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本文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亚一体化发展的条件以及发展缓慢的原因.传统的地区一体化理论范式存在其合理内核,但不足以涵盖所有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中亚地区的一体化需要具备综合性、无霸权和机制化等条件,可以把这种新地区主义模式称为"战略一体化".中亚地区一体化机制建设的过程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上述中亚地区一体化的条件并没有完全具备,导致一体化机制建设进展缓慢.中亚地区的重要地区性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在前期成果、合作领域、合作理念、机制化建设等方面为中亚一体化提供了条件,与中亚新地区主义模式的本质特征相契合,在中亚的地区一体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将为中亚的一体化机制建设提供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中亚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处于国际劳动分工和国际经济中不利的"外围"地位。国际经济危机使得外围国家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机会。中亚国家超越"外围"地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在独联体欧亚一体化空间内的合作,特别是中亚国家间的次区域合作来实现。中亚国家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单个国家无法有效解决。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客观、自然的进程,符合中亚各国的国家利益。中亚经济一体化的优先领域是:水和能源、贸易与经济、交通等。中亚各国的政治意愿以及财政资源能力,是中亚能否从外围到中心、能否在中亚地区一体化上取得成就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20年后,几乎所有的前共产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然而,仍然有些转型国家在这一进程中落在后面,其中就有前苏联的5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对于这些既不同于俄罗斯和东欧,更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来说,实现转型没有明显的参照模式.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在东亚地区取得成功的"发展型政权"是否也能够为中亚经济体的发展提供一个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亚一体化进程经过20年的实践,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中亚国家间的合作逐渐被竞争与防范所代替,呈现出停滞的局面。宏观层面的宗教文化、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以及微观层面的民众区域认同,有助于分析出现这种困境的原因。具体而言: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区域整合力不高,不能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政治思想;中亚各国国内的政治文化阻碍了中亚国家间的相互依赖;中亚学者缺乏区域一体化理论研究,民众缺乏"中亚认同"。这些文化因素共同导致了中亚一体化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6.
1995年5月一6月前苏联期期前苏经联济过渡与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程锐前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王学鸣编译欧亚观察今日东欧中亚95。395一3独联体期期期期期期期期,d CO nj心口咋七八」 ……二dl﹄J二d比dl勺口dOUO甘O甘n口O口n口试析独联体的一体化小林于莉浅析独联体国家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原因及前景苗永华试析独联体国家经济关系的新特征解超步履维艰的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张丽君孙斌艺独联体的武装冲突地区赵振英译独联体经济重新一体化趋势陈兰芬译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联系王兵银关于独联体一体化问题王兰今日东欧中亚今日东欧中…  相似文献   

7.
孙超 《俄罗斯研究》2021,(6):140-164
2021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周年.在"上海精神"的引领下,上合组织在发挥功能合作、增进民心相通、构建集体认同等方面表现出色.相比之下,欧盟在中亚推进的"规范性外交"却遭遇诸多瓶颈.因此,欧盟也在调整其中亚政策.2019年,欧盟启动全新的中亚战略,将"连通"作为核心理念,推动中亚扫清基础设施建设的连通障碍和制度障碍,"涓滴"欧洲化的治理模式.但这一新战略的推进存在较大的难度:一是缺失地区合作的双赢思维,导致有效多边主义难以实现;二是过分强调地区治理的条件性和规范性,束缚了合作的灵活性;三是集中关注民主和人权议题,引起中亚各国的普遍不安.在国际大变局下,欧盟的中亚治理需摒弃零和思维,将上海合作组织视为伙伴而非对手,才能推进中亚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中亚地区格局不能使用"大博弈"的模式予以解读,复合的权力结构模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崛起的中国、强大的美国以及区内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起构建了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中亚国家从国际政治行为客体到日益具备行为主体特征的身份转变,是形成这种地区格局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以一种合作性的多边主义为原则,推动各方以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实行开放型的合作,营造和谐的中亚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自独立以来,中亚国家的边界管理一直无法有效保障该地区安全,也未能起到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欧盟为保证在中亚的能源和安全利益,积极推广欧盟边界一体化管理经验,主要通过BOMCA(边界管理)和CADAP(毒品行动)两个援助项目予以实施.欧盟援助下的中亚边界合作已初具规模,其最终目的是将中亚国家边界与其东部邻国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再将东部邻国边界与欧盟边界有机连接起来,形成从欧盟到中亚统一而有效的边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孙超 《俄罗斯研究》2019,(5):108-140
独立伊始,中亚就面临着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任务。西方主流学界创造了中亚研究的核心概念体系与命题,强调中亚政治分析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二分法,夸大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甚至将新庇护主义模式作为解释中亚政治演进的核心内容,忽视中亚国家在国家建设中制度建设与制度互融的成就。制度构建不仅是中亚政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亚政治现代化的关键。通过不断发明和建立新制度,同时将非正式制度权力网络融入正式制度,这些是中亚现代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一些中亚国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心化国家(centralized states)发展模式:减少地方主义、族群矛盾以及部族政治给现代国家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同时,吸纳地方政治精英以增强国家能力,发展象征符号来凝聚共识,构建国家意识形态以重建合法性。中亚政治突破了制度正式/非正式二元逻辑,正在形成现代中亚政治。  相似文献   

11.
欧盟和东盟的合作是地区间组织的合作,其合作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一体化组织与最强的发展中国家组织.近年来东盟和欧盟的合作成效显著是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的.作为地区间组织合作的新模式,它们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机制,如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AEMM)、亚欧会议(ASEM)和东盟地区论坛(ARF),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试对欧盟和东盟合作的动因、机制及前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论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领导权问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最近几年,东亚一体化的问题被提到了东亚各国领导人的议事日程,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东亚各国别无选择,只能加强本区域的经济合作,以促进本区域的繁荣和发展.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不能不面对领导权或叫主导权的问题,这个领导权或叫主导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别人任命的,而是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浪潮中被各国推举出来的,她不仅要有推动本区域各国合作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奉献精神,愿意为本区域合作发展做出一定的牺牲.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多元化,决定了该地区一体化进程中领导权问题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不断加快,合作领域日益拓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标志着我国在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本文在比较中国与东盟各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借鉴欧盟税收协调的经验,提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步骤和主要内容,并重点分析了税收协调的效应,最后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具天书 《当代亚太》2012,(1):98-117
本文认为推动韩中日三国的合作是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的关键所在。原因不仅在于韩中日三国经济占整个东亚地区经济的比重较大、对世界的影响力极为重要,还在于韩中日三国间开展经济合作的难度较大。中国学者大多认为,由于历史问题、领土纷争、政治制度差异以及区域外美国势力的干预,韩中日三国间缺乏信任。而这一系列的因素正是阻碍东亚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障碍。本文认为,欧洲整合的历史经验即新功能主义理论,值得东亚地区学习与借鉴。韩中日整合的示范作用,势必外溢到整个东亚地区,进而带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从而最终实现"东亚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深度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含义、动因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深度一体化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新趋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注重推进深度一体化战略,深化与中国FTA战略相适的伙伴国的经贸联系,配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逐渐减轻对现有主要贸易伙伴国构成的较为单一的外部市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16.
Following the financial turmoil in Asia and Russia, Latin America has suffered dramatic setbacks, including major economic slowdown, threats to democratization, and worsening social conditions. For the medium term, neither prosperity nor political stability are assured, says Abraham F. Lowenthal, founding president of the Pacific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Los Angeles. Lowenthal identifies three positive shifts that have occurred in the region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 convergence among economic policymakers on the main tenets of sound policy; an even more widespread embrace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s an ideal; and a growing disposition on the part of Latin American nations toward pragmatic coopera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prospects for further cooperation are discussed, together with analysis of the driving forces for proliferation of free trade areas (FTAs) and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PTA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arrangements. The evolution of the key features of such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s are outlined and the challenges and issues facing more extensive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re reviewed.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recommendations for bringing about a viable, effective East Asian economic community that will benefit member countries and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global trade.  相似文献   

18.
More and mor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immigration is conducted in an exterritorial form that is beyond the territory of destination countries. The visa procedure in embassies and the reliance on carrier sanctions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of transit or within the EU’s Schengen area aim at conducting control before migration flows reach the respective country of destination. As all these control practices require the delega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the paper identifies four types of exterritorial migration control by relying on a principal-agent framework and develops an analytical frame for studying this type of migration management. Within the visa procedure, exterritorialization is achieved by delegation between different agencies and ministries of countries of immigration. The delegation of control to transport enterprises enables exterritorialization by incorporating private actors. Delegation between sovereign nation states is the mechanism for both the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of transit as well as within the EU’s Schengen area. From a principal-agent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ogics of delegation, the actors’ rationales as well as the resulting costs of shifting migration control to places beyond national territories.  相似文献   

19.
East Asian regionalism is emerging starting with a process of “ASEAN plus three” cooperation and moving to a final East Asian Community. The foundation of East Asian regionalism lies in increasing regional common or shared interests. The significance of East Asian cooperation and integration is its developing process. “10?+?3” framework is not just a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cess but also ha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The process of East Asian cooperation plays a dual role in community building: reconciliation among the countries, and cultivation of each member itself. The major role of regional institutional building is peace making through cooperation under a regional framework.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crucial for East Asian Community building.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亚太地区当前格局问题,中俄双方学者均认为美国与欧洲先后陷入危机,未来5至8年将呈现收缩态势,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全面衰落。俄方学者认为,在欧美因为经济危机陷入衰退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经济体却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长势头,国际经济中心已经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政治中心也将会向亚太地区转移。中方学者则认为,美国处于相对衰落的过程,而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大国同时崛起,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国际权力出现扁平化,竞争的中心向亚太地区加速转移。在亚洲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美国主导的军事同盟体系已不适应亚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俄方认为,2011年,美国重返亚洲,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加强在本地区的军事同盟体系,大有围堵中国之势。俄罗斯融入亚太需要和平的地区形势,建议在中、俄、美之间建立三边安全机制,为本地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认为,在新的地区形势下,应当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秩序,欢迎并愿意协助俄罗斯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区秩序应当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与亚洲国家多样性相适应的。在积极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安全议程。俄方学者认为,欧洲深陷金融危机,短期内不能解决,俄罗斯经济发展重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着力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欢迎美国、欧洲、中国等世界各国和地区参与。中方认为,远东西伯利亚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并且与中国经济互补性较高,在两国政府的主导下,已经进行了一些合作。随着俄罗斯"东进"战略的逐步明确,双方可以在项目开发、投资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挥双方比较优势,深入合作。在中亚地区,美国撤出后的阿富汗将成为本地区新的安全威胁,加上原有的三股势力,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担忧。俄方认为,应当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优势,密切关注阿富汗形势,加强与印度等周边国家的合作。中方学者认为,应当发挥上合组织在安全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解决中亚问题的根本,还在于通过经济合作使中亚国家走出贫困,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应当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下的经济合作进程,与欧亚联盟等本地区其他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