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该危机促使美国对其对俄政策,尤其是2008年俄格战争以来的对俄政策进行反思。许多美国人质疑俄罗斯在乌克兰行为的合法性,危机也加深了美国民众对普京的负面印象。美国专家学者提出的应对措施主要涉及政治和军事领域,但在经济方面,并没有提出对乌克兰复兴来说极为重要的大规模的有效的经济援助计划,这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困境。此次危机凸显了东欧的重要性。未来,美国更有可能采取一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2.
周方舟 《港澳研究》2023,(2):50-59+95
美国对香港的民主输出战略是美国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华政策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看,美国对香港的民主输出经历了冷战爆发至冷战结束的低调关注阶段、冷战结束至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直接介入阶段,和香港回归之后的积极干涉阶段,美国所使用的政策手段也逐渐从软干涉演进到硬干涉。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之后,美国对港民主输出战略发生重大变化,其中的风险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回顾了东帝汶问题形成的历史,其次将1998 年6 月以来东帝汶问题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讨论自治问题阶段、讨论独立问题阶段和实现投票公决阶段,并从东帝汶本地区的形势、印尼国内状况、国际社会影响三方面分析了印尼政府改变对东帝汶政策的原因。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影响东帝汶独立问题的主要因素,指出印尼国内政治对于东帝汶问题的解决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信息和交流项目引导国外民众和舆论制造者,以提高美国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常设工具冷战期间成为进攻性的战略武器,为赢得冷战立下汗马功劳;冷战结束以后一度被打入冷宫,"9·11"事件后重新得宠,旨在解决"世界为何仇恨美国"的问题,实施对象重点放在阿拉伯与穆斯林世界,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应急性.但布什政府将"先发制人"与公共外交战略并重,发动"反恐"战争,将美国面临的挑战简单归结为与世界的沟通问题,兼之公共外交战略在操作上的文化差异,因而刚出茅庐即遇挫折实属情理之中.如何把危机公共外交转变为平时状态的公共外交战略,是今后美国政府面对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核武器与美国对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功 《美国研究》2004,18(2):100-115
195 4 - 195 5年发生的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是 2 0世纪 5 0年代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也是中美两国继朝鲜战争之后的又一直接较量 ,使双方再次处于战争的边缘。危机期间 ,艾森豪威尔政府不断挥舞核武器 ,试图以核威慑来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是 ,美国的强硬政策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反而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同时 ,这次危机也表明了中美对抗的限度 ,揭示了美国“战争边缘政策”和“核威慑”战略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邓峰 《美国研究》2002,16(2):47-63
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是美国推行全球冷战战略的必然结果.自杜鲁门政府起,在诸种因素的制约下,该政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最初美国既支持日中有限贸易又主张帮助日本开拓东南亚市场;朝鲜战争爆发后,仅仅强调东南亚地区的作用;及至杜鲁门执政的后期,则东南亚、西方市场二者并重;艾森豪威尔上台后,首先重视东南亚,最后重点关注西方市场,推动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这充分表明美国外交政策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亦是战后美日特殊关系得以巩固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危机决策中的美国府会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冷战爆发以来,国际安全危机频频发生.在应对危机的决策过程中,美国府会之间分权共治的常规决策模式被打破.由于危机决策的特殊性、加之总统享有对情报的掌控权,以及对武装力量的指挥权,使得总统成为危机决策中近乎独断的"领导者",而国会则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等方面的考虑,扮演了忠实的"服从者"的角色,从而导致府会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领导一服从"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转型正义"是奠定一个国家的转型政权的政治合法性的内在需要,也是其民主政治发展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伸张正义、促进和解、弥合社会裂痕,是"转型正义"的应有之意。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转型正义"的落实往往并非一帆风顺,东帝汶亦如此。从1975年12月至1999年10月,印尼军事占领并统治东帝汶24年,对东帝汶人民犯下了屠杀、强奸等惨无人道的罪行,造成数十万东帝汶人丧生。为替受害的东帝汶人民伸张正义,促进和解,将在东帝汶境内犯有严重侵犯人权罪行的犯罪者绳之以法,联合国、东帝汶、印尼分别在东帝汶和印尼开启了东帝汶的"转型正义"实践,建立了相关机构。然而,这些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和干预,"转型正义"的成效被"打折"。东帝汶"转型正义"进展缓慢,是其自身特性、东帝汶、印尼以及联合国等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樊吉社 《美国研究》2006,20(4):7-28
本文试图考察美国军控政策在冷战结束后的调整与变革,探究调整的根源,及其与美国整个安全政策变化的关联。文章依据美国对待全球、多边和双边军控机制的态度、政策和行动,分析美国军控的调整与变革过程;根据军控机制产生和存续的战略安全环境状态、军控本身在消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构成的安全威胁方面存在的价值,以及推行军控机制建设所产生的效用等三个方面探究美国政策调整的原因。冷战期间及冷战结束初期,美国大致支持并推动了三类军控机制的建设。布什就任总统后,美国对战略安全环境认识的转变、军控机制内在的缺陷及推动军控机制建设的困境推动美国进行政策调整,突发事件、决策者的政策倾向和国内政治环境则加速了这个调整过程,美国军控政策逐步完成了从制度建设到志愿者同盟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关于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以中美关系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夏立平 《美国研究》2003,17(2):73-86
美国从冷战时期开始就逐渐发展起一套危机管理的理论、机制和方式.中美危机管理是美国在国际政治中进行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府在中美危机管理中既运用其一般意义的危机管理理论和机制,也有一些独特的指导思想和方式.这些对中美危机控制的实践有重要影响.冷战结束后,中美两国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一些危机管理经验,并开始建立某些危机管理机制.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不同,中美两国现有危机管理机制差异较大,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影响中美危机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实力对比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危机的结构、各自国家的对外战略、国内政治因素、盟国和盟友关系、文化和价值观念等.  相似文献   

11.
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门及非政府组织为推动印度尼西亚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都做出了努力.美国政府在双边高层交往中不断对印尼政府和军方施加外交压力,促其改革;包括国务院、国际开发署、国防部,司法部等在内的行政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推动印尼的军政关系制度建设,支持培育印尼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国会以立法手段或向行政部门施压的方式约束美国对印尼的军事援助及两国军事关系,意在通过制裁和压力迫使印尼进行军政关系改革;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推动印尼军政关系改革、促进形成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的活动.这些部门和组织广泛而深刻的卷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印尼的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也可以充分说明美国在对外扩展民主时投入之大、关注之广、手法之细腻.  相似文献   

12.
仇朝兵 《美国研究》2007,21(2):83-100
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让公共外交在美国对外政策议程中的重要性被再次凸现出来。在推行对印尼的公共外交时,美国既重视短期目标与长期效果的统一,也注意到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美国加强对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国家的公共外交,首先是出于九一一事件之后国际反恐的需要,意在消解印尼民众的反美情绪,尽可能降低极端主义和激进穆斯林的影响,改善美国的形象;但随着亚太地区形势的变化,美国对印尼的公共外交又被注入更多的地缘政治因素。由于存在各种复杂因素,评判美国对印尼的公共外交时,既要重视其对短期内改善美国形象所发挥的作用,更要关注其长期效果,特别是对形成印尼精英层稳定的美国观所发挥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试析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与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振飞 《当代亚太》2007,85(9):10-16
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对地区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美国核不扩散政策导致了伊朗核问题等地区性核问题的再次升温,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美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追求建立"核常结合、攻防兼备"的全面军事和战略优势的企图不利于大国在反核扩散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和战略互信.美国把反核扩散重点指向"无赖国家",有可能使恐怖主义渔翁得利,以及促进地区核竞赛.美国唯有回到包容政策立场并和伊朗等国进行严肃谈判,目前的地区核危机才可能得到解决.朝核问题开始走向外交解决之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是东南亚地区领头的国家,美国与印尼关系对亚洲有着重大的影响。冷战时期,美国把印尼视为遏制共产主义和中国的重要一环,两国关系经历了交恶的苏加诺时期和结为盟友的苏哈托时期。苏哈托下台后,印尼新政府奉行大国平衡外交政策,印尼与美国关系虽然密切,但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本文分析了影响印尼与美国关系的几个因素,与读者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及布什政府的东盟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东南亚是放在东亚的整体范围内进行考虑的,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经济、政治、安全和区域合作四方面分析了东盟在美国亚太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布什政府上台后特别是“9·11”事件后美国东盟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美关系陷入紧张状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包括安全、外交、经济三个领域的全面战略,宗旨是牵制中国崛起,维护美国霸权。奥巴马开始第二任总统任期,中美领导人一致同意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先前具有对抗性的对华政策正在出现微调现象。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基础是两国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7.
戴超武 《美国研究》2006,20(2):60-82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肯尼迪-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于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言,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相似文献   

18.
东帝汶问题的来龙去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帝汶,葡萄牙统治了四百多年的殖民地,1975 年被印尼侵吞。国际社会反对这种行径,东帝汶人民也作出了强烈的反抗,印尼背上沉重包袱长达24 年。1999 年出现历史转机,印( 尼) 葡同意东帝汶全民公决,投票结果是大部分人支持独立。亲印尼武装民兵发动暴力骚乱,联合国派维和部队进驻东帝汶。独立后的东帝汶将接近西方,澳大利亚更加介入亚太事务,印尼反西方情绪在上升。  相似文献   

19.
鲍绍霖 《美国研究》2002,16(3):7-35
本文探讨了香港回归前后美国的主要对港政策及对香港事务的干预,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和香港终审法院关于港人内地子女居留权的裁决所引起的法律危机期间美国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作者发现,随着香港的回归和英国人的撤离,美国有悖常理地比中国中央政府更多地卷入了香港事务,而美国对香港的批评和压力总是随着中美关系的恶化而增强.作者因此呼吁美国在处理中美关系的过程中,既不应把香港宠坏,也不应使香港成为一只替罪羊.  相似文献   

20.
自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以来,美国的气候政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国是否采取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更是成为其内外公共政策领域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指出,美国新一届总统候选人的气候政策与布什政府有根本差别.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后,本文发现,这种政策转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美国两党政治及利益集团的复杂博弈.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政策动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能影响.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