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王林 《新民周刊》2012,(20):83-83
5月26日,"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这是他的个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之后在上海———画家故乡的亮相,这也是冯远从艺40年来首次个人作品展,他自称为"创作研究的阶段性小结",他专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巨幅作品《今生来世》也将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  相似文献   

2.
李学阳 《法国研究》2013,(1):61-67,32
维多克是现代世界刑警之父和私人侦探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现代世界第一个警察作家,历史还应给他文学家一席之地。他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回忆录》写作和小说创作。其四卷本《维多克回忆录》使他和拿破仑一样"英名代代相传";小说《真实的巴黎秘密》被誉为"一部记录罪案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由于他一个警察作家的人格局限,使其作品在文字、历史感和哲学意味三方面都难以与同时代的文学名著媲美。然而,文学的维多克最大的意义不在作品的艺术价值,而在他留下的史实、史料。他既是浪子又是时代巨人的传奇经历,成为巴尔扎克等大作家的素材宝库,最后连其本人也一起作了《高老头》、《悲惨世界》那些名作的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3.
江迅 《新民周刊》2012,(45):22-22
总有一天,人人会明白:"同志"也常人。去北京采访十八大,随身带了一本台湾新书《人妻日记》。人妻,日文汉字又可写成"他妻子",源于日本用语,指已婚妇女,通常是除了丈夫外,其他人对该女性的指称。《人妻日记》推出两个多月,至今仍是台湾畅销书。作者,是42岁的小说家陈雪。《人妻日记》,是"同志婚恋"的自述。2009年,陈雪与...  相似文献   

4.
程平 《法国研究》2007,(3):31-37
程抱一在他的小说《天一言》中,全文引用了唐朝王维的山水诗名篇《终南别业》。这种引用并非对唐诗的单纯借用,而是完成着一个精彩的再创作过程,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诗歌语言的"三轴构建"理论的建树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和辻哲郎(1889年-1960年)是日本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其核心思想有两个重要分支:风土论和伦理学。《作为人间学的伦理学》(1934年)与《风土——人间学的考察》(1935年)的最终出版,标志着和辻哲郎思想的初步形成。风土论与伦理学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在早期风土论的相关论述中,和辻哲郎的核心哲学结构仍停留在"意向性结构",直到在伦理学领域逐步确立自己独特的"间柄"结构,完成了从意向性结构到间柄结构的转向,他才完成了自己对风土论的修改。但是风土论与伦理学面临着许多质疑,笔者认为,如果说风土论是以伦理学为方法论来对世界各民族及其文化进行理解的产物,那么风土论的问题就反映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伦理学中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地,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奠基人。一人二三年,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最早倡导向莎士比亚学习,强调“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提出了直接观察、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与此同时,他还首次提出了“要描写处在社会关系中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因此,他的这部著作,便成为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纲领性的论著,不啻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一八三○年,司汤达写成的著名文学作品《红与黑》,  相似文献   

7.
波德莱尔是一位创作伊始就具备了一套明确完整的理论的作家,《恶之花》仿佛一枚琢磨得玲珑剔透的钻石一样的在众多的平面上反映出他的诗歌理论的不同侧面。他并未写出系统的理论著作,他的思想和观点散见于大量的画评、书评、函札和诗篇之中。他的深刻、敏锐、准确和渊博,使他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最重要的批评家之一。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波德莱尔就是法国“十九世纪最大的批评家”①或者“十九世纪最大的艺术批评家”.②  相似文献   

8.
黎跃进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1,(2):106-115,156,157
耶谢巴尔是印度现当代进步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以现实主义的描绘,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他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虚假的事实》,以印度独立前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艺术的形象体系,以文学虚构叙述,重新建构印度的"民族自我",是后殖民语境中印度民族自我的"寓言"。小说在印巴分治、教族冲突的民族灾难反思中,提出正视现实,清理殖民统治带来的文化后果,革除独立政府新权贵的种种弊政,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后,建设一个进步繁荣、平等团结、理性奉献、自力更生、代表民众利益和愿望的新的民族自我。这个"民族自我"在小说主人公达拉与和布兰身上得到"寓言"式的体现,达拉的经历和命运是印度民族的象征性写照,她勤勉温雅、宽容仁慈、正直清廉的性格,是新的"民族自我"的人格化。小说的构思也艺术地体现了寻求"民族自我"的突出特点:在历史框架中虚构情节,民族知识分子聚会,本土风习描写,坚信民族光明前程的结局。小说在表现耶谢巴尔一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鲜明地体现了探讨"民族自我"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孙敏 《法国研究》2011,(2):20-28
本文旨在分析谢阁兰如何在《画》中借鉴中国绘画进行文学创作。首先,中国绘画启发了《画》的形式创造。谢阁兰借用中国绘画的画卷形式和构图方式建构起《画》的绘画空间;其次,中国绘画是《画》的想象来源之一。中国绘画的意象、主题以及有关中国绘画的传说被创造性地整合进《玄幻图》中,谢阁兰借此营造出一个独特的中国世界。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高老头》(1834),是巴尔扎克(1799—1850)思想和艺术成熟阶段的上乘之作,是他卷帙浩繁的《人间喜剧》的“序幕”,在巴尔扎克卓越的创作成就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是他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正是这个“超群的小说家”,在善于塑造典型的同时,又成功地刻划了具有  相似文献   

11.
九鬼周造在《"粹"的结构》中解释"粹"的审美意识时引用了大量江户时代的文学作品,其中对人情本的引用为最多。而人情本的创作受到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巨大影响。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简要论述了江户时代中国青楼及才子佳人文学对日本人情本的影响,并由此浅述了中国文化对"粹"的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的复调小说观点上,可以大致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地下室悲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代表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真实心声,并深刻体会果戈理被迫"撒谎与献丑"的相同处境。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历劫归来之后,为了能够继续创作,他以根基论之名与虚无主义者论战。然而在《地下室手记》创作告白后,萦绕他作品的三个问题分别是:拿破仑权力问题、罗特希尔德金钱问题与上帝是否缺席的宗教问题。晚年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方面透过上述三个问题反映俄罗斯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在《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在对普希金的纪念演说中,呈现出其走出地下室悲剧的创作心境。  相似文献   

13.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4.
《王浮得救记》是法国当代作家尤瑟纳尔 ( MargueriteYourcenar,1 90 3- 1 987)的中篇小说集《东方故事集》的开卷之作 ,其结局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老画家王浮被皇帝定为欺君死罪 ,因为他的画所描绘的景象远比现实美好。但执刑之前 ,皇帝要求王浮画完年轻时未完成的一幅山水杰作。画家沉浸在创作之中 ,从他笔端涌出的水流渐渐充满了整个大厅 ,在目瞪口呆的皇帝和朝臣们的眼皮底下 ,王浮和他的弟子登上他刚刚勾画出的一叶轻舟 ,师徒二人消失在波涛之中……对于这一具有浪漫色彩的结局 ,大多数评论文章的阐释均着眼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或…  相似文献   

15.
瘦竹 《新民周刊》2012,(7):90-90
我们见惯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的形象,而猛虎细嗅蔷薇,千斤拨四两,举重若轻又何尝不是一种魅力呢?卡尔维诺在他的《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的才干之一是绘画。国王要他画一只螃蟹。庄子回答说,为此他需要五年的时间、一幢房子和十二个仆人。五年过去了,他还未动笔。他又对国王说:‘我还需要五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在写作《娜嘉》时,布勒东意在创作一部透明的、"像大门一样敞开"的作品。他为此而在创作中使用了如下三种手法:自动写作、动词时态的非常规变换以及图像对描写的替代。借助这三种手法,布勒东得以搭建起自己的"玻璃屋"并将自己切身经历的世界置于文本的中心,从而使文学本身退居其次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布勒东成功地削弱了《娜嘉》的文学性,达到了"反文学"的目的。他想让读者从作品中读到的并不是文字和虚构,而是藏于书本之后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随笔史上,法国的蒙田和美国的爱默生是两座无法绕过的丰碑。他们用随笔铸就了本民族的精神底蕴,审视了人类自身本质,也因而成就了自身不朽的大师地位。蒙田终其一生写就的三卷本《蒙田随笔》首开随笔文体之先河,深刻影响了以帕斯卡尔和培根为代表的欧洲随笔的演进;爱默生,这个"美国版蒙田",于大洋彼岸的美洲大陆延续了蒙田开创的这种文体,缔造了美国精神,被誉为"美国的孔子"。本文从创作动机、创作形式和创作价值三个方面解读了这两位大师随笔作品中体现的人本主义主题和思想。人性化的"自我"是贯穿二者随笔的核心概念。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我,是他们随笔的根本理念。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在随笔自由随意的文体特征中找到了最佳书写形式。而正是因为这种我手写我心式的思想和写作最能唤醒读者的自我,并与之对话,他们的随笔从而得以穿越时空成为人文思想的经典。  相似文献   

18.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195 8年 ,克洛德·莫里亚克出版了一部重要的“反文学”( alitt rature)理论著作《当代反文学》。他创造的“反文学”这个术语概括了“新小说”、荒诞派戏剧以及所有摒弃传统写作风格的文学创作。这部论著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作者自 1 938年起陆续发表的其他文学理论作品 ,如《地狱玄学之介绍》、《安德烈·布勒东》、《与安德烈·纪德的谈话》、《今日的人与思想》、《爱巴尔扎克》以及《年轻的电影文学》等。 1 96 9年 ,《当代反文学》得到修订和再版 ,它与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论著《从文学到反文学》构成姊妹作 ,使得“反文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今天文学批评家们在使用“反文学”这个词的时候 ,几乎没有人再对它的意义和起源作任何解释了。克洛德·莫里亚克不仅是一位举世闻名的“反文学”理论家 ,而且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反文学”实践家。除了发表四卷本“反文学”小说《内心对白》和多卷本回忆录小说《静止的时间》,他还写过“反文学”戏剧《对话》和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反文学”电影剧本《遗忘》等等。在《当代反文学》( 1 96 9年版 )这部论著里 ,克洛德·莫里亚克对卡夫卡、贝克特、亨利·米肖、巴塔耶、罗...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位医务人员,为病人解痛苦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为群众解忧愁是我最大的心愿。"唐贵初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的承诺。四十岁出头的唐贵初,是常德市第五届、六届人大代表,石门县红十字会医院院长,连续6年被县、市政府嘉奖和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还被评为全省"医德标兵"和"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他常说:"我是一名人大代表,要不辱使命,扎根基层,干好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