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对陈寒溪博士《中国如何在国际制度中谋求声誉——与王学东商榷》一文所做的回应。本文先进一步澄清国家的"声誉"与"威望"两个概念之间的根本性区别。之后,本文解释了中国在参与国际制度中的声誉考量:在结构性压力下,为了避免受到遏制,崛起中的国家具有建构良好声誉的动力,积极显示自身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宽慰其他国家,从而消减被遏制的可能性。既然无政府状态决定了安全困境不可能彻底消除,那么中国之所以通过参与国际制度塑造自己的声誉,主要目的是竭力避免成为体系主导国家集团的遏制对象。最为关键的是,中国积极参与人权与安全制度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中国既不采取制衡战略,又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跟风。本文认为,《商榷》一文的价值在于,促进了对国家声誉研究的精致化、层次化与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正>法制兴,天下治。从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建成,再到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折射出六十年来人大立法工作的伟大历程。立法权限的改革完善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又称"五四宪法"。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五部国家机构的组织法,标着新中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引起韩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韩国大众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通过分析《朝鲜日报》2012年涉华报道发现,韩国媒体中所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是经济上迅速崛起、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角色、人权发展上比较滞后及各种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超级大国;同时,韩国媒体对中国表现出爱恨交织、敏感焦虑和羡慕嫉妒的情感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在崛起,其崛起的模式不同于其他国家,是和平的,并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这是由现实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文化理念决定的.中国的崛起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国内问题的挑战."中国威胁论"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因此应加强与世界各国沟通,增信释疑.中国崛起是亚洲崛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璐 《法国研究》2006,(4):94-100
中国当代作家苏童,以其明净细腻的文笔、柔弱伤感的女性形象和灰暗却震撼人心的情节打动了无数的中国读者。同样,苏童的《米》也热销西方,尤其是法国,给法国读者以极大的震撼。苏童的《米》在法国的成功,一方面是因为苏童杰出的创作手法,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译者娴熟准确的翻译。《米》的法文译本的译者是Dutrait夫妇,他们可以说都是翻译大家。三十年来他们一直热衷于中国文学文化。Liliane Dutrait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的文章。No?l Dutrait是普罗旺斯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中国当代文学专家。他们夫妇俩合作翻译了不…  相似文献   

6.
刘洪波 《新民周刊》2012,(33):76-76
固守于印刷、画面或者声音传播的传媒业,不是需要"发展新媒体",不是需要"变成全媒体",总之,不是需要改变,而是需要传媒形式的一次放弃和跃迁伦敦奥运后有报道说,以新闻客户端为移动媒体强势崛起,人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多地依靠智能手机。早前发布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称,2011年中国未成年网民中使用  相似文献   

7.
陈勇  张昆 《当代亚太》2012,(3):147-160
本文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期间美国《时代》周刊的中国报道进行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后发现,在这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其中国报道的变化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是保持一致的。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美国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在这二者的共同"折射"下,《时代》周刊所呈现的"中国镜像"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扭曲和变形。  相似文献   

8.
"国家健康"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课题组认为国家健康就是建立在国家代谢、国家免疫、国家神经和国家行为四个子系统自身运行良好,以及相互之间整体自洽、平衡、协调、和谐基础之上的一种相对完好的状态。如果说2012年的中国百姓希望活在《新闻联播》里,那么2013年他们会希望活在《国家健康报告》里。这份1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在北京发布的报告。  相似文献   

9.
连波 《当代亚太》2019,(1):88-117
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亚太地区权力转移的推进,东南亚国家在崛起国中国与霸权国美国之间的战略取向也越来越清晰。"制衡"不可取,"追随"代价大,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如缅甸和菲律宾从"追随"域外大国的阵营加入"大国平衡"的阵营,"大国平衡"逐渐成为更多东南亚国家维护战略利益的最优选。领土争端、政治体制、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以及霸权盟友的可获得性是影响东南亚国家对崛起国和霸权国战略取向的四个单元因素,它们塑造了东南亚国家可能的战略行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可能改变其战略取向。但是,考虑到次地区层次上面临的安全风险以及体系层面的战略环境,任何战略取向的改变都需要一定的地区和体系条件。在东南亚具体的次地区环境中,东盟逐渐成熟的地区安全机制以及域外大国的竞合型关系为更多东南亚国家逐渐放弃"追随"战略转而偏好"大国平衡"战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韩国文化产业近年在全球的崛起引人瞩目,特别是以韩国影视剧为带动的文化"走出去"在中国市场获得了成功,可谓产生了韩剧的"中国效应"。通过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新一轮"韩流"热潮,可透视出韩国在国家、企业、社会等层面引导、关注与参与文化产业的深度与广度,从中分析出韩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因,并对中国观众接纳韩国文化的程度与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指出韩国文化产品对中国大众文化消费倾向的精准掌控、文化创意的高度发展、竞争机制的完善,是韩国文化产业得以大步迈向中国市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1.
编者的话     
《当代韩国》2014,(1):1-1
正《当代韩国》满心喜悦地迎来了20岁生日。20年来,作为中国唯一一本专门研究韩国的刊物,《当代韩国》已经发行了79期,完整地记录了中韩建交21年来学术研究的全貌,是中韩两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为加强中韩学术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了庆祝《当代韩国》创刊20周年,2013年12月7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和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主办,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协办的"《当代韩国》创刊20周年,中韩人文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相似文献   

12.
美国用"币元政治"掠夺世界40年,中国却还是停留在"地缘政治"的状态。并非只有领土得失、领土安全才是国家利益。一个真正的大国,尤其是千年兴替、百年崛起的大国,必须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明范式。  相似文献   

13.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9,24(4):63-68
媒体和国家形象互相影响和互相建构,在这方面传媒对国家国际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并通过特有信息源和信息传媒在受众体头脑中定格并形成国家形象,影响人们对某一国家的看法和态度。鉴于国家形象的多样性包括国家的经济形象、政治形象、文化形象等诸方面,本文主要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时代》周报为研究对象,对5年来《时代》周报有关中国经济报道的内容进行梳理和评析,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时代》周报视角下的经济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平崛起:何以能与何以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 《当代亚太》2004,(5):3-10
在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全面对立与冲突,对内剥削压迫、对外侵略扩张";"局部的和平共处,西方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发展范围的扩大,依附发达国家技术与市场"等三种崛起和振兴模式之后,中国的崛起历史性地创造了"全面和谐与合作,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同发展"的第四种模式.与美国霸道地将它的发展理念与模式推向全球的做法不同,中国倡导和而不同,坚持发展理和模式的多样性.中国的崛起将推动东亚地区现有的垂直分工格局朝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带动周边国家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5.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6.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打破中美多年来的外交惯例,频频出台公然背离一个中国政策的法案,有悖一个中国政策的动作不断,将"台湾牌"打至极限。特朗普政府"以台遏华"的战略企图十分明显,借此争取在与中国的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中国稳步推进国家发展制造麻烦。此举会形成强大的反噬力,不仅无法干扰中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既定目标,相反只会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并可能导致两岸冲突,使台湾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两岸局势失控的双重风险。美国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既有悖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不符合打"台湾牌"初衷,也可能助力其他次级大国趁机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挑战,使美国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意图更加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7.
李春霞 《当代亚太》2012,(5):97-120,159
越南官方媒体《人民报》关于中国的报道变化反映了越南官方对中国认知的变迁,这种认知变迁进而影响到越南的对华政策行为。近十年来,越南官方的中国认知正经历着从榜样到伙伴、从关注低级政治领域向关注高级政治领域以及从追赶到平等的变迁。作为同一地区同时崛起的两个邻国,中国与越南基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双边关系正逐渐向基于各自国家利益、为应对共同挑战和促进彼此发展的双边关系转变。因此,中国在实施睦邻政策时也应适当调整思路与措施,加强低级政治领域的利益捆绑并增进两国人民间的多层次交往。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王立新的《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以下简称《踌躇的霸权》)。该书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王立新教授的最新代表作。这本书探讨了美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全书在章节的安排上既按时期介绍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同时还专辟两个章节来研究美  相似文献   

19.
西方国家常以其透明和活泼的民主政治体制为傲,并不遗余力地在海外培植民主政权。这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与西方政治体制不同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时,应该如何在东南亚国家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并赢得这一经济上相对落后、政治上相对复杂地区人们的好评甚至有力的支持。本文旨在观察东南亚不同国家的民众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并以此推断"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运用统计模型对2014年"亚洲晴雨表"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高速发展的经济仍然是中国在东南亚国家赢得民众支持的关键所在;其次,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也会左右他们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国家崛起模式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胜湘  刘俊 《当代亚太》2005,22(11):11-19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大主流学派: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都蕴含丰富的有关国家崛起的思想,从中可提炼出三种国家崛起的理论模式:战争崛起模式、制度崛起模式和社会建构崛起模式.现实主义的战争崛起模式已陷入时代困境,国家崛起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并摒弃这一模式.自由制度主义的制度崛起模式和建构主义的社会建构崛起模式给国家和平崛起诸多重要的启示,国家崛起应从中汲取有益思想.和平崛起是中国建立在这些思想观点基础之上的一个历史和理论的创新,也是今天中国崛起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