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索、历险与超越的学术生命是学术研究中理论建构和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庄礼伟是一位坚持独立思考的学者,他的"人之共同体"的建构是一种行走地球的生命、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在东南亚研究领域,其叙事方式、研究方法、文本书写和学术传播别具一格,他的思想维度与精神世界超越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东南亚的范畴。从"地球屋檐"到"天人秩序",庄礼伟坚持一种被现代世界政治"放逐"的"去中心"、"非国家"的学术视角,在见"国家"不见"人"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独树一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古老的中国智慧对人类理性的必要制衡,庄礼伟的学术生命渗透着一种对人、国家和天下的最朴素的爱和对大自然"规训"的敬畏,代表了一种主流国际关系研究所欠缺的对"天人共存"的宇宙伦理的坚持。  相似文献   

2.
刘宏教授的《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从跨界这个视域对华侨华人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了构建,如"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等。中国模式、华人网络、国际关系是我们研究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的三个重要的理论范式,对于我们研究跨界亚洲的理论与实践十分重要。按照这一路径,该书从理论与方法论的探寻、跨界亚洲的历史性与流动性、跨国华人与崛起的中国三个方面对既往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批判性反思,通过整理和批判性反思,重构华人研究的新范式,既强调了范式在华人研究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建构范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罗伯特·基欧汉在《国家制度与国家权力》①一书中 ,将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主流的、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世界体系论统称为“理性主义理论”(rationaltheories) ,而把那些向理性主义理论发起挑战的非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包括规范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历史社会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称为“反思主义理论”(reflexivetheories)。冷战后 ,在理性主义理论内部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继续论战的同时日益趋同 ,两派辩论的学术意义正在逐渐减小。而反思主义理论又未得到理性主义学派的积极响应 ,致使国际关…  相似文献   

4.
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视角的意义。面对混合着"传统"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合作命题的观点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本文以为 ,新现实主义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论述较为粗糙 ,有必要从结构与合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而国际制度理论中 ,国际制度本身的研究也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义桅 《美国研究》2003,17(4):22-41
本文首先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 :“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 ,并在此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层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突出地表现为美国性 ,即美国不仅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主体 ,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客体 ;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 ,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 ,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本文无意批驳这种现象或强化类似认识 ,而旨在考察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根源 ,即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政治文化、国家使命与国家性格如何塑造其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本文从这一个案出发进而思考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认为 ,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化必须另立门户 ,提出全新的体系与学说。  相似文献   

7.
地区主义有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两种主要讨论方法.本文主要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出发,首先对地区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然后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涉及地区主义的有关学说和流派进行梳理,并特别对地缘经济学与地区主义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地区主义的基本逻辑.文章最后就地区主义研究的可能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初步提出了"地区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哲学上的"范式"结构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这种知识发展观并不符合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图式,对理论变迁动力的解释也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引入了另一种科学发展模型,即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从研究纲领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进行了重构,并且指出,国际关系学科中存在多种相互竞争和并存的研究纲领,拉卡托斯的知识发展模型可以被运用到对这些纲领的评估中来,这将对学科进步和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歧见丛生、远未成型、前景未卜的话题。即便如此,对于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观念基础进行反思并不为时过早。通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学派"背后所体现的观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学派"面临的观念困境在于:如果我们批判西方作为深层差异之外在表现成果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会株连到该内核的其他优势方面?在主张中国观念价值的同时,如何避免其潜在的弊端与危害?在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文化、文明和思想层面的崛起及民族精神革新之后,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提供思想的活水源头。换言之,对理论的建构者而言,与其循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弊端而思考建构理论,不如立足于思考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塑造强大的积极的个体、如何保持民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思考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去稍远,但却能够保证理论应用的品质及其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日趋走向体系层次理论建构的背景下,微观层次上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是否还具有理论上的正当性?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对这个学科的本体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首先从"层次分析法"和"施动者-结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正当性,进而对现有的国际关系心理学分析的研究路径进行梳理,最后指出心理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结合所存在的内在问题,以及微观理论和体系理论的结合对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新区域主义理论是针对全球化背景下“新区域主义”这一世界性现象提出来的,但其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冷战时的欧洲一体化理论,尤其是交流主义和新功能主义。目前,这一理论既形成了包括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自由政府间主义等理性主义理论、“新区域主义方法”、“世界秩序方法”等反思主义流派以及社会建构主义在内的多样化局面,又逐步呈现出建立在理论、历史、现实与比较方法之上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中的互惠:一项研究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互惠研究之于中国意义重大,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便是互惠关系和人情网络。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到国际关系中,大体构成了平等互惠与和谐世界理念。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国内至今尚未启动国际互惠研究。在西方,国际互惠已经成为一个理论话语,并产生了虽不算丰富、但仍富有启迪的研究成果。建构中国的国际互惠理论有两个前提:一是进行国际关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也就是要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二是评估西方已有成果。本文做的工作属于第二种,即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在肯定其意义的同时,重点指出其不足。这些不足可能是中国未来国际互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多边关系发展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多边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国际关系学界也把多边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中国对于多边主义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回避到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国的多边主义实践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中取得了重要成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只要能保持这一趋势,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关系就一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并为促进本地区的繁荣与稳定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继全球化理论之后,德国学者乔格·弗里德里希通过对“中世纪主义”的类比和隐喻方法,极富想象力地创造了“新中世纪主义”这个概念,作为分析“后国际”体系的新范式。新中世纪主义被定义为“一个由民族国家体系和跨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二元普世主义凝聚起来的权威重叠和多重忠诚的体系”。新中世纪主义对全球化理论的话语霸权构成了挑战,它认为全球化国际关系理论断定主权国家行将消亡的结论是十分偏执的,在后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和跨国市场经济是两种长期并存、相互竞争的普世主义,它们与社会行为体一起构成并行不悖的三大行动领域。新中世纪主义认为,缺乏无可争议的至尊权威是后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当代中国外交文化的先进性内涵.推动东亚政治合作是面向21世纪中国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重要步骤,它事关东亚能否崛起为世界重要一极.中国在东亚的多边主义战略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的东亚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东亚国家一直比较重视在"低政治"领域展开合作,但对"高政治"领域的合作却畏首畏尾,显得比较缓慢和迟钝.其实,东亚国家在战后初期就存在着大国主导"高政治"领域合作的空间.东亚虽然是世界主要的文明发祥地、战后各主要国家也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但是政治上的作用却未能很好发挥出来.相反,东亚却成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轻易得手和随意操纵的地方,特别是由于政治合作意愿淡薄,直接导致了东亚大国政治上的分散化和政治问题的频繁发生,进而也威胁到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中日关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解决朝核问题的多边主义模式应该机制化,这是东亚"高政治"合作的重要起点,而中国应该成为该机制化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特征与东亚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东亚区域内持续的稳定、和平与繁荣,既是21世纪国际.安全研究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并不能有效地解释东亚安全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未来有可能的发展趋势.如何发挥中国学者在东亚安全领域内的作用,在相当程度上并不是单纯借用已有的以"欧洲经验"或者"北美经验"为主体的国际关系理论,而是在以这些已有的理论为分析工具和参照物的同时,建立新的"研究计划",利用东亚安全研究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和"新特点",测试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唯如此,才能真正在东亚安全研究中创新,才能有效地发展出既能够更好地指导现实政策、又能提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水平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正名溯源、思想之旅、中国观念和作者的研究风格四个方面对张小明撰写的《国际关系英国学派:历史、理论和中国观》一书做了介绍和评论,认为该书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把英国学派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区间主义是国际关系的新实践,同时也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外学术界围绕地区间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动力与功能以及其与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尽管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西方的议程,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做出超越。就该议题的未来发展而言,比较分析和理论化应当是两大基本趋势。而对中国学者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把握地区间主义研究的共性与个性,并善于从已有的研究议程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需求的新的议程。  相似文献   

19.
编者的话     
正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传统方法,历史方法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尤其是通过将历史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不仅可以推动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时代背景下,学者们日益重视总结古代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经验,力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与话语体系,以期对以西方经验为主要依据的国际关系主流理论形成新的超越。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  相似文献   

20.
江西元 《当代亚太》2007,(12):20-27
在重构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想运动中,"新天下主义"代表了一派重要的思潮,但其立论不完全切合当前中国外交的现实需要.现代中华思想已由多种元素构成.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正快速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复合化.中国在基本完成塑造现代政治民族的任务后,开始重新认识和肯定自己固有的文化,向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复归.这将缩小中国与国际社会在政治上的差异,并增加中美两国在台湾问题上达成双赢战略妥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