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应琛 《新民周刊》2017,(11):42-47
上海大学、上海中心,同样都以“上海”这座城市来命名。有人说,上海中心代表了上海的高度,上海大学则代表了上海的气度。这不仅是对上大毕业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更是一座城市关注和重视教育的一种表态。  相似文献   

2.
应琛 《新民周刊》2022,(24):8-15
2022年的这个春天,上海这座超大型城市史无前例地“静下来”,而一些人却夜以继日地玩命“跑起来”——大上海保卫战打响了!  相似文献   

3.
安谅 《新民周刊》2020,(15):31-31
婷婷打开电脑,迅速找到了那一页单据。果然,在原购价一栏,写着一盒(50只)单价60欧元!昨晚,婷婷就发现,老公阿俞把这张单子发给了上海一家民企——那家企业说,他们是要捐赠给急需医用口罩的医院的。她当时想提醒,你这两天折腾下来,不是为了发财吧。可话在嘴边,没有吐出去。春节疫情蔓延,上海的口罩也紧张起来,阿俞趴在电脑前,忙得眼睛都红了.  相似文献   

4.
"上海五国"是中俄哈吉塔在新的国际环境中构建起的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上海五国"的基础是五国共同利益的存在及其对合作的期望."上海五国"走了一条"逐渐外溢"的渐进式道路.要完善、发展"上海五国"机制,应加强对话和交流、建立多层次的沟通机制,注意控制规模、把握节奏,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5.
《新民周刊》2022,(11):6-7
3月份以来,上海疫情呈多点散发、多链并行、隐匿传播、快速蔓延态势,这是上海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上海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和国家重托。相信上海这座城市的担当,相信上海人民的品格,一定能够精诚团结、众志成城,度过这场“倒春寒”。  相似文献   

6.
王悦阳 《新民周刊》2022,(25):12-23
百余年来,上海这座城市诞生了无数漫画艺术大家,也为时代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直至今日,几代漫画人用艺术的视角俯瞰新老上海的时代变迁,讲述中外艺术家与上海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关系,用漫画这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7.
杨超 《新民周刊》2022,(13):58-59
两年前,人们称武汉为英雄的武汉,现在上海也一样是英雄的上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上海——马路空空荡荡,街头鲜有行人。作为一个经常来上海的武汉医生,这次上海之行让我想起两年前的武汉,大家都待在家里,众志成城齐心抗疫的决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武汉人尤其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8.
“一方面是上海户籍育龄妇女生育率处于极低水平;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增长过快,给上海公共服务带来沉重压力。”近目,上海社科院发布了2015上海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专门披露了目前上海人口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调控对策。蘸搜书还提出,要完善上海人口迁移和居住证管理制度,加快人才集聚。上海要尽快改变人才比重不高,户籍迁移中人才比例偏低、人才的国际化程度低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黄祺 《新民周刊》2022,(11):8-13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今天不封城、不停摆是被‘逼’出来的,上海没有退路。一觉醒来查“上海发布”,是最近上海居民每天的“仪式”。3月22日早上8点不到,“上海发布”公布了前一天上海疫情的最新情况:3月21日0-24时,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865例。新增本土阳性感染者总数来到历史最高位。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代表的上海,怎么做到抗疫和复工两不误?两年来上海大力推行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机制,也就是白领们口碑中的"云服务"发挥了战略性的作用。新冠收拾了中国,还是中国收拾了新冠?这是韩国友人朴根太先生向笔者发出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包豪斯及现代建筑思想在上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江 《德国研究》2000,15(3):33-37
本世纪 20年代中叶,来自西方的现代建筑风格开始影响上海。但包 豪斯作为一种系统的现代建筑思想与教育体系对上海产生影响却始于40年 代,它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圣约翰大学建筑系的人才培养上,也反映在一系列建 筑作品包括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制定上。  相似文献   

12.
爱的保护色     
易阳天 《新民周刊》2022,(11):F0003-F0003
(2022年第10期)近期,上海的疫情还未结束,我们都在等,等一个趋于常态化的上海,等一个春暖花开的上海,等一份内心的平静。外面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我住在被封控的小区,此时内心很宁静。窗外是社区防疫人员在雨中奔波,谢谢我们的“战士”。  相似文献   

13.
王仲昀 《新民周刊》2022,(13):36-41
疫情高峰时,上海市级方舱在院人数达到8.64万人,区级方舱18.48万人。从春入夏、从零到万,两个月的时间,太多的故事在方舱里发生。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夜空落着小雨。大巴车进入上海后,从高架上驶出,一路极为寂静,听不到任何声音。从大巴车上走下,地面稍微有点湿,空气中隐约能够闻到春泥的气味。这不是肖帅想象中那个热闹的上海。  相似文献   

14.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7,(11):109-109
国际母语日前一天晚上,我在浦东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白领上海通”。这个活动由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主办,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承办。身为散文作家的马尚龙,长期关注上海女性与中国制造等话题的写作,现在跨界建立了工作室,将语言和海派文化融合于一体,以沪语和普通话相融的方式,展开海派文化系列讲座,从而达到“白领上海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一张张穿梭其间的生动面孔,早就成了最温暖的一抹回忆,最深切的一份惦念。三年前,上海曾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十条举措”,收效显著。三年后,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作为一本上海出品的杂志,《新民周刊》忍不住关心:上海的小店们尚安好否?又该如何伫立寒风、踏雪寻梅,发掘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6.
《新民周刊》2022,(43):78-78
近日“一纸书信万千情怀——上海鲁迅纪念馆藏名人书信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举办。展览共展出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的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50多位名人撰写的70多封书信。内容涉及教育、文学、语言、美术、戏剧、出版、翻译、学术研究等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7.
唐羽 《新民周刊》2012,(33):83-83
130年前,外国资本在上海英租界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上海开始亮起电灯,响起了马达声,工业革命的能量为上海增添了活力与创新力。130年后,上海要"重新发电"了,一帮人将通过艺术的手段向世人宣示:上海这座  相似文献   

18.
吴雪 《新民周刊》2022,(6):26-29
当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是最能展现中国经济状况的城市。中美20多年相互隔绝对抗关系,也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非常强的了解意愿。当年尼克松与周恩来那个“跨越最辽阔海洋的握手”为世界带来了震撼。但《联合公报》的发表不是在北京,而是在上海。至于为何会选择上海,知名作家、海派文化研究者马尚龙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上海,在当时,是一个足以回答世界许多问题的城市。  相似文献   

19.
《爱情神话》终于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三个女人一台戏,再加上两个男人,连珠炮般爆出的都是上海方言,许多属地性极强的口头禅也不再成为上海男人的专利,从红唇中喷出,别有一番韵味。上海人已经记不得了,上一部电影引发全民热议是在哪年哪月,反正不少观众发现,自己跟老白老乌仿佛一起混到这个年龄段,并有了心仪的女人——至少恍然如是。而且,看电影的朋友发现身边老婆也很快找到代入感,笑点跟得很准。剧情并不复杂,如果在上海生活超过三十年,对人物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较劲就不会陌生。  相似文献   

20.
上海是一座超大型城市,但居住其间的人却并没有因为城市的大而备受困扰。原因是什么?答案在上海一个个美好的角落里。上海的城市空间有着舒适的底色,近年来的城市更新更是加强了城市服务于人的细节,让大家出门就能感受到便利与舒适。城市也是家乡,家乡一定是温柔和体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