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试析泰国政治动荡的周期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泰国是世界上政治动荡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形式表现为,一是频繁地制定和废除宪法;二是频繁的军人政变;三是频繁的内阁更迭;四是频发的街头运动.泰国这种政治动荡具有特别明显的周期性,至今,至少已经历了五个周期的循环.本文将集中考察泰国自1932年以来的政治动荡的周期性变化,然后对这种周期性政治动荡作一深入的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2.
民族问题导致的60多年内战和军人政权统治的弊端使缅甸成为东南亚国家中最大的难民输出国.由于地缘上毗邻缅甸,泰国成为缅甸难民最主要的收容国.然而,缅甸难民问题给泰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影响了泰缅两国关系.从解决前景看,泰国境内的缅甸难民问题要得到根本解决,必须依赖缅甸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改善和民族问题的懈决.  相似文献   

3.
1932年以来,泰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人们理解其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长时间的以小农主导地位、以保护人-被保护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为泰国军人统治提供了基础.而工商集团的逐渐崛起及其对权利和政治参与的要求,消解了军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大了军人统治的成本,推动着军人统治逐渐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成为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泰国精英对民主价值的选择和坚定追求则成为泰国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转换枢纽,直接推动了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越南战争的最后关头背信弃义,未出手援助它扶植的柬埔寨政权和南越政权,受到盟国质疑.刚成立的民柬政府扣留美国商船"马亚克斯"号,为美国重塑形象、重申强硬立场提供了机会,它以泰国为基地实施武力营救.不过,泰国正在调整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努力改善同亚洲尤其是印度支那邻国的关系,力图在这场美柬纠纷中保持中立.美国的营救行动造成泰国处境困难,引起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这个事件给冷战期间的美泰关系带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泰国独特的社会意识结构决定了泰国政治发展的特色.泰国独特的社会意识结构包括主-仆关系结构与德行信仰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是强烈的物质化倾向,这一点为理解泰国政坛的频繁变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也提供了预期泰国政治发展的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重难题,泰国也不例外.泰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思想领域的冲突、 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根深蒂固和无处不在的腐败等等.在泰国政治中,战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从先前的威权宪政体制(1932—1947年)转变成此后的军事专制体制(1958—1973年).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泰国国家政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国民议会内所有政党之间的相互争斗被视为泰国政体的一个显著弊端,它很快便成为泰国政府被贴上"不稳定"标签的最明显原因.1932年往后,泰国有10余次政变和政变图谋,而1976年10月6日,军事政变是右翼势力合乎逻辑的一次最激烈反应,而此次政变针对的是三年前学生领导的、 作为宪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军事政变虽然结束了此前三年混乱的开放式政治实验,但其暴烈程度实属空前,政治意义异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学生、 政党和以军人集团为首的右翼势力都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肇始了当代泰国政治不幸的动荡传统.笔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访谈,展现当年一位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及后来的反抗活动的人士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证、 补充或加强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述评——站在非西方国家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中期以来泰国政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国政治研究的三大视角:国家政治制度、地方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权威与文化观念.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研究者囿于东方主义视角,试图用西方的政治概念规范泰国的历史与现实,剥离了研究对象自身的复杂性,所得出的一系列否定判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于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对于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过程,只有承认各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被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超越概念与现实之间的错位,做出符合其本来趋势的总体判断.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以来,泰国政治风波不断,社会运动此起彼伏.无论是他信派还是反他信派势力执政,政府都面临着来自民间力量的强大压力.本文对社会运动的概念作了初步探讨,并且确定了泰国半自主、半宪政的国家类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政治形态、经济背景、文化传统三个分析维度考察近三年来泰国社会运动多发和政治秩序不稳定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9.
泰爱泰党以自己清晰具体的政策和组建大联盟政府的具体做法给泰国的政治发展注入了某种活力,在某种程度上,使泰国政治超越了传统的金钱政治以及政治掮客的控制,实现了资源分配的相对公平,实现了政府权力的长期稳定运行.而泰爱泰党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该党政治家及时地顺应了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向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国家政治力量结构呈现出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博弈局面.作为国家政治结构的主要力量,官僚阶层、军队与政党之间存在着一种动态的三角关系.在泰国的政治结构中,官僚阶层是基本的和不变的常量,军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干预变量角色,而政党是一种集合性变量.本文通过分析泰国三大政治力量的结构及相互关系,推演出泰国现当代政治格局发展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1.
泰南自1909年签定《英暹条约》归入泰国版图以来,马来穆斯林的分离运动就此起彼伏、经久不衰,成为困扰泰国历届政府的不靖问题。“9.11”事件的发生,使这一长期并未休眠的火山再度喷发,且火焰呈越烧越烈之势,其影响不仅波及泰国国内,还远远地扩散到了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上,民族与宗教问题往往是引发地区骚乱或局部战争的导火线,而且往往与政治、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泰南四府马来族穆斯林民族分裂主义的性质也基本如此.近百年来它始终困扰着泰国政府,尤其是二战以后,泰南穆斯林地区由于宗教、民族矛盾的发展,政治上的不平等和经济上落后等因素,导致要求独立自决的运动一直延绵不断,并由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特别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泰南四府原来积存的矛盾被重新激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公开采取了暴力恐怖手段与政治对抗,企图谋求独立,且愈演愈烈,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 综观泰国历届政府的政策,笔者认为,为了打击南部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仅靠法律手段和政治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武装镇压或同化政策也是难以奏效的.为了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稳定,首先要承认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用政治对话代替武力对抗,用改革政策取代同化政策,加快经济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增加人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做到社会公平、分配公正.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要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政府要通过诚意来逐步取得绝大多数穆斯林的理解与支持,不给少数顽固的穆斯林分裂主义者以可乘之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铲除南部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真正实现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和国家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自泰国从西方引入民主制度以来,其政治制度的危机一直呈现周期性发生的情形。学术界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论探讨的学者很多,但他们大多将导致这种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源,归结于泰国自身的国情复杂性方面的种种内源性因素。本文将理论探讨的重点,投射到泰国政治危机的外源性因素——即泰国从西方舶来的民主制度本身固有的制度性缺陷方面。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对比,作者得出了泰国当前政治制度危机与现代西方民主主义理论所涵盖的谬误直接相关联的结论。而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参照坐标是共和主义的观念形态和制度原则与民主主义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广东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基础出发,重点分析粤泰经贸的现状和前景,并介绍了在泰国政治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双重条件下粤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泰国经济政策市场上的供给方包括权力精英、专家官员、国会和政党 ;需求方则包括公众选民、经济性质的压力集团或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和专家学者。经济政策正是多个供求方相互作用 ,讨价还价并达成妥协的结果。作为公共物品的经济政策是国家经济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 ,但市场本身却缺乏提供充足的公共物品机制。从泰国的经济政策决策机制上看 ,除行政机构和国会外 ,市民合作机构的参与是该国经济决策机制的一大特色。此外 ,还有外部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国民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泰国确立了"充足经济"哲学的国家发展原则.本文首先探讨了"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内容,而后分析了"充足经济"的两项重要实践,即普密蓬国王的农业"新理论"和前总理他信的"双引擎战略".同时指出,由于利益需求的不同,泰国各派政治力量在"充足经济"哲学的政策解读方面产生了分歧与矛盾,并因缺乏有效的政治协调机制,甚至引发了既得利益集团与革新同盟之间的政治冲突.文本最后探讨了泰国"充足经济"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泰国历史上是否经历一个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奴隶社会阶段?这是一个尚有争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泰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后认为,在后来我们见到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泰国的历史上并不曾有过一个奴隶社会阶段.但是,在泰国封建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取代或排斥奴隶制因素.相反,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先处于萌芽状态的奴隶制因素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奴隶制真正作为一种剥削制度,是由于封建关系的确立和封建统治者贪欲的扩大及其对广大人民日益加重的封建剥削而进一步引发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泰国政治、经济和外交形势都有较大程度改善。政治上,政府成功解决了3月至5月的国内政治危机,完成宪法修订,政府威信逐步提高;经济上,克服了政局动荡和自然灾害的消极影响,实现强劲复苏,全年GDP增速达到7.8%,创15年来最快年度经济增速;外交上,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等大国的双边关系,但与柬埔寨的关系仍未得到彻底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