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欧美曾携手在中东欧培育新的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以及扩大欧盟和北约,双方的合作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然而,"9·11"事件之后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成为欧美从合作高潮跌落的转折点。在如何处理国际问题上,欧美的分歧逐渐显现,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后初期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出现裂痕。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将战略重点转向亚太地区,欧洲人开始担心欧洲对美国地缘政治的重要性下降。自特朗普总统上任后,欧美关系又出现诸多新裂痕。特朗普抨击北约和欧盟,赞赏甚至鼓励欧洲内部的民粹主义势力,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导致欧盟国家的普遍反感。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钢铝加征关税以及退出伊核协议,也沉重打击了欧美关系。本文主要分析欧美关系恶化的根源以及未来欧美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美国通过组建"联合阵线"的形式发动过多次海外军事行动,但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北约国家的参与情况却存在巨大差异。本文认为,对地区和全球地位的追求是北约国家参与"联合阵线"的决定性因素,其中全球地位包括国际声誉和盟友地位;国内政治因素则会对其作用过程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限制政府调配资源的能力。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在地区地位和国际声誉的驱动下积极参与行动,并做出重要贡献;德国作为法国的竞争对手,在联合行动有助于扩大法国在北非和欧盟影响力而无助于自身地位提升的情况下,结合国内民众反对军事干涉的态度,最终选择不参与;土耳其则在安全威胁较弱的情况下,基于地区地位、国际声誉和盟友地位的考虑选择参与行动,但民众的反对态度使其仅做出弱贡献。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的行为选择也与本文的预期相符。  相似文献   

3.
"开放水域污染"是北大西洋理事会批准"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实施的第一批试点研究之一,其中海上溢油事故的治理作为其重要项目,受到了北约盟国的普遍关注。围绕该项目的主导权、治理主体、决议内容和执行落实,北约各国之间展开了博弈,矛盾与冲突虽然不可避免,然而在美国的压力和游说之下,"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最终通过决议,要求北约盟国"在1975年前,不迟于20世纪70年代末,根除国际上排放石油和石油废弃物入海"。该决议是"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试点项目行动建议,被誉为历史性的决议。其间,美国借助北约"第三维",发挥了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进而建立了冷战缓和时期它在社会治理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但也不可否认,该决议的通过推动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北约的沿海国家对溢油问题的关注,强化了国家间在这一问题上的资源和技术共享,加快了海上溢油预防和减灾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慕建峰 《美国研究》2002,16(1):135-143
冷战结束后,围绕着如何建立一个"新世界秩序",各国政治家、战略家和学者从其国家目标和利益出发,见仁见智,提出了不少精辟的理论构想和战略规划.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伊肯伯里(G.JohnIkenberry)在这场讨论中独辟蹊径,透过自由制度主义的观察视角,全面诠释了冷战后世界秩序的根源和特征.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两个战后安排,一是遏制秩序,二是西方自由民主秩序(美国霸权体系).遏制秩序随冷战的终结而坍塌,自由民主秩序却在冷战后时代依然存在,并且愈益广泛和巩固,成为当前国际秩序的中轴和核心.战后西方自由民主秩序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伊肯伯里认为,主要原因是美国营建战后秩序时所刻意追求的霸权约束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德国最早看到了拓展国家利益、维护中东欧地区稳定与填补苏联解体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之间的关联,并成为北约东扩的倡导者,积极敦促北约盟主美国启动北约东扩的进程。但在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德国的安全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德国对北约东扩的态度开始从积极交得消极,这同美国后期力主北约东扩的立场形成反差。强调国家利益、倚重北约但不被其束缚是德国政策转向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6.
夏立平  孙崇文 《欧洲研究》2012,(6):73-86,165,166
冷战结束后,北约核战略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迄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劝阻"战略阶段;"慑止战争"战略阶段和"挂钩"战略阶段。与核武器国家的核战略相似,北约核战略也是由五个具体政策构成:声明政策、发展政策、部署政策、使用政策以及核军控政策。影响北约核战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北约面临的战略环境和北约内部关于核战略的辩论影响重大,而美国在北约核战略制定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弦 《欧洲研究》2012,(2):108-121,161
在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中,历来以"经济整合"和"软实力"见长的欧盟国家,一反冷战后追随美国动武的定式,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因应"阿拉伯之春"冲击,从根本上调整北非、西亚政策,推进近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构成其决计干预的框架性背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法、英两国联手,成为军事行动的积极发动与参与者。但囿于军力不足,为保证目标实现而借重美国与北约,成为欧洲国家实施干预不可替代的机制性选择。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则又使得行动超出安理会授权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以来,已取得了丰硕合作成果,北欧五国也均对此表现出强烈的合作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中国和北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广受关注。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尽管目前中国与北欧国家经贸联系总体规模相对较小,但双方合作属于潜力开拓型,存在着相当发展潜力。展望未来,中国与北欧国家合作既存在诸如长期友好关系、贸易互补、"冰上丝绸之路"新平台等优势,也存在北欧市场规模小、中国北欧距离远、北欧五国利益诉求不同、欧盟可能的对中国北欧次区域合作存在微辞和疑虑,以及双边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及法律法规差异等一系列挑战。建议中国加强与北欧国家优势产业的合作,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社会文化交流,降低非经济因素阻碍,充分发挥中国与北欧国家合作潜力,进一步加深双方的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9.
在冷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和冷战遗产的共同作用下,后冷战时代的欧洲安全体系已经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双向失衡"结构。在这一特殊背景的影响下,从2002年开始的欧洲导弹防御议题最终演变成为一场美俄两国围绕着未来欧洲安全体系建构而展开的政治博弈。在布什政府执政时期,美国凭借自己在国家实力和导弹防御技术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单边行动,利用欧洲导弹防御议题同时向俄罗斯和西欧国家施压,最终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改变了布什政府在欧洲导弹防御议题上的政策,放弃了布什政府时期的东欧导弹防御计划,推出了新的"分阶段适应性方案",将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重新纳入北约框架,并且邀请俄罗斯参与导弹防御合作。美国的政策调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推动了美俄和美欧关系的好转,而且以2010年北约里斯本峰会为标志,使美俄两国在欧洲导弹防御合作的大方向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虽然在2011年底,备受期待的美俄导弹防御谈判最终未能达成一致,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合作局面的终结。"双向失衡"结构的存在限制了双方选择的空间,美俄导弹防御谈判对于未来欧洲安全体系的建构将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任何合作的结果都远远好于谈判失败所带来的损失。可以预见,两国总统选举结束之后,新任领导人在2013年必然将继续就此问题展开磋商,虽然谈判的过程仍将困难重重,但两国最终达成合作协议的可能性不应被低估。  相似文献   

10.
科索沃危机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和北约关系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危机。本文首先考察了科索沃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的冲击和考验,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这次危机对俄北双边关系未来发展以及欧洲安全建设的影响和涵义。科索沃危机打破了俄罗斯和北约寻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以及"制度化合作关系"的神话,为日后俄北合作机制的调整和变革埋下了伏笔;这次危机也再次强化了美国和北约在欧洲安全新体系建设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而俄罗斯在这一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危险进一步加剧了。  相似文献   

11.
刘朝晖 《新民周刊》2023,(31):38-39
<正>冷战结束后,北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实力一家独大,仍然主导北约的战略转型。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公约的国内批准手续,这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正式成立。作为冷战时期东西方集团对抗的产物,这个“二战”后最著名的国际军事集团已届74周岁,拥有31个成员国,每年军费支出上千亿美元。在经历“冷战”洗礼和近三十年的多次转型后,北约不仅没有式微,反而老而不死,加速膨胀,成为美国推行和维护全球霸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特别是“9·1 1”事件以来 ,北约的性质、职能和目标都在发生重大变化。如何认识变化中的北约 ,给北约准确定位 ,是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从美国全球战略、北约适应性改造以及美欧俄的关系互动等不同角度 ,对冷战后北约的演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本文认为 :北约正在演变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与欧洲统一稳定的一个工具 ;北约在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同时 ,其政治功能空前加强 ,正在演变成为一个成员众多、没有固定敌人的合作安全体系 ;北约内部的凝聚力将逐渐趋于松散 ,无论美国还是其他欧洲盟国对北约的依赖都将下降 ,对北约的使用也将日趋灵活 ,联盟关系将进入相对不稳定的时期。北约从军事联盟向北约范围内的安全共同体的转变 ,有利于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相似文献   

13.
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社会安全"是冷战后西方非传统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以认同的概念界定社会,探讨了冷战后出现的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威胁以及由此产生的安全问题。该理论的问世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即有名的"哥本哈根论战"。社会安全理论超越了传统安全研究的国家中心主义范式,拓展了安全理论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4.
汪波 《法国研究》2002,(1):144-153
1990年代初冷战结束以来 ,法国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 ,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以求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和扩大自身的外交影响。与二战结束时的情况相比 ,冷战后法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战结束时 ,法国作为殖民大国虽然受到非殖民化运动浪潮的冲击 ,但却保留了大部分势力范围。尤其在非洲 ,法国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确定外交政策目标。与此同时 ,冷战时期僵持的两极联盟体系也为法国提供了一个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极好机会。这主要是因为法国虽然身为北约成员国 ,但由于退出了北…  相似文献   

15.
德国国家身份、欧盟核心国身份和北约成员国身份从不同角度共同对德国安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德国在安全战略目标上,由服务于西方阵营安全以及寻求民族和国家统一,转变为维护德国和欧洲安全,争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在安全观念上,以新的视角看待国家主权,认识到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渐接受综合安全观;在安全手段上,完善国家安全决策机制,重视发挥综合国力的作用。德国依托欧盟加强自身安全,并扩大在欧洲和世界的影响力。欧盟经济一体化和政治联盟的发展一方面使欧洲国家相互依存强化,成为德国安全战略的依托;另一方面,欧盟正成为世界一极,提升了德国在世界政治、安全事务中的地位。德国依托北约维系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作为北约成员国参加北约框架下的军事行动和战争行动,利用北约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德国安全战略未来将重视内外复合安全和欧洲一体化建设,为国际社会做贡献,实行全方位外交战略,发展与新兴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4年以来的乌克兰危机带来了两方面挑战:一方面,这是冷战结束后对现存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此次危机对国际关系理论也构成了新的挑战。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政策,特别是克里米亚入俄事件,引起了国际关系学界的大量讨论。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俄罗斯为什么会采取如此行动?目前学者对此问题提供了分别基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的三种解释。前两种解释虽然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局限于表面上的利益——所谓"国家利益"或"掌权者的利益",而忽略了塑造这些利益的具体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因素——认同。建构主义的解释虽然把认同介入到分析框架之中,但现有的研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实际上,俄罗斯大国观念下的大国认同,是俄罗斯行为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7.
"普通国家"目标与日本对联合国外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的联合国外交摆脱了过去从属于日美基轴这一框架结构,更为注意表现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通过推动删除联合国宪章中的"敌国条款"、对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的追求、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人类安全保障理念的提出等,日本在国际体系内离"普通国家"的目标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地区强国和崛起型国家,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突出反映在其对国际秩序的态度上。现实主义、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和文化主义均不能全面地解释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变迁。文章运用话语分析和模糊集合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变迁,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对国际秩序的态度正在从全面去合法性向选择性嵌入的方向转变。对于这一历史性转变,文章在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武器"的理论框架进行解释。冷战结束初期,中国更多地依靠弱者的武器;21世纪以来,中国开始综合使用国际政治中的三种武器。  相似文献   

19.
普京总统执政后认识到普里马科夫"竞争性实用主义"外交政策的消极作用以及其言论和现实的巨大脱节,转而奉行可定性为"新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模式.尽管俄罗斯的政策始终保持着新现实主义传统,普京仍然坚持俄罗斯应以自己的方式融入西方国家共同体.但伴随国力恢复和经济政治状况臻于稳定,俄逐渐背离其新现实主义议程而越来越变成一个希望修正国际体系的国家.俄认为西方始终延续冷战思维,孤立、遏制俄.西方出现了政策上的四大失败,即政治失败、策略失败、认识失败和文化失败,这导致失去了将俄融入国际霸权体系的良机.世界面临进入新的大国集团对立时代、国际体系重回冷战结构的危险.由于冷战结束后主要战略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国际社会可能进入新的"20年危机".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军事同盟。它是二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物。随着其新战略概念的出笼,北约正在从区域防御性军事组织向全球化进攻性军事同盟转变。科索沃问题由国内民族冲突演变成国际危机,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插手干预分不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轰炸我驻南使馆,决非偶然的、孤立的“意外事件”,而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其新战略概念的一次重要实践,是美国推行其单超独霸的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这些不能不有所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