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俄罗斯归属于欧洲还是亚洲的问题,传统上公认的解说有: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不同于亚洲;俄罗斯是一个欧亚国家。这些观点各有道理,但需细化。下面几个论题将有助于对俄罗斯属性的进一步认识:1)俄罗斯不仅是一个欧洲国家,而且是一个欧洲帝国。2)激进的欧亚主义者不反对俄罗斯的欧洲性,但反对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帝国。3)欧亚主义者宣称俄罗斯—欧亚不是亚洲的一个部分。欧亚主义者将欧亚理解为与欧洲或者亚洲完全不同的文明。4)欧亚主义者重新将俄罗斯—欧亚视为一个潜在的殖民地,而俄罗斯的使命是反殖民的领导者。  相似文献   

2.
1920-30年代,有一批俄侨知识分子务实面对苏维埃化了的俄罗斯,力图重建关于俄罗斯帝国——苏维埃国家之认知,因而出现了欧亚主义运动。以特鲁别茨柯依为代表的欧亚主义思想家们,并非在海外闭门造车,而是立足于复杂的历史经纬,具体论述了欧化治理方式的不合时宜性,包括俄罗斯文化和欧洲文化之差别、俄罗斯东正教与欧洲基督教之不同、俄国地理位置的跨欧亚性等。他们还以此来证明苏维埃制度的合法性,肯定其终止欧化进程的必要性和意义。俄侨知识分子的构成复杂,关于欧亚主义的相关论述也充满了矛盾。数十年间,欧亚主义思潮在苏俄境内默默无闻,可是在后苏联时代,随着白银时代和俄侨文化遗产的再发现,以及俄国融入欧洲的过程困难重重,它却在俄联邦各阶层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乌冲突持续,给欧亚地区和整个世界秩序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深远的影响。俄乌双方在冲突爆发后进行了六轮谈判,在技术性问题上有所收获,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劝和促谈,但美国希望通过这场冲突纾解内部矛盾,强化同盟体系,这是这场冲突发生与持续的重要原因。国际秩序进入动荡变革期,俄罗斯认为主权至关重要,自身在这一时期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尝试在这一时期塑造新的国际格局分野,以形成有独特自我意识的文明与“俄罗斯世界”。俄罗斯的这些国际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俄乌冲突之下的国际秩序。这场冲突还引发了大国能源博弈,对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全球经济复苏、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构成巨大冲击,也对能源转型、绿色议程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全球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在评估全球能源变局的现实与潜在影响的基础上,主动采取了一系列内外应对举措:在欧洲方向,继续维持对欧能源供应;在中东方向,重点拓展与能源大国的多样化合作;在亚洲方向,巩固能源出口的亚太传统市场,大力开辟新市场;在欧亚方面,布局构建统一的欧亚能源空间,重点强化欧亚大陆东端、北部方向的能源合作与开发。  相似文献   

4.
欧亚经济联盟作为新型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已经客观存在,并对中国及欧亚周边地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运行五年来,欧亚经济联盟并未实现大的发展,但也未半途夭折。文章通过分析欧亚经济联盟理论基础和运行实践得出:欧亚经济联盟是欧亚地区自身特点与欧洲一体化先进经验的结合体,组建其的重要经济动因是在长期低油价情况下,能够共同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解决本国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境。以欧亚经济联盟为机制载体的欧亚一体化更是俄罗斯强国战略下的"引领式一体化",是俄罗斯面对东西方地缘政治经济压力,为拉紧周边中小国家而推行的"维系式一体化",也是俄罗斯周边中小国家的"追随式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在中短期内将继续保持低速前进,从商品共同市场逐步向能源共同市场迈进;从长期看,其一体化发展水平将低于欧盟,但高于东盟和南方共同市场,国际影响力将大于独联体。因此,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中,面对新生的欧亚经济联盟,中国在欧亚战略选择中应充分认识到:首先,在与发达经济体实现"良性脱钩"的过程中,欧亚经济联盟是可以争取的支持力量,而在处理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尤其与欧亚新兴经济体的关系时,欧亚经济联盟及其主导国俄罗斯是需要战略协作的对象;其次,与对美关系不同,俄罗斯则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压舱石"。中俄关系始终是推动"一带一盟"对接合作,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新欧亚主义源于多种思想流派,其中俄罗斯当代思想家亚历山大·杜金不断从西方政治思想和俄罗斯传统思想中获取他所需要的反自由主义成分,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新欧亚主义,其新欧亚主义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地缘政治思想。进入21世纪,杜金将其新欧亚主义赋予了"后现代"色彩。杜金的所谓"多极世界理论",接续他的新欧亚主义大陆地缘政治思想的主旨,即"大陆-海洋"两种文明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全球化时代的新国际秩序设想。帝国模式是杜金给俄罗斯自我认同的定位,也是其"欧亚联盟"设想的组织模式和"多极世界"理论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杜金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思想是一种谋求世界霸权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欧亚一体化是普京第三任期内的重大理念之一。普京坚称,独联体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一方面因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而加速,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的需要和传统,并否认这是在以任何形式恢复苏联。欧亚一体化进程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首先,欧亚国家间的异质性是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更重要的是,外部世界远没有认同俄罗斯在后苏联地区的特权,特别是来自欧盟的竞争与挑战。欧亚大陆地区的整个国际政治模式正在发生变化,而且同时存在着多个相互竞争的一体化方案。近期的乌克兰危机表明,不同的一体化之间,可能会有多么危险的碰撞。只有提出有活力的愿景才能超越冲突的逻辑,这就是"大欧洲"(Greater Europe)和"欧洲同盟"(Union of Europe)。欧亚一体化大可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后苏联空间的欧亚经济一体化,是俄罗斯加强和巩固其世界地位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同其国家发展前景息息相关的问题。从实践上看,欧亚一体化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根据欧洲一体化的经验,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是需要财政支持的。俄罗斯要主导欧亚一体化进程,势必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俄罗斯有付出这个代价的能力吗?回答是肯定的。对俄罗斯外汇储备的性质、来源、结构和规模、常规作用的分析表明,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是超储的。在一定条件下,外汇储备可以为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一体化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外汇储备在这个方向上的支出,也可能是俄罗斯提高外汇储备使用效率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9.
在反全球化运动和世界秩序动荡的情况下,同"区域化世界"相关联的多重复合秩序现象,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亟须讨论的重要理论命题。多重复合秩序不仅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演变的现实,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国际关系理论而言,在全球化、区域化和民族国家体系共存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突破"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局限,解释多重复合秩序的生成机制和内在动力,是理论创新的关键之一。本文提出的基于竞争性区域化现象的区域空间整合理论,综合政治地理学和空间政治学的研究成果,以区域空间内的权力关系为本体,分析区域空间内领域塑造、符号塑造、制度塑造和位置塑造动态机制推动下的空间化、文化濡化和结构化过程,探讨其对空间再尺度化和权力关系重组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本文描述和解释了多重复合秩序的生成机理和"区域化世界"图景的空间含义。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的新欧亚主义思潮与欧亚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欧亚主义思潮经历了古典欧亚主义、古米廖夫欧亚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三个阶段。以杜金为代表的新欧亚主义宣称用现代地缘政治学思想、传统主义、“保守的革命”新方法论和“第三条道路”经济模式丰富了欧亚主义。“欧亚党”把新欧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属于中派政党,在政治上支持普京总统。但是普京的观点与新欧亚主义并不一致。新欧亚主义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内容。新欧亚主义和欧亚党在俄国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1.
秩序和公正是俄罗斯社会转型和外交实践中的核心范畴。苏 (俄 )时期、俄罗斯独立以来对秩序和公正的认识经历了深刻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从深层次看是强调以国家为中心 ,较多关注权力与利益的争夺 ;在国际层面 ,更多关注大国地位的维持 ,对于近邻国家则突出等级制和霸权主义诉求。俄罗斯对秩序和公正 ,也即对国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复杂认知 ,使其外交存在诸多困惑和悖论  相似文献   

12.
特鲁别茨科伊的欧亚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鲁别茨科伊是欧亚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理论家之一。他在《成吉思汗的遗产》等一系列著作中阐发了欧亚主义思想:反对以诺曼——日尔曼民族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主义,淡化俄罗斯人与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关系,强调蒙古人200余年统治对俄罗斯的巨大影响;认为俄罗斯思想是用拜占廷东正教重新论证的蒙古国家思想;俄罗斯是成吉思汗遗产的继承者,担负着带领“欧亚世界”各民族统一这一世界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英国和俄罗斯的交往始于1553年,在400多年的时间里,英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17-18世纪,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罗斯对于英国的科技与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模仿,英国则默许俄罗斯取代瑞典成为东欧最强的国家,两国保持着足够的默契和友好关系。拿破仑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帝国成为欧陆霸主,海陆帝国的竞争主导了19世纪的欧洲格局。最终两国在克里米亚兵戎相见,并且使俄国失去了欧陆霸权。进入20世纪以后,英俄帝国都面临着现代民族国家兴起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英国主动放弃了帝国,但也同时失去了全球大国的地位。而俄罗斯则通过建立苏联的方式,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维持大陆帝国的实际存在,但因为无力应付与海洋文明的整体性竞争,耗尽了内部的活力,最终也以解体而告终。冷战结束后,影响英俄关系走向的很多限制性要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英俄两国几次尝试在双边关系上有所突破,但都无果而终。400多年累积下来的历史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英国国内对俄负面认知将长期存在,且英国对外政策仍在延续以美英特殊关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英俄之间相互依赖程度仍然较低。如果这些历史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发生变化,未来英俄关系缺乏互信、低位运行的状况将很难得到有效改变。  相似文献   

14.
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使人们有机会窥见俄罗斯文学研究中西伯利亚文本的重要意义。该文本是十七世纪至今西伯利亚问题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的关于东征、苦役和生态的书写,分别从历史文化、信仰和生态伦理的维度,诠释了西伯利亚文本的内涵。西伯利亚被侵略、被奴役、被破坏的历史和现实,在文学文本中被想象为帝国的荣耀、天国的复活和家园的善治。想象以神话化、神圣化等诗意化的形象建构方式,有意识地塑造了理想的西伯利亚形象。在地理空间批评和文化地理学理论的观照下,西伯利亚文本中的想象,与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文学空间与地理空间的对照过程中表现出来,揭示了俄罗斯通过文学想象遮蔽社会问题、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15.
2016年6月,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用层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文献法对大欧亚伙伴关系提出的原因进行探讨,可以认为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面临的内外经济困境是直接原因,而背后的深层原因,一方面在于欧洲衰落,亚洲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推进,欧亚大陆的经济格局和经济态势发生变革;另一方面在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欧亚大陆不稳定因素增加,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俄塑造国际秩序的愿望更加强烈。而欧亚经济联盟的建立和发展、俄"东转"政策取得一定成果、中俄关系的提质、"一带一盟"的成功对接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新突破,为建设大欧亚伙伴关系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大欧亚伙伴关系是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战略,是俄打造欧亚大陆一体化的整体方案,是俄塑造欧亚大陆经济秩序的重要框架,也是俄谋求"大西洋—太平洋大国"地位的重要抓手,中国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在四个多世纪中不停地向外扩张,其原因并不在于存有建立全球或欧洲统一帝国的野心。在帝俄的扩张过程中存在着两个较为持久的因素,即文化和经济的边缘位置以及边陲地区的可渗透性。与西方国家的殖民模式不同,俄罗斯的扩张表现为吞并相连的领土,新吞并区域被置于俄的社会和行政管理之下。俄罗斯的扩张始终存在着难以消化和吸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地理空间对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言,一直有着特殊的决定意义。自立国以来,不断进行领土扩张就成为俄罗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历史,俄罗斯地缘政治态势变动的频度和幅度,在世界大国中可以说是最为激烈的。正是横跨欧亚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现实,促进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对俄罗斯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走向形成影响。冷战结束后,从普里马科夫的多极化构想到普京的欧亚战略,伴随着对国家利益的讨论和认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还是回归到了欧亚大陆本身。普京的"大欧亚伙伴关系"计划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有很多契合点,拓展了两国合作空间,但全面欧亚伙伴关系的设想,还需要深入研究和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18.
刘军 《俄罗斯研究》2006,35(4):5-10
冷战后的俄罗斯丧失了帝国但还没有形成清晰的国家定位。关于俄罗斯国家定位,从内部看是如何处理帝国后遗症与走向正常的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从外部看是关于走向西方与面向欧亚之间的矛盾。在经历国内政治、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对外的外交博弈,帝国之后的俄罗斯其国家定位必然是建设在面向欧亚基础上的正常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与北极相关的国家身份建构,是现阶段俄罗斯海洋战略、北极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北方研究",是当代俄罗斯学术界围绕北极空间开展的区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北极正在成为后苏联时期俄罗斯重新定义国家身份的一个重要因素,俄罗斯正在被塑造为一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北极大国"。而以北方研究为代表的"学术北极话语",是这一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学术界通过不断重复使用"俄罗斯北方"这一核心概念和基本话语,采取用"北方"代替"北极"的策略,从而获得一个更为广泛的自然、精神空间范畴,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北方话语体系"。北方研究学术话语与官方政治北极话语、媒体北极话语、企业北极话语一起,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维度共同建构俄罗斯北极大国的国家身份。  相似文献   

20.
世界政治经济权力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的转移是21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趋势,中美关系重构与亚太秩序重塑关乎未来国际秩序样貌。从长时段和全球史视角来看,亚太秩序19世纪中期开始形成,自摆脱欧洲殖民主义“覆盖”之后,在环太平洋地区国家主导下不断演化。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多场战争塑造了亚太秩序的结构,从多极到不稳定两极,再到单极,亚太秩序具有了鲜明的自主性,亦成为全球国际秩序的重心。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分离与碰撞贯穿于亚太秩序演变之中,20世纪美日在亚太地区两次形成两极格局,双方的竞斗与博弈塑造了亚太秩序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框架。中国的崛起与复兴是亚太地缘政治经济空间的大事件,也是与亚太秩序的复杂协同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