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地缘政治三大常混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缘政治的研究中,存在着对地缘政治与地缘政治学、地理政治和政治地理学的混淆.地缘政治是现实政治的现象之一,地缘政治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地缘政治是围绕地理空间的控制权展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地理是讲自然范畴的关系, 地理条件与地缘政治是或然关系,将地缘政治翻译成地理政治似乎欠妥;地缘政治论是政治学范畴的知识体系,政治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内容之一,两者属于不同的知识领域.  相似文献   

2.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和改变。一国政治文化主要依赖于内部诸条件的相互作用与耦合,但外部因素也是影响政治文化乃至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重要变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韩国社会经历过多次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规范的解体、分化与重组。韩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受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影响巨大。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三国对韩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分析韩国政治社会化的历史与现实,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发展中国家走向政治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环境政治发轫于西方,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推动下,环境政治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初现端倪,并逐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缅甸的环境政治在2010年政治转型前虽已崭露头角,但在威权政治下,环境政治体系发展不健全,在政治生活中长期被边缘化。2010年政治转型后,在经济发展、党派竞争、社会运动、民族主义及域外力量等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缅甸环境政治不断演进,逐步摆脱威权政治的束缚,显示出其特殊的影响力。在此背景下,缅甸政治经济转型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环保立法标准显著提高,国际环境话语权逐渐增强。然而,转型期复杂动荡的政治生态却成为缅甸环境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壁垒,日益激化的党派纷争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各利益集团政治斗争的工具。随着"工具化"趋势不断加剧,环境政治对缅甸民主转型、经济发展、投资环境及国际形象的不利影响也在显现。如何避免利益集团利用初级阶段的环境政治渔利,并促成环境政治与政治转型的良性互动,是缅甸政治发展道路上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极化"的美国政治:神话还是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极化",特别是两党政治的极化,是近十多年来美国政治的一个突出现象,也是美国政治学界近年来普遍关注但又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本文在对美国"政治极化"作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政治极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今美国政治进程和公共政策制订的影响.文章认为,"持久的政党选民重组"(secular realignment)所导致的两党选民结构和选举基地的变化、两党内部意识形态同质化及其导致的选民"政党选择"(party sorting),文化、宗教和道德价值观冲突上升等,是政治极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两党"政治极化"既是美国政党和选举政治变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对美政党和选举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极化"的政治环境下,两党在主要政策领域的分歧增大,总统和国会围绕立法控制权和司法任命的斗争愈演愈烈,从而导致更多的立法僵局."极化"现象对现有的关于美国政治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5.
夏方波 《东南亚研究》2023,(5):1-27+153
近年来,东南亚地区涌现出诸多构建“民众—精英”对立话语、塑造领袖魅力、实施跨阶层政治动员以竞争权力与资源的民粹政治现象,但是不同民粹政治进程中民粹领袖与传统精英的互动却呈现出分化合流的显著差异。探讨民粹政治中的精英政治问题是有效的切入点。民粹领袖尝试构建政治纲领、汇集民意穿透精英政治壁垒,但是由地主、资产阶级、宗教领袖以及军官团等构成的东南亚传统精英依托土地、资本、宗教权威、强制力量等要素,占据着政治权力与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位置,限制了精英分化合流的互动过程。因而,政治方略决定了民粹领袖能否实现对精英的“挟制”:再分配与制度变革取向的革新政治将会引发传统精英反制与精英分化;改良政治以利益相容与权力制衡的形式“挟制”传统精英,以合作与妥协两种方式实现精英合流。精英分化合流的现实意味着东南亚国家追求制度改革的民粹主义浪潮不仅难以打破既有政治经济秩序,而且可能陷入“精英合流”与“精英反对精英”的轮回。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治营销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营销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从商业营销的角度对政治行为进行分析和指导.由于民主政治渐趋成为金钱政治,美国政治成为专家和精英人物垄断的事务,降低了选民的参与热情.政治营销的兴起,标志着美国竞选模式从政党政治模式向候选人中心模式转变,它对美国式民主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从民主发展的世界范围来看,问题的关键并不是杜绝政治营销,而是如何把民众重新置于民主过程的中心.  相似文献   

7.
2009年俄罗斯的政局保持稳定,但政治体系现代化的改革成效不大。金融危机成为影响俄罗斯政治形势的刺激性因素。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在政治思想上的差异开始显现。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政治哲学观与历史观的不同上。思想观念的不同可能导致政治路线之争。由于普京依然居于权力中心,俄罗斯政局的发展不会完全按照梅德韦杰夫的路线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1948年到2011年,规范日本政治捐款制度的《政治资金规正法》历经了多次修改,但对政治捐款数量的限制保留了1975年第1次修改时的标准。派阀和政治家仍然能够通过多种迂回途径获得企业团体捐款。政治宴会作为变相的政治捐款受法律制约较小,成为最有效的收集政治资金方式。日本政治捐款制度改革之所以原地转圈主要是因为日本型民主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相似文献   

9.
10.
情绪、理性以及国际政治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性选择分析框架中,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变量与因素的作用往往受到忽视。由此,本文试图回答情绪在国际政治世界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亦即情绪分析的路径,以及情绪与理性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是,本文认为情绪与理性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情绪理性研究既有认知神经科学的微观实验基础支持,又得到了国际政治世界以及跨文化群体研究的经验证实。探讨情绪理性及其战略功能,已成为未来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情绪理性研究路径的展开与深入,有助于重构国际政治研究中一些重要的概念,诸如认同、信任、威慑以及声誉等。  相似文献   

11.
张业亮 《美国研究》2005,19(2):65-89
本文运用实证的方法在对2004年大选的形势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布什和共和党获胜的原因、大选结果对美国政局及政党和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布什第二任期内政外交政策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2004年大选是布什和共和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选举。受九一一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影响,此次总统选举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全国政治议题和选举议题发生重大变化、道德价值观成为决定大选胜负的关键等。共和党获得全面选举胜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新政联盟”解体以来美选举政治长期变化的结果,也是美国社会日趋保守化的反映。2004年选举结果的意义在于:它预示着保守主义继续得势将是今后四年美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再次巩固了共和党在总统和国会选举中的多数地位,强化了总统职位的权势和影响力,加剧了国会内两党的斗争。但这是否是一次“关键性选举”,仍要看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特别是2008年大选共和党是否继续维持一党同时控制白宫和国会参众两院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试析泰国政治动荡的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泰国是世界上政治动荡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形式表现为,一是频繁地制定和废除宪法;二是频繁的军人政变;三是频繁的内阁更迭;四是频发的街头运动.泰国这种政治动荡具有特别明显的周期性,至今,至少已经历了五个周期的循环.本文将集中考察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政治动荡的周期性变化,然后对这种周期性政治动荡作一深入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3.
欧洲执政绿党:政策与政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欧盟国家 1 995-2 0 0 3年间形成的五个绿党执政联盟的比较分析 ,可以看出 ,绿党作为全国性联盟政府中的弱小伙伴 ,只带来了生态环境相关议题领域的某些局部性和渐进的政策变化 ,而且必须为此经常做出广泛的、甚至包括环境政策方面的政治与政策妥协 ,而兑现其竞选政策主张或维持其执政地位的需要 ,使绿党继续舍弃其最初运动化的或选择性的政党结构 ,而逐步接近于一个职业化、集权化的选举性政党 ,尽管它们作为生态政党的绿色政治形象短期内没有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塑造公民文化--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超  娄亚 《德国研究》2005,20(1):26-30
本文对联邦德国的政治文化变迁的过程做了回顾.从联邦德国建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公民对民主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和忠诚感有了极大的提升,产生了对民主制的普遍支持.同时,德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提高了,实际的政治参与也增多了.本文对产生这一重大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肯定公民文化的塑造是联邦德国民主制度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根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复杂多元、碎片化的政治亚文化使马来西亚的各种族、各政党、各团体之间存在着紧张关系,削弱了政治整合的效能,而自由民主制度的竞争性特征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由于各种族、各阶层的政治文化存在着相近的或共融的内容,比如权威主义心理取向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再加上政治运作过程中逐渐磨合出的政治妥协、合作和理性等精神,既构成了马来西亚主流政治文化的内在机理,也为马来西亚的政治整合提供了有效的政治文化资源。这种政治文化奠定了马来西亚软权威主义政治的重要基石,从而成为后发国家政治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政治景观。  相似文献   

16.
发展政治学作为政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结合既有的政治发展理论,以印尼和菲律宾为例,从政治发展的目标、发展道路的选择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三个方面,对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发展实践进行了理论剖析,并以此检验政治发展理论的一些分析概念和框架.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尽管东南亚国家在民主与威权发展道路上有过多次摇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选择民主化发展道路在这些国家巴达成共识.而非政府组织(NGO)与公民社会的兴起是研究东南亚政治发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术界对于民粹主义崛起的原因分析大多基于认同政治的视角。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义政党的案例表明,认同政治和利益政治共同建构了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从认同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义政党淡化意识形态的左右之分,不断地强化身份"认同",区别"自我"和"他者",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民族主义和文化排外主义的政党。从利益政治的角度看,民粹主义政党尽管不再以阶级动员为主要手段,甚至尽力回避"阶级""阶层"等词语,但"人民"与"精英"的区分使其成功吸引了社会转型中的受害者。选举结果表明,中下收入者是民粹主义政党的主要支持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加剧的无产阶级贫困化和中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化趋势为它们提供了丰沃的社会土壤。正是通过认同政治和利益政治的双建构,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民粹主义政党强化了底层民众的民族、宗教和文化认同,把草根性的政治参与转换成自己的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台商的政治生态变化和政党认同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持续掀起的台商投资热和台湾资本成为继港澳资本之后的大陆第二大外资来源,大陆台商已成为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广泛社会政治影响且人数众多的特殊利益群体,并因此成为近年来台湾岛内历次政治选举中蓝绿两大阵营激烈争夺的对象,被认为是制约和影响选举结果的"关键性变量"之一.分析大陆台商对近年来岛内政治选举的认识态度和投票取向,探讨大选后台商对选举结果的评介及其思想动向,对于我们深入观察和了解大陆台商的政治生态和政党价值取向,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台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生祥 《德国研究》2006,21(1):26-31
肇始于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经济政治的全方位联盟。然而,欧洲联盟不仅仅是一个利益和目的的共同体,它还应该是一个文化和理念的共同体,为所有的欧洲公民创造一个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而欧洲认同的建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唯一途径,那么如何解读并建构一种共同的欧洲认同?本文试图从欧洲认同感产生、新欧洲认同政治以及欧洲认同的逐步形成等三个方面对欧洲认同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希拉里与佩林:妇女运动、性别政治和美国总统大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论述女性政治家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2008年总统大选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指出这次总统大选在美国性别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认为,希拉里和佩林得以参与总统大选是基于美国妇女运动前两次浪潮取得的政治成果,即女性取得投票权和妇女参政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她们的参选也是美国妇女运动努力与美国党派政治进行互动的一个结果.希拉里的参选反映了美国主流妇女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与民主党结成政治联盟的现实.民主党对女权领域重要主张的吸纳及对女性参政的支持,是希拉里得以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一的重要因素.而佩林的参选则反映出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女性选民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越来越受到政党的重视.她获提名是共和党试图吸引女性选民,以抗衡民主党在女选民中的传统优势而做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