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1]我们要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为基础,实现两者融合发展,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执政战略和执政方法的重大跃升。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多重表征中,“治理高效化”是最基本的架构,而治理的高效化又有赖于迅速、有力且准确地执行制度安排,因此公共政策执行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层表征。作为国家治理核心主体的政府,必须在执行刚度、...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渠道。按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精准把握人民政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三个定位。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简言之就是依法治国。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也要通过推进...  相似文献   

5.
国家治理需要催生了智库的产生,智库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一定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够不断引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法治是现代文明社会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推进法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改革创新,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充分发挥党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是加快和保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努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一重要思想,阐明了人民政协同国家治理的内在联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肯定了人民政协的重要政治地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政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充分彰显了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特色和优势。实践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离不开人民政协作用的发挥,人民政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依托,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为引领,以中国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为基础,探索形成旨在推动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行稳致远的独特新型城市治理模式,既有与全球所有城市相同的治理特征,更具有基于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鲜明特色。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城市治理实践在公共服务供给、治理体制运行、城市结构分异、民众公共意识、风险韧性治理、城乡跨域协同等方面面临问题与挑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应以推动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以系统化、融合型党建为引领的城市治理新体系,通过政社合作共治和上下结合的社会化评价模式,推动实现包容共富型治理、整体性治理、数字智慧治理以及德法共治的融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逻辑必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民主政治建设的程度。无论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还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价值契合、功能适配与路径耦合的相融相通性。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的辩证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保持定力与改革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央总揽全局与地方谋划一域的辩证统一、发扬民主与科学集中的辩证统一这五大关系。将作为价值层次的民主转化为具体的程序和机制,必须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政治前提下,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发挥中国之治的显著制度优势,不断提升民主质量和国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0.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在不同学科中体现出不同的研究特色。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要发挥其指导性作用,亟须了解其他学科国家治理研究的内容和特点,以形成学科对话。本文以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走向三个方面,比较2013年至2018年政治学、行政学及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11.
多重制度转型改变了传统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成为转型国家制度改革的目标.国家治理模式重构的进程异常复杂曲折,转型国家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治理危机.尽管不同国家的制度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重构路径存在差异,但协调政府、市场与社会间的关系依然是其转型深化阶段国家治理模式构建的关键.对转型国家重构国家治理模式的进程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选择更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模式构建战略.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有关“中国之治”的探讨业已成为学术热点。作为一种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中国之治”的本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与路径依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制度现代化建设,核心是确立正确的制度现代化价值取向,树立和强化制度人民化、制度民主化、制度法治化、制度公正化、制度科学化、制度合理化、制度协同化、制度公开化、制度稳定化、制度可行化等十大理念。  相似文献   

13.
《治理现代化研究》是由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主管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导向,活跃学术思想,积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努力为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作出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善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广出审〔2017〕8238号文,2018年《领导之友》正式更名为《治理现代化研究》。《治理现代化研究》由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研究内容,向专业性学术期刊方向发展。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导向,活跃学术思想,积极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与“社会中心主义”理论视角下“印度现代化进程缺乏领导力量”的结论不同,本文认为,在“主权塑造”和“国家建设”两个现代化阶段,国大党始终是主导印度国家制度变迁的组织力量。国大党领导的印度现代化进程符合“政党中心主义”的特点,其经验启示:在后发国家革命型政党主导国家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有社会基础广泛的人民性政党才能...  相似文献   

17.
国家治理模式是国家基本治理制度的整体浓缩与外在表征。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不同于西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它植根于历史悠久的国家治理文明,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锤炼,具有"利益超越型执政党""追求民意最大公约数的人民民主""基于信任的有为政府"和"一元为主、多元合作的治理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优势是具有集成性、高效性、吸纳性和自主性特性的结构性优势。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认同,对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意义重大,必须增强国家治理优势主体内容的认同,消除国家治理优势理解上的认同偏颇。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的认同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认同奠定实践基础,深化在具体体制机制、运行环节和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认同的入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继欧洲难民潮和北美非法移民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后,东南亚也爆发了严重的移民危机。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的将移民视为威胁的"安全化"行动不仅无助于移民危机的消解,反而加速了危机的升级,成为对地区稳定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挑战。认识到移民政策"安全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东南亚各国开始寻求加快推进移民的区域治理,由此产生了地区国家"安全化"行动与"区域化"进程两者并存的发展态势。然而,在区域化进程中,东南亚诸国面临治理维度发展失衡,政策行动上存在共识缺乏和能力制约等挑战。为此,东盟需要突破当前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安全化"反应模式,实现均衡治理和统一行动。作为东盟的重要邻国,中国应积极研究对策,加强多边合作与协调,维护地区稳定与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