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应琛 《新民周刊》2012,(20):46-47
我建"西辛庄市"就是圆了农民的"城市梦",农民想当市民,想享受城市的生活啊!在民生医院他的办公室内,李连成脱掉拖鞋,盘坐在沙发上。每当说得兴起时,李连成总会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配合着身体的动作,比划着手势。他还会不时问一下记者,是否听懂了他带着浓重濮阳口音的普通话。采访中,李连成声音震屋、态度诚恳,努力地解释着他心中...  相似文献   

2.
我是您学生     
安谅 《新民周刊》2020,(1):80-80
第一次见面,是在明人签名赠书的活动上。那是一位矮胖的中年男子,圆脸、毛稀、薄唇,细小的眼睛,目光不可捉摸。"老师,能为我签个名吗?"这种场合,叫老师是一种尊称。明人微笑点头,接过他递来的书,在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能不能也写上我的名字?我叫李惠,您可以写‘李惠同学’!"他的态度诚恳,又千恩万谢,明人不忍拒绝,不过,心里却生出一种莫名的虚无之感。  相似文献   

3.
萨特确实有一种乱伦意识。在自传《词语》中他直言不讳地说:“大约10岁时,我读了一本名为《横渡大西洋的客轮》的书,十分着迷。书中有一美国小男孩和他的妹妹,两人天真烂漫,彼此无猜。我总是把自己想象为这男孩,由此爱上小女孩贝蒂。很久以来我一直梦想着写一篇小说,写两个因迷路而平静地过着乱伦生活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许雪萍 《新民周刊》2020,(17):95-95
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在我家里和她们秘密对话,了解她们的生命细节。利用周末读完了《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这本甫一出版便颇受好评的书,是真的好看。但用"好看"来定义对一本书的感受,好像显得草率了,想想应该是词不达意。《三种爱》写了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乔治·桑关于爱的生命故事。她们被作家张翎从法国的诺昂镇,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美国麻省的艾默斯特镇邀请到一本书来,而我通过阅读这本书,得以在这个暮春时节.  相似文献   

5.
王晓涓 《新民周刊》2012,(47):78-81
法国画家高更在1897年创作了他的巅峰之作,名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全世界的哲学家都一直热衷的发问。这些发问也时常困扰着我。家是港湾,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个人的情感可以折射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共通的情感。岁月更迭,我们家庭中旧的物件已经不多见,而当今的家庭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对传统家...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忽然就有了60多天的自主时间,不期然就有了一次特殊的阅读经历和感想。60多天的阅读经历之所以特殊,一是阅读时间难得的充裕,二是阅读内容难得的随机,三是阅读方法难得的随意。总之,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完全自主,读与不读,读什么,怎么读,没人规定,没人催促,更无强迫,实实在在称得上是"我的世界我做主"。  相似文献   

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0,(17):92-92
在我的美食词典里,丁蹄就是枫泾古镇的同义词。第一次吃丁蹄还是在三十多年前。参加某杂志社笔会,大巴在枫泾服务站稍作停留,我买了一只大名鼎鼎的丁蹄。回到家里,打开荷叶包,快刀切片,对着阳光一照,肥瘦之间夹着皮冻,竟有琥珀般的美艳。老爸感叹道:想不到丁蹄还在!他上一次吃丁蹄是在"大跃进"时代。  相似文献   

8.
苗炜 《新民周刊》2022,(26):77-77
他在《浪漫地理学》中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想一想。说起英国人写殖民报告、写博物志、写游记,画各种植物动物,甚至开出了一个分支。我知道有两本书很厉害。一本书叫《走向圣城》,作者理查德·弗朗西斯·伯顿,受皇家地理学会的资助去麦加朝圣,他觉得英国对阿拉伯半岛东部中部所知甚少,他不能容忍英国的知识上有这样的空白。1855年,《走向圣城》出版,接近1000页。  相似文献   

9.
"第三罗马说"与"中国论"是俄中两国在民族意识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自我身份定位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并非菲洛费依或石介个人的观点,而是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对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察和投射。它们是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观念,是对自我、他者认知的一种符号体系。在"第三罗马说"的"我-他"对立认同建构中,他者是认知自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缺乏他者,"我"的身份辨认则无从谈起,在对他者的征服或救助中,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才得以彰显。而"中国论"中的"我"与"他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自我封闭的华夏自我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我"的作用和地位是文明程度和道德伦理确定下来的,无需对他者给予过多关注,甚至无须与之交往,他者未必是被认知或被征服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政协委员"交作业",这在人民政协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是一件新鲜事。做好"委员作业",写好履职报告,既是新时代对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一场考试,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考验。如何把委员作业完成好,成为我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沉甸甸的任务,时刻提醒我不能忘记政协委员的身份,更不能忘记政协委员的职责。回顾一年来的履职过程,自己倾力倾情答好政协委员的"四道作业题"。  相似文献   

11.
纽约幻影     
苗炜 《新民周刊》2012,(4):87-87
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理解一个城市,我好像坐在幽闭的船舱中,看那些陈旧的书,借着文字搭建出一座空中楼阁。有个笑话,说纽约的一个姑娘,在港口与一水手私奔,要去看看花花世界,水手把姑娘带上船,藏到船舱里,每晚与姑娘幽会,告诉她船还在航行,欧洲还没有到,有一晚幽会完毕,水手上到甲板上,舵手问他:"你还没告诉那姑娘,我们是...  相似文献   

12.
思郁 《新民周刊》2012,(37):90-90
我们经常说,历史学家应该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保持一种客观的距离,以免让自己的感情影响自己的判断。但在那些细致的部分里,我们仍然能察觉出一个历史学家对他挖掘出的细节的热爱。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曾经说,写文化史最严重的一个困难就是,为了让人便于理解,必须把那些伟大的知识发展过程分成许多单一和往往近似武断的范畴。在我的阅读...  相似文献   

13.
甘均先  毛艳 《法国研究》2003,(1):90-101
蒙田 (15 33— 15 92 )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一位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含有非常浓厚的怀疑主义特质。早期蒙田奉行的是禁欲主义 ,后来逐渐转向怀疑论。 15 75— 15 76年间 ,他开始写《为雷蒙·塞邦辩护》一文 ,并于 15 80年在《随笔集》第二卷出版。这篇文章被威尔·杜兰称作“最具毁灭性的论文之一 ,而且可能是现代文学中怀疑论的最具体表现”[1](P312 )。也就在写这篇文章期间 ,他将“我到底知道什么 ?”这句座佑铭刻在他的印信上。可以说 ,蒙田精神上的怀疑危机就在这个时期开始表现出来 ,并渗透到他的不成系统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范荣 《法国研究》2014,(3):52-56
在杜拉斯的作品中,音乐无处不在,并经常行使叙事功能。音乐与书写结合,表现文字无法达到的意象境界。音乐融入文字,使文字成为充满声音与隐喻的语言,并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其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她的文本语言不仅可以阅读,更是一种听觉语言,是音乐,是形式也是内容。  相似文献   

15.
驾校惊魂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12,(20):82-82
我们……都要好好记住这张照片。他声音沙哑且罕见地正经。一刹那,我怔怔地看着他,突然很想叫一声"师父"。学校远在剑川路。去授课,非走"莲花南路"不可,而这莲花南路就两类车让人发怵。一是土方车。当下的土方车都是高富帅,谁捱着谁中彩;一类是驾校车,亦即"教练车",醉汉一样晃荡着,对它的害怕,我甚至超过土方车,因为如同狂人执...  相似文献   

16.
七日谈     
《新民周刊》2012,(27):8-8
我在祖国各地走,我发现最大的差别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里。你到欧洲去,到韩国,到日本,确实人家的农村是锦绣河山。我们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村庄被垃圾包围着。我一路走下来,感受特别深。现在,我走了一圈,得出的一句话是:"祖国啊母亲,你为什么这么脏?"语出作家刘震云。  相似文献   

17.
饥饿游戏     
孟静 《新民周刊》2012,(24):81-81
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下一步想做什么。结果经常是导演其实没想做什么,是我想得太多。我看电影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过度解读。导演这边讲着故事,我在下面嘀嘀咕咕,猜测着他  相似文献   

18.
老曹酷评     
曹景行 《新民周刊》2012,(35):15-15
@东方早报:中国企业家陈光标在8月31日出版的美国《纽约时报》上打出半个版面的中英双语广告,向世界声明"日本右翼分子正在侵犯中国钓鱼岛"、"钓鱼岛是中国的"。陈光标在广告中出现的身份是"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老曹:好,有钱就得这样花。@邹恒甫:我笼统地写北大院长系主任教授在梦桃源淫乱当然是太夸大了,我当然是指我了...  相似文献   

19.
郑若麟 《新民周刊》2012,(50):16-16
当不求甚解的外交官或记者写出谬误信息且广泛流传开来后,则往往以讹传讹、越传越"真"。我在法国出版的《平凡的中国人》一书中曾调侃地写道:与法国人聊上十分钟,他就会滔滔不绝地来告诉我中国到底是怎么回事!喜欢教训他人是某些法国人的天性。但我没想到的是,现在也有越来越多从未踏足法国的同胞,也来向我解释究竟法国是怎么回事!最近...  相似文献   

20.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12,(34):34-35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东西,比如人性的独白,比如社会的炎凉。我想,这些东西是人类永远需要关注的命题,因此不存在"过气"的危险。他被誉为"百年一遇的作案高手"。也许是高处不胜寒,他看上去多少有些忧郁,心中藏着太多凶杀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