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关键性选举"与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4,18(3):7-29
本文在对"关键性选举"及其在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评介,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及其对美国政治进程和2004年大选的意义.作者认为,新政政党体制的解体使两党选民基础的社会和地理结构、选民的政党认同等发生了显著和持续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美国选举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短期因素在美大选中的作用增大和造成两党在全国性选举中势均力敌的格局.2004年大选仍将是民主、共和两党间一场实力均衡的较量,九一一事件及布什政府所进行的反恐和对伊战争使美国全国的政治议程和选举议题发生了显著变化,此次大选的突出特点是外交与安全问题成为选举的主要议题.从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来看,在近期和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形成一党长期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格局.政党选民重新组合和政党选民联盟解体两种趋向并存将长期主导美国选举政治的走向.  相似文献   

2.
2010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自1994年国会选举以来取得的最为重要的一次胜利,本次选举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原因在于:经济状况未能如期改善引起了选民的愤怒和"反在职者"情绪、保守的茶党运动的兴起和蔓延、两党选民之间的"投票热情差距",以及中间选民转而支持共和党。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打破了民主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的政治格局,将对奥巴马今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牵制,并对美国两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2006年中期选举及其对美内政外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7,21(1):7-33
本文从选举政治的角度,在对美国2006年中期选举的政治环境、选举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民主党获胜的原因和选举结果对美内政外交的影响。文章认为,2006年中期选举是美国自1994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国会选举。民主党赢得全面选举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多数选民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接连出现的腐败丑闻的强烈不满,保守派对布什政府的开支和社会政策不满,拉美裔对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的移民政策不满而引起的对两党的支持发生异常变化所致。选举的结果对美国今后两年的政局和内政外交政策走向、对布什政府的国内政策议程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美国两大政党的基础选民及其结构、美国政治潮流和社会思潮的基本趋向没有改变。在布什剩余的任期内,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难以做出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4.
伴随政治极化一同出现的美国政治"种族化"现象在特朗普时代越来越严重。政治精英和选民根据种族议题划线,选择政党联盟,致使两党在种族意识形态上的差距增大,中间派消失。种族保守派与蓝领白人大量涌入共和党,构成共和党胜选联盟的关键选民。民权运动后,经济问题的种族化同白人身份政治相结合,加上两党"狗哨"政治的推动,使种族主义成为现代选举政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奥巴马时代"种族化"的溢出效应延续至今,是政治种族化加剧的重要现实原因。2020年大选临近,两党和民众在种族问题上预计将进一步两极化,这一趋势很难逆转,并将深刻影响美国政治的运作与走向。  相似文献   

5.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是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导致民主党选举失利的因素很多,其中民众对奥巴马支持率下降、对国家前进方向和联邦政府不能有效应对美国面临的外交、经济和社会问题的不满所形成的不利政治环境是主要原因。参议院控制权是本次中期选举两党争夺的重点。共和党夺回对参议院控制权所形成的两党分别控制白宫和国会的"分裂政府"格局将对奥巴马第二任期最后两年的政策议程形成掣肘,从而进一步加剧业已激化的府会冲突,导致更多的立法和政策僵局。选举的结果还进一步加强了共和党"南部化"的趋势,引发了民主党内部在政策上和策略上的分歧,进一步加剧州政治的"极化"。  相似文献   

6.
联邦制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政治运行和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联邦权与州权的消长变化是了解美国政治和国内政策制定的一个重要视角。奥巴马执政以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美国面临的一些国内政策关键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冲突加剧,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移民、教育、环保、选举权以及众多的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等问题上。导致联邦权和州权冲突加剧的原因,除了宪法对联邦和州分权规定的模糊性、州议会的立法特点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外,奥巴马政府的联邦制政策、州政治的变化、两党政治极化所导致的国会立法和政策制定僵局及其对州政治的影响是主要的原因。联邦权和州权冲突加剧为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带来新的变化,同时使美国的公共政策制定呈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经验的角度,探讨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经历对选民支持候选人决定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鉴于韩国政党政治历史不长,笔者将西欧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概念引入韩国社会。因此,本文以"和参照组的政治沟通"作为政治社会化指标,考察在2007年和2012年两次总统选举中韩国选民的政治社会化水平对支持候选人决定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韩国选民越是通过具有相同政治倾向的周围人实现政治社会化,稳定地支持同一政党候选人的倾向就越明显。这个结果意味着不同于以往不同居住地选民支持不同政党的惯例,韩国选民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加强与特定政党之间关联性的基础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8.
政党极化作为现代美国政治的特征之一,因其频繁引发议事僵局而吸引了学界的讨论和大众的担忧,有学者称其为"参议院综合症"。"参议院综合症"表现为多数派和少数派之间的阻挠与限制模式,其产生原因在于美国宪法赋予了参议院极大的规则选择自由,而参议员在政治实践过程中追求自身和党派利益,导致日益严重的政党极化。参议院的政党极化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意识形态极化和政党竞争加剧。将政党极化放置于美国的历史中考察,政党极化的根源是宪法,其实质是围绕如何解读社会契约的阶级斗争。在政治实践过程中,精英驱动-民众回应模式是政党极化"自上而下"的强化过程。当今美国政党极化引人侧目的原因是,政党对政治"游戏规则"的认知有了差异,即对何为民主的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9.
孙哲  沈国麟 《美国研究》2002,16(2):64-78
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选举中候选人竞选策略和媒体作用的具体描述,分析了媒体作为美国政治的交流工具在国会选举中的作用.作者特别就美国中期选举的一些特点,探讨了候选人与选民沟通的主要途径,揭示了现代国会选举中的"市场化"倾向和媒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还结合国会选举制度改革与媒体之间的积极互动和重重矛盾,阐述了美国政治中媒体"操纵"国会选举的一些具体方法和原因,指出了美国国会选举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6,20(2):7-33
在扼要论述总统选举与政策议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对布什第二任期的国内政策议程及其出台的原因、实施前景和对美国政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布什在第二任内力图把施政重点由反恐和伊拉克战争转入国内,而国内政策议程的重点则放在社会政策立法的推进和实施上。布什提出的建立“业主社会”主张既是其第一任期国内政策的延续,又是一个比“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立法计划更为庞大的政策议程,目的在于巩固和扩大共和党的选民基础,保持共和党在全国性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布什在第二任内提出如此庞大而保守的国内政策议程,既有政党和选举政治及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动因,也与布什保守的价值观、政治理念和个人抱负分不开。布什第二任内的国内政策议程的推动和实施将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对美政治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2008年大选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美国2008年大选奥巴马和民主党获胜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大选结果对美国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奥巴马政府内外政策的趋向.文章认为,2008年大选是美国选举政治史上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历史性的选举.奥巴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严重衰退,选民对布什处理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不满,以及奥巴马作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非洲裔总统竞选人所激起的黑人、拉美裔和年轻选民的投票热情.大选的结果将对美国政治走向和美国社会的种族关系产生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中左将是今后四年美国政治的基本走向.民主党16年来第一次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公众的期望和支持率高,这些为奥巴马政府实施其内外政策主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它仍然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翟迈云  李庆四 《美国研究》2023,(3):91-114+7
美国正深陷一场“冷内战”之中,极化与统一国家故事的衰败同步发生,围绕“谁是美国人”,美国正在呼唤一种新的国家故事。在人口结构持续变化,社会经济不平等难以扭转,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出现重大分歧的背景下,两党聚焦种族议题,在国家叙事上全面差异化,更趋极端化,以对历史叙事的争夺为核心,将选举、执法、教育等多个议题广泛勾连。2022年中期选举中两党不断调整自身叙事策略,共和党将矛头对准“批判种族理论”,动员独立选民中的家长选民;民主党则延续“反白人至上”叙事,借堕胎议题转移选民焦点。由于“美国梦”故事的失效与“盎格鲁-撒克逊”故事的弱化,今后两党围绕国家故事的争斗仍将长期延续。其带来的结果是对内群体间敌意不断加深,社会矛盾显著增加,经济阶级矛盾被政治话语遮蔽;对外将分散美国用于国际事务的力量,美国模式吸引力下降,美国更难借白人文明拉拢组建“盎格鲁-撒克逊联盟”。  相似文献   

13.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从应对"9·11"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劲松 《美国研究》2003,17(1):7-29
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是一个值得专门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政党制度特点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第107届国会与布什总统应对"9·11"恐怖袭击,建立国内安全体系的过程,借以从两大方面论证美国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即同一执政党内部,执政权如何配置?分裂的政府中两党各行使哪些执政权?两个执政党如何处理相互关系?最后,本文探讨了美国政党的执政方式与民主和法治的关系.作者认为,宪法规定的民主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的民主制度,才可能实现.同样,宪法规定的分权制衡制度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党内和党际分权制衡制度,才可能实在地支配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从本文所分析的应对"9·¨"的过程看,美国两党的执政方式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民主、分权和制衡制度,这是它长期实行而不易改变的基本原因.反过来,长期以来美国宪法关于国家权力的规定能见诸实施,要归功于两党所奉行的民主、分权和制衡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15.
希拉里与佩林:妇女运动、性别政治和美国总统大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2008年总统大选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指出这次总统大选在美国性别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认为,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总统大选是基于美国妇女运动前两次浪潮取得的政治成果,即女性取得投票权和妇女参政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她们的参选也是美国妇女运动努力与美国党派政治进行互动的一个结果.希拉里的参选反映了美国主流妇女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民主党结成政治联盟的现实.民主党对女权领域重要主张的吸纳及对女性参政的支持,是希拉里得以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的重要因素.而佩林的参选则反映出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女性选民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越来越受到政党的重视.她获提名是共和党试图吸引女性选民,以抗衡民主党在女选民中的传统优势而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一 绪 论2 0 0 0年以后 ,韩国选举中出现的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因特网被积极地用于选举过程之中。对于政党和政客们来讲 ,因特网是一个进行有效选举活动的手段 ;而对选民来讲 ,因特网正在成为一种参与政治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利用因特网进行政治参与的选民逐渐增加将能够带来克服既存代议制民主的局限性、扩大民主参与度 ,因此成为人们新的关注对象。在 2 0 0 0年第 16届总选中 ,以市民团体的推选运动及政治参与为起点 ,在政党公职候补人选举过程中 ,引进了自下而上的公荐制度 ;同时在推出大选候补人选的预选中 ,通过利用因特网进行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于民粹主义崛起的原因分析大多基于认同政治的视角。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义政党的案例表明,认同政治和利益政治共同建构了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认同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义政党淡化意识形态的左右之分,不断地强化身份"认同",区别"自我"和"他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民族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的政党。从利益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义政党尽管不再以阶级动员为主要手段,甚至尽力回避"阶级""阶层"等词语,但"人民"与"精英"的区分使其成功吸引了社会转型中的受害者。选举结果表明,中下收入者是民粹主义政党的主要支持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和中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化趋势为它们提供了丰沃的社会土壤。正是通过认同政治和利益政治的双建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义政党强化了底层民众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认同,把草根性的政治参与转换成自己的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编后     
《美国研究》2004,18(3)
今年 1 1月即将在美国进行的大选 ,是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在美国进行的第一次总统选举。此次大选有哪些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民主、共和两党在内政、外交上的主张有哪些区别 ?九一一事件、反恐战争、美国目前在伊拉克所面临的困境、伊拉克不断发生的绑架人质事件、阿拉伯世界普遍的反美情绪、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等问题 ,对此次选举和美国社会及政治议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些都是美国问题和国际问题研究者颇为关注的问题。本期专论中 ,张业亮的文章以“关键性选举”及其对美国选举政治的作用为切入点 ,对美国选举政治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他认…  相似文献   

19.
在2010年中期选举中,共和党借助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夺取了众议院的控制权,大幅缩小了在参议院中与民主党席位的差距。共和党取胜的竞选方法包括:成功地将全国性议题与地方情况相结合,推出高素质的候选人,以及合理地使用竞选经费,集中力量制造角逐选区。此次中期选举的结果加剧了两党政治立场的极端化,增强了共和党的政治影响力,加大了奥巴马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内政策上的难度,并将由于选民态度的变化、国会及其委员会的构成和领导人的变动,而对美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2012年的总统大选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04年台湾"总统"选举是决定台湾蓝绿政治版图变化和政党结构重组的"世纪大战".为了赢得选战胜利,蓝绿双方都押上了全部身家性命,全力投入这场生死拼杀.尽管这场选战到目前为止仍是势均力敌的"割喉战",选情呈拉锯和胶着状态,最后究竟鹿死谁手还难以预知,但这次选举结果无疑将不仅决定今后台湾各派政治势力的消长,更关系到未来台湾政局和台湾前途走向,并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