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几位朋友相聚,说起“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有人当场提醒大家:“朋友有好坏之分,多一个诚信的朋友,就多条友谊之路;多一个居心叵测的朋友,就多条有害之路,甚至是不归之路。”听了此番表述,我不禁想起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各级领导干部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并对这段话也有了更深刻的理...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与朋友小聚,聊起“领导干部是高危职业”的话题,朋友建议我写一篇“领导干部怎样做官”的短文。我思忖,“怎样做官”固然重要,但“做官先做人”的前提不能绕过。历览古今人和事,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做人成功;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根本在于做人失败。所以,我以“领导干部怎样做人”为题,作为2016年“卷首心语”的开篇。  相似文献   

3.
巴尔特死后     
巴尔特死后路易-让·卡尔韦著李槿山译死后的事情开始了。几十个人自称是巴尔特最好、最亲密的朋友。几十个人给他的兄弟萨尔泽多寄来了唁函。人数如此之多,不仅表明了这些朋友的自负——其中的一些人大概属于“讨厌的家伙”,而且也表明了他们共同的朋友巴尔特的生活方...  相似文献   

4.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22,(2):124-124
我可不怕告诉人,我曾是个强迫症患者。大概在我10岁那年,我哥因肝癌去世。他才13岁左右,那时患癌症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故而他的去世引起邻里的高度恐慌,玩伴都疏远我,怕我也“带菌”,母亲怕我们再出意外,令我们进出都用“高锰酸钾浸液”消毒,那药水盛在瓦钵里,玫红色的,非常艳丽,但接触以后手指都泛黄,日子一久手背手掌都黄得跟腊肉似的。总之,倒弄得我像“传染源”。类似地完全出于无知的恐惧,从此笼罩我多年,什么都忌讳“有菌有病毒”,直到我供职于《康复》杂志,  相似文献   

5.
近日,与一位做领导工作的朋友闲聊,他不无抱怨之意,认为自己做了许多工作,却不被人理解,甚至成了“受气包”。仔细想来,这实质上是涉及如何对待批评的问题。读了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对待批评的做法,深受教育。  相似文献   

6.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45):F0003-F0003
(2022年第44期)上周三,付费自习室的视频刚发布,我转发到朋友圈问大家有没有去过。一位朋友留言“我现在就在”。看一眼时间,晚上十点一刻。联想到近日“付费自习室下沉到县城”的新闻报道,心中不禁感慨,有梦想的人哪分什么城里城外。关于付费上自习室,很多人其实不以为然,觉得是小题大作,真有想学习的心,哪里都是一方净土。但是,环境真的很影响人的心态。我身边愿意为自习室付费的朋友,都有一些特别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汪捷宇 《法国研究》2004,(2):178-185
以人为本是一个宽泛的词藻。可以说,一切与人有关的认知活动,都应该以人为本。之所以想起这个字眼,是因为我有一次在阅读美国总统林肯葛底斯堡讲演辞时,他界定美利坚民主政府的三个限定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ofthepeople(民有),bythepeople(民治),forthepeople(民享)。当时我就想,能不能借用这三个介词短语来思考翻译与人的关系呢?无意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谈翻译问题,本文只想按照这个临摹来的思路,试图将翻译与人的关系也定格在“人”的(ofthepeople)翻译,“人”翻的(bythepeople)翻译,为“人”而翻的(forthepeople)的翻译。一、“人”的(of…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西哀士是以他的三句话闻名于世的。第一句名言是:“什么是第三等级?一切”……这句话是在大革命初期讲的;第二句名言“我活过来了”是在恐怖时期结束后讲的;第三句名言“我需要一把剑”则是在督政府建立前讲的。简短真实的几句话,至今仍能为人们所铭记,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诚不多见。  相似文献   

9.
10年前,习近平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综合一处党支部组织生活会上的谈话中,专门谈过“我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高文稿起草质量向大家提三点要求,归纳起来是六个字:求短、求实、求新”。而对一些假大空文风,他也提出批评——“云遮雾绕,玄之又玄,其实是能力不够、水平不高,既弄不明白问题的是非对错,又怕承担责任,所以只能装腔作态,故作高深...  相似文献   

10.
弘扬传统文化,勇担社会责任——记我的几位韩国朋友●彭林从1993年以来,我曾三度访韩,由此而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的深情厚谊,令我终生难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本文所记,仅是其中的几位。难忘今宵三年前,我在...  相似文献   

11.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22,(11):76-76
疫情变本加厉地作怪,只得它家当相公。朋友的孩子三年前考进美院,“倒有一大半时间泡在家里,有能耐的同学已能接政府项目了,设计海报和文创。我那个傻瓜儿子却将日本画家视作偶像,还频频向日本杂志投稿,碰鼻头不知道转弯,你不在那个圈子,人家会带你玩吗。再过一年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就看他的造化了”  相似文献   

12.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有一个年轻的秘书,一天早晨,这位秘书来迟了,他发现华盛顿正在等候着,感到很内疚,便说他的表出了毛病。华盛顿平静地回答:“恐怕你得换一只表,否则我就要换一位秘书了。”  相似文献   

13.
一怕泪。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第一就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他也忍不住要掉泪。  相似文献   

14.
今年感恩节收到许多朋友发来的短信,其中说得最多的一句是“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读后令人感到温暖,同时也心生感慨。其实,“感恩节”是个舶来品,而感恩文化一直是国人的传统。《诗经》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句,百姓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之语,世间有永怀感恩之心的“结草衔环”的...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伦理学?康德早就指出,全部哲学要回答三个最基本问题:1.我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应该期望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是形而上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是神学,而回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伦理学的肩上。对这第二个问题,萨特作了自己的回答:“我要行动”。怎样行动?“自由地行动”。为什么“自由地”?因为“我被判决为自由”。  相似文献   

16.
阮鉴祥 《新民周刊》2022,(25):42-42
我最大爱好是读书、码字,虽专职工作也码字,但大多是等因奉此的公文,少有发挥空间,没想到竞等来一次“自谋”岗位机会。企业调整布局,三个单位合一,人员呈现“三个萝卜一个坑”。我时值中年,各方面看竞争上岗优势明显,却乘机提出到没有编制、级别和职称的闲职岗位。领导正为僧多粥少头疼,看我主动“让岗”,马上谈话确认,并真诚地与我“约法”:“赞赏主动让岗,基本待遇不降。”  相似文献   

17.
婆婆与公公     
盛筠 《新民周刊》2015,(14):13-13
和婆婆睡在一张床上,已近午夜,婆婆依然沉浸在回忆里,与我叙说尘封的往事。“嗨,我真不该和他吵!现在想想真后悔!”婆婆的话带着自责,这个“他”是与之相伴了六十年的公公。公公与婆婆一个水里,一个火里。婆婆聪明能干,性子急躁,做事利索。公公则心善胆小,中规中矩,慢条斯理,两人的性格、习惯、生活理念截然不同。、当年身材姣好的婆婆被公公追了5年方成眷属,几十年里公公除了工作是做不来家务的,婆婆在厂里三班倒,同时照顾三个孩子、料理家务,有几年还服侍生病的公婆,可谓家庭重担一肩挑.公公是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8.
老曹轶事     
无论近看远看,超薄型的朱惠民都瘦得像一张交通卡。我们是柳州路上同一栋楼的邻居,有一次我正和曹景行通着话,他一旁挤眉弄眼的,我问他,怎么啦,他说,你对曹景行说,黄山茶林场的“排骨”向他问好!我照说了,那一头不禁呵呵呵地笑了起来,改用上海话说,向“排骨”问好!当年我7队的,“排骨”10队的,后来一起在“五七连队”苦熬。  相似文献   

19.
姚谦 《新民周刊》2012,(2):82-82
他喜欢民间小品,这跟他喜欢隐居生活的性格相关。也因如此,他的人与生活就多了许多公众人物所少有的自在逸趣。三年前阿哲找我为他的书写序,当时认为找我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趁此机会我也该好好检讨一下恋物者的悲歌,当年开始收藏艺术时,他可是演艺圈唯一可以对话的朋友,虽然我们收藏的方向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20.
湘君 《新民周刊》2022,(45):72-73
于他而言,上海是痛苦的“终结者”,也是幸福的“起点站”。黑米的祖辈是出生香港地区的华侨,他在荷兰出生并长大。在一个外国人包围的环境里,他常常怀疑自己,为什么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身为绝对的少数民族,他深感自卑渺小。5岁开始他脑中涌现各种胡思乱想,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我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人生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