转型的过程有两个:一是地区大国的国内进程,尤其是国内观念和规范层面的变化;二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其他国家的互动,包括互动内容和互动方式。本文假设,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进程的变化导致地区大国在对外交往中与他者的互动方式和互主身份发生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地区大国与地区制度主导行为体的关系变化,如果大国在上升过程中能够与该行为体进行不对称互动,让其主导互动过程,并使互动的物质和规范收益向其倾斜,就能与之实现相互认同,并进而在此过程中被地区制度社会化,从而推动建设和平与合作的地区体系文化。本文以中国、东盟与东亚合作为案例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袁正清  董贺 《当代亚太》2023,(5):4-34+166
东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能够为理解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逻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关系性合作的视角下,关系因素建构了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和条件。通过对中国—东盟间政治、安全、经济关系网络的分析可知,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基础赋予中国—东盟显著的关系亲密度优势,为其合作进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中国—东盟关系网络的复合结构下,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关系水平决定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关系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合作条件的差异性。中国—东盟的关系基础使双方得以在理念层面相互融合,基于东盟地区合作的本土理念以及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建立起深厚的共识,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具体实践。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需进一步强化中国—东盟关系的韧性与弹性,提升双方的关系水平;同时,也需不断巩固理念共识,通过实践完善双方的合作模式,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性合作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