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战略核攻防力量的快速进步,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动摇南亚的战略平衡。而无论是印自身反导系统建设,还是其不断延伸的核武打击范围,都给中国带来相当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中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加以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层面,当前美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战略收缩。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正在重塑西太平洋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美互动如何塑造未来的亚太秩序,因而成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文章认为,美国过去十余年间在战略上已经过度扩张,未来将继续大幅削减其军费开支,加之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和对盟友承诺会持续加重美国的战略负担,未来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收缩已经不可避免。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可选择的手段很多,包括缩减在亚太的驻军、放弃部分战略承诺、与对手或潜在对手达成和解、分化对手的盟友和战略伙伴等。然而,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收缩的影响是复杂的,这不仅给中国提供了战略机遇,同时也给亚太秩序带来了挑战。为此,中国应该谨慎应对,追求有限的战略目标,秉持一种渐进性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龙春生  袁征 《美国研究》2023,(4):47-72+6
自特朗普政府伊始,美国回归大国竞争战略,将中国视作美国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不同于以往的大国竞争格局,中美战略竞争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数字基建等“低政治”领域,特别是科技领域正在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战场。美国为了在科技竞争中占据全面优势,其对华科技战略采取了“内部自强”和“外部制衡”的双重选项。这一战略在充分发挥美国科技制度、资源和环境优势下,将政府、思想库、新闻媒体、私营企业、科研机构、盟友伙伴等各方力量协同起来,综合运用立法、行政、司法、社会动员、外交等手段。但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国内外因素的掣肘。美国对华科技战略将维护美国全球科技领先地位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等同起来,着力凸显科技的安全属性,不断渲染“中国威胁论”,呈现出一种“泛安全化”的发展趋势,而这种趋势将给中国的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4.
安倍再度执政以来将东南亚国家视为重点拉拢对象,从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多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企图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拼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虽然安倍政府的目的最终难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5.
日本智库在对华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日本智库对于中国崛起的研究较多。多数日本智库看好中国崛起的前景,认为中国崛起在经济上给日本带来了许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在军事和战略上的各种隐忧。他们认为应加强同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抓住中国崛起带来的各种机遇,另一方面也要针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威胁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6.
当前东亚经济合作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中有两个明显态势对于地区稳定和发展会带来长远影响,一是美国携TPP重返亚洲,试图主导东亚事务;二是东亚各国与中国的经济相互依存越来越深,然而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中国的疑虑也越来越深.对中国而言,这两大态势涉及了中国对外关系中最重要的中美关系和与周边国家关系,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加敏感和复杂,在战略上亦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总体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东亚经济合作中的主导权竞争问题以及区域内部由于利益分歧和战略信任缺失而可能导致的外溢效应给东亚地区的区域稳定带来不确定消极因素.中国必须重新思考其在东亚地区的战略选择.中国在东亚合作事务上的战略选择应当注意,引导中美从“战略竞争”走向“战略协调”;在深化经济领域的功能性合作的同时,注重建立与东亚主要国家的战略对话,提升战略互信.  相似文献   

7.
日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HRM(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耦合。“心智技能”(intellectual skills)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与HRM系统下所产生的工作激励形成耦合关系。从SHRM(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日本制造业的“生产运营”战略和“集团力学”的组织特性,以及HRM系统间的耦合,存在着外在和内在的整合性,从而培养了大批生产现场的高技能人才。HRM系统的耦合,出现了“蓝领阶层白领化”现象。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启的新时代,论证日本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与HRM的实践经验,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崛起、亚洲振兴与美国“重返”,中国的周边环境正在发生结构性的重大变化,中国、中国邻国与美国三方之间复杂互动,中国在周边机遇与挑战交织联动,中国应加快制定并实施“周边战略”,通过主动经营赢得战略主动权。  相似文献   

9.
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在延续中有所调整,与冷战后历届总统相比,甚至与自己执政初期相比,战略目标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在战略议题、战略手段方面都出现变化。美国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强化了领导亚太地区的能力和意愿,其基于地缘政治的战略布局转为指向威胁的战略布局。美国战略重心的全方位转移与中国因素和中关关系具有关联性,中...  相似文献   

10.
2012年,环绕中国的四大战略方向均有异动,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领域、军事安全领域也有嬗变。中国亟待完善周边战略,升级“睦邻外交”,努力争取周边环境实质性好转与改观。  相似文献   

11.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解读视角不一样,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逻辑连接也不一样。从战略要求解读"一带一路"战略,我们看到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对华侨华人的各种要求,从战略的本质和精髓解读"一带一路"战略,我们看到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可能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可能的机遇;而对一些关键问题的分析则提示我们需要注意"一带一路"的实施可能给华侨华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无论从何种角度解读,华侨华人都是该战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仔细谋划。  相似文献   

12.
海权观念是一个国家内部对海权战略目标和战略原则所形成的共识。国家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决定了海权观念。中国的经济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这使得中国的海权观念亟需更新。更新的中国海权观念包括两方面的共识。第一,五个战略性目标——威慑;维护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确保海洋自由;力量投送与提供公共产品。第二,四条战略原则...  相似文献   

13.
乌克兰危机引发了俄罗斯是否会"走向东方"的争论。针对中俄两国不少学者认为俄罗斯会转向亚洲的观点,文章通过讨论俄罗斯新亚洲战略,阐述了俄战略重心依然在西方。受实力因素、中国因素、地缘因素和传统因素的制约,俄罗斯战略东移更将难以实现。从目前形势来看,俄罗斯的新亚洲战略给中俄关系带来的机遇大干挑战。一方面,中国要抓住机遇,扩大和深化对俄关系,争取更多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应对挑战,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因此损害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军事外交和军事合作在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维护美国的主导地位和围堵中国的战略选项。美国军事重返东南亚的战略部署完成于反恐战争时期。在奥巴马政府亚太战略调整的背景下,美国对东南亚的军事外交强调与盟友和战略伙伴的双边军事关系,也注重在多边场合的战略阐释,通过军事教育与合作项目向东南亚内陆国家实施军事渗透。美...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德国对非战略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边缘化和“9.11事件”所导致的重大调整两个阶段。而2011年德国对非政策文件的发布,堪称德国对非关系的“新思维”,反映了德国对非战略的新特点与新走势。德国对非战略的演进,以及其发展与非洲关系的成功经验,无疑将对中国发展对非关系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岸田政府的“印太战略”是日本前首相安倍“印太战略”总体构想的延续与发展。岸田政府“印太战略”旨在限制中国发展,实现印太地区力量平衡,促进“新资本主义”政策的实施,提升战略自主。岸田政府上台后从政治、经济、外交、防卫等方面全面推进“印太战略”。政治上,岸田政府继续巩固美日同盟,构建中日关系新框架;经济上,创造经济增长新动力,强化经济安保;外交上,强调价值观外交,组建民主联盟;防务上,聚焦印太地区军事安全,提升自主防卫能力。然而,岸田政府的战略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第一,岸田政府“印太战略”将受到日本国内问题的牵制。第二,日本伙伴关系不稳固,东盟国家不愿追随日本“印太战略”。第三,日本“印太战略”难以摆脱美国影响而实现战略自主。第四,“印太战略”框架下的中日合作难以实现。此外,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将制约岸田政府“印太战略”的实际效果。岸田政府的“印太战略”对中国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中国应稳妥应对,管控分歧,将中日关系纳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7.
印度"东进"是一个战略系统,其要素由南亚地区战略、 从"向东看"到"向东行动"、"印太战略"等构成.南亚地区战略构成了印度"东进"的基础,从"向东看"到"向东行动"体现了印度在"东进"上的心态与行为变化,"印太战略"则更加明确了印度"东进"的战略形态与内容.印度"东进"的战略逻辑由一般性战略逻辑和特殊性战略逻辑构成,这两种逻辑的根本目的都是服务于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目标.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下,印度"东进"的战略逻辑发生了显著变迁,呈现出从普遍排他性到特定排他性、从经济为主到安全建构、从非结盟到结盟行为体、从地区权力到全球权力等方面的变化.印度"东进"对中国的影响显而易见,其逻辑决定了中印关系的互信程度将长期保持很低,甚至是赤字的水平,在地缘政治安全方面也给中国造成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利益驱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安全和经济利益,在没有任何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宣称对南海部分岛礁及海域拥有主权和管辖权;二是利益因素一直是影响其南海政策的主要因素。正是因为菲律宾南海政策具有利益驱动的鲜明特征,所以它更容易在国际环境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受国内军方和能源利益集团的推动,从而表现出激进化的特征。2011年以来,菲律宾激进化的南海政策恶化了中菲关系,加剧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对立,给中国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菲律宾激进的南海政策既考验着中国南海维权的底线,也考验着中国经营周边战略环境的智慧。中国的战略应对不但要着眼于南海问题的具体事务,而且要有更长远、更清晰的战略研判。  相似文献   

19.
随着奥巴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对中国形成了战略挤压。"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中国一项兼具地区发展战略和全球秩序设计意涵的战略构想,同时也是中国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在欧亚大陆谋篇布局,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国家软实力投射"三重博弈"的战略工具。首先,"一带一路"战略体现了中国"稳固西北、经略东南"的战略指针,是中国针对美国从海洋方向实施的战略围堵,在欧亚大陆依托陆权优势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博弈的战略抓手;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中国与美国展开地缘经济博弈的重要工具。中国通过推动建立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框架,重视自身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来应对和化解美国在地缘经济领域造成的压力;第三,"一带一路"战略也为中国与美国开展软实力竞争提供了平台。随着国力的提升,中国不仅有意愿,而且也更有能力承担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成本,通过为沿线国家提供公共经济产品和公共安全产品,实现地区的安全稳定与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崛起大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亚战略的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是中国崛起的战略核心地区。随着东亚制度化合作的进一步推进,中国东亚战略的走向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文概述了中国与东亚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了中国东亚战略的得失,指出中国正在成为东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并通过与地区内各国达成以共同利益为导向的建设性合作,为中国地区战略的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展望未来,中国应推动创建东亚利益共同体,全面推进东亚合作,确立基于开放地区主义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